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以及两者脱节的现状,有必要提出并强化产业化创新的概念。产业化创新介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之间,是两者的桥梁。产业化创新不只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机制,是一种合力。产业化创新有两种方式: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创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不是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机构意义的协同,而是产业发展、新技术、新产业人才的培养和研发新技术的功能协同。激励产业化创新的机制不只是激励创新,还要激励协同。科技创业是越过了孵化和研发新技术阶段,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进行产业化。科技创业的资本是以科技创新成果体现的知识资本、以创业家体现的人力资本和以风险投资体现的物质资本的集合。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创业起着决定性作用,尽管物质资本不可或缺。创新成果产业化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采用新技术的产业迅速达到规模;二是充分实现新技术的潜在价值。这两个方面都依赖于有效的商业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提出,为三地科技协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文章分析了三地由于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创新成果区域间转化存在障碍、创新人才流动受制于体制约束等问题,阻碍了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效率。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需要在认清三地科技创新优势与困境的基础上,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制定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实现"官产学研"合作的新典型。通过京津冀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以建设高端人才聚集、流通工程、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工程,推动大项目在天津和河北落户、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促进科技创新金融中心建设、积极承接北京的教育和科研的功能等发展战略,在实现创新资源的流动和创新成果的转化的同时,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均一化"发展,进而促进形成具有一定创新优势的科技创新簇群,实现京津冀科技创新水平的拔高生长。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从产业集聚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视角切入,探讨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并建立产业集聚区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耦合对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进行建模分析,结合中原电气谷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横沥镇是"广东省模具制造专业镇".近年来,其模具产业的后续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环境容量逼近极限,持续发展难以为继的困境.针对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在国家、省、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按照东莞市委、市政府"建设全省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和打造创新型经济强市"的部署要求,我镇及时转变方式、调整思路,积极为东莞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开题破局,"立足专业镇主导优势产业,打造了政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促进产业、科技、金融、人才深度融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面向传统模具产业集群实施协同创新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杜栋  胡慧玲 《江南论坛》2013,(12):10-12
率先进行现代化的先行先试,需要加快转型的步伐,其实质是依靠创新驱动,向创新要先进生产力,向创新要核心竞争力。协同创新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趋势,成为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目前,协同创新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范式已在全国开始尝试。一、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的概念1.产学研协同创新一般认为,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创新主体以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前提,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基础,通过创新要素的有机整合,经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独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9,(10)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地方性高校是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欠发达区域的甘肃省地方性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如何强化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成为其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从知识流动机制、价值交换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市场拉动机制、协作创新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如何构建甘肃省地方性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但鲜有研究揭示面向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协同机理。基于复杂系统管理理论,构建关键核心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系统框架,揭示产学研非线性互动协同创新规律,并以芯片光刻技术为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实证解析该框架。研究发现:(1)资源整合—主体交互—系统涌现是基于复杂系统管理视角提升产学研协同网络成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有效途径;(2)主导者—桥梁—辅助者权力分配规则能够有效促进多元主体在交互过程中通过嵌入性社会关系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价值增值;(3)模块化—松散耦合的网络结构能够消除主体间交互障碍、最大化结构红利,是产学研协同复杂网络在系统结构层面涌现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规律。最后,通过芯片光刻技术专利合作网络实证解析关键核心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提出强化面向关键核心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协同创新成为继原始创新、跟随创新、集成创新之后的技术创新及扩散新范式。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有利于自身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创新成果向产业快速扩散。文章从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入手,以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为目的,就如何构建相对完善的协同创新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吉林省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科教资源、产业技术、平台载体和政策机制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创新、产业、融资、协同四个系统的结构失衡是造成科技创新水平差距的根本原因。为进一步发挥区域创新优势,深入挖掘科技创新引领区域发展潜力,吉林省应结合省内科技创新和区域发展的实际,从宏观政策层面和微观实践层面着手推进。  相似文献   

10.
胡洪彬 《经济学家》2023,(12):16-25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是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的生产力,也是能带来高品质社会生活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源于对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探索与总结,也源于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刻揭示并回答了新时代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命题,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指明了科学方向,也为推进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支撑和中国机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力及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力的全面提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高度重视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优化,坚持扩大开放和实现合作共赢,由此才能通过生产力的跃迁为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夯实根基。  相似文献   

11.
体制机制改革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上海打造全球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调研发现,上海市政府职能尚需转变,市场力量有待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有待完善。因此,为了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上海应成立推动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优化营商环境,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特别是资金和人才资源配置机制。  相似文献   

12.
高新技术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风险投资是驱动高新技术产业腾飞的助推器。逐步完善风险投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推进中部地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是实现调结构转方式的必然选择。基于中部地区科技投入及成果产出、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增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创新官产学研平台及协同机制、促进人才引进集聚以及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思路,以期提高中部地区风险投资发展水平,促进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质生产力反映生产力的新性质、新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新旧动能的转换。新质生产力概括为新科技、新能源和新产业以及这三个方面融合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途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深度融合中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建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当前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产业基础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超前部署和培育未来产业也就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突出在建立人才高地,集聚高端创新人才,突出科技企业家的作用。相应地建立激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建立科技和产业融合的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4.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经济发展转向新的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以科学发现为源头的科技进步模式,体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衔接和融合,是技术进步路径的革命性变化。由于科技创新的源头主要是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因此创新需要大学和企业的协同,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协同。产学研协同是指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三方功能的协同,特别需要提高知识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产学研创新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源共享也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推动力,使得学科与产业之间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整体利益最大化,达到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率,对学科与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以及资源共享的必然趋势;通过借鉴国际社会的共享经验,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与相关制度;营造共享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构建科技资源的共享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高级模式,但是仍然存在统筹协调不力、科技资源分散、整体效能低下等问题。协同创新是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协同创新与产业联盟的关系,提出了协同创新环境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方法及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产业共性技术是在多个产业领域广泛应用并对产业产生深刻影响的技术,合适的组织模式是实现产业共性技术成功研发和扩散的关键。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协同创新背景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重大专项、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是中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新型组织模式,这些创新组织模式涉及到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产学研各类主体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模式的实施既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还需要与区域、行业的产业发展特色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运用扎根理论,基于对协同创新中心的访谈调查,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员协同行为构成要素。结果表明,协同行为由协同资源、协同能力、协同效应、协同机制及协同环境五大要素构成。进一步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员协同行为构成要素理论框架,通过路径分析模型实证检验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员协同行为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国际高等教育与产业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学与产业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得以真正确立.本文从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研究着手,试图探索中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差异及有关启示.  相似文献   

20.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支撑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在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地分析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政府主导、政产学研合作和企业主导的平台网络化发展路径,旨在为我国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