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是衡量民营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对民营企业的永续经营具有关键意义.作者在对企业营销竞争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的现状和特点,构建了内容为"四层八力"的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结构模型,分析了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结构模型的构成要素和作用机理,为进一步增强我国民营企业对营销竞争力的识别、培育、评价和维系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建立了企业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用集对分析方法构建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既可识别不同地区的企业整体状态,又可评价区域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对江苏南北部民营企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得出基于集对分析的评判方法具有一致性和可靠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业于勤  陈晓雪 《当代经济》2021,(11):108-113
就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而言,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民营经济增加值占该地区GDP总量的66%以上,其总量在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以来逐年提升.然而作为民营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企业,其结构竞争力仍然存在提升的壁垒,阻碍了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而影响了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本文将通过构建企业结构竞争力动态模型,选取市场主营业务收入、财政税收以及利润总额指标进行现实分析,得出影响长三角三省一市企业结构竞争力提升的三个方面的提升壁垒,并通过分析其原因,提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民营企业提升结构竞争力应选择产业聚集、区域合作以及自主创新三个方面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化经营,对如何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理论研究也日益重要。本文介绍了目前的几种关于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系统进化模型。认为民营企业应该利用过程观念、环境观念、层次观念、功能观念和结构观念来寻求合适的国际化经营的模式,并不断强化这些观念的指导来实现自身进化,提升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郑红 《经济研究导刊》2008,(17):122-123
国外产业竞争力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国内研究则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分析范式,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竞争越来越激烈,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成为了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制胜的最直接要求。从产业网络的视角出发简述了产业网络的结构及参与主体,分析了产业竞争力的来源,最后以产业网络参与主体为构架提出了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宗辉 《经济研究导刊》2012,(27):222-223
目前,中国中小民营企业出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民营企业也面临一系列困境,培育和提升中小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对加快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首先回顾了营销竞争力的国内外理论,接着深入分析了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最后构建了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途径。  相似文献   

7.
民营企业文化竞争力构成要素及提高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庆海 《时代经贸》2007,(2Z):104-105,106
我国民营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总体上文化竞争力还比较低下。新世纪民营企业要在竞争中谋求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将是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民营企业需要营造更具特色的文化来提升自己文化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王建国 《经济师》2008,(6):290-290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大创造。现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65%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民营企业;社会就业,80%靠民营企业去解决,国家持续快速增长的财政税收,4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但是。民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民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黄小军  孙丽君  王冉冉 《经济师》2004,(11):239-240
文章首先回顾了广东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并分析了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指出提高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是其当务之急 ;然后指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文章最后分析了目前广东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靠在制度转型期获得成功的"以老板为驱动力"的机会型发展已不适应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在战略思路和实践方面超前于一般企业.本文研究了民营企业如何通过培育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管理,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在未来的竞争中持续发展,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1.
基于竞争优势理论,解析区域一体化对科技人才竞争力提升的驱动机理,并运用核密度估计和非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长三角一体化对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影响及经济与收入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间一体化水平差异扩大,空间上集聚效应显著,形成“沿长江以南”和“环太湖”高水平一体化集聚带;②科技人才竞争力逐年提升,城市间科技人才竞争力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多中心态势逐渐显现,但“马太效应”依旧显著;③长三角一体化对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门槛,影响系数分别呈现“U”型和倒“U”型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市的国有、私营、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经济发展情况予以统计排序,并进行了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比较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各省市内部国有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协调性,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在各省市的优先发展情况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各省市之间工业企业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国有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符合中国区域经济东强西弱的总体特征;东、中、西部国有、私营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各自的特征:东部的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相对滞后:中部的外商投资_X=lk企业发展相对缓慢;西部的内蒙古、陕西、四川的工业企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制度性分析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是民营企业的重要聚集区,在长三角经济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发挥充当经济增长引擎、创造就业机会以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独特功能已为各界所认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波动,“融资难”日益成为其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本文从制度维度对长三角民营企业融资困境进行该性分析并从该层面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运用DEA模型、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协整耦合关联度,对我国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和竞争力提升的关联以及两类产业的耦合关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的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以及珠三角区域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和金融保险业分别与本区域的制造业集聚显著正相关;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本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但其增值贡献较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耦合关联,但存在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耦合结果显著性的非对称差异,且长三角区域的该方面差异表现略大。  相似文献   

15.
长江经济带开发对中部崛起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勇  黄猛 《经济地理》2005,25(3):298-301
通过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地区在区位、交通和经济上的关联分析,以及长江经济带对中部地区发展格局、区域功能、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依托长江经济带开发实现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一体化的矛盾根源与政府职能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和核心在于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换。只有实现“小政府、大市场”的一体化模式,转变政府理念,改革行政体制,增强导向调控功能,引领发展定位,构建共同利益机制和提供区域性公共服务等,才有可能使长三角真正实现无障碍的一体化,实现区域内资源、要素、人才、产品的自由流动,以及工业、金融、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包括生产和销售)方面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沿线省市科学竞争力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09-2019年我国内地31个省市面板数据,构建科学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计算各省市科学竞争力综合得分,通过使用双重差分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区域科学竞争力的提升效应,最后对该战略的区域异质性及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显著提升区域科学竞争力,稳健性检验支持该结论;②该战略实施虽然有助于提升长江经济带整体科学竞争力,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呈现为下游>中游>上游;③该战略通过提高要素集聚度、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政府公共服务提升沿线省市科学竞争力。基于实证结果,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制定差异化发展计划、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精准布局科创载体、加快数据要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红 《时代经贸》2010,(20):168-169
本文比较了江浙沪台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及两岸金融合作进程进行了剖析,并分析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和两岸金融合作的影响,最后提出了ECFA框架下长三角金融合作的路径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地角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冬芳  陆林  虞虎 《经济地理》2012,32(4):149-154,135
运用重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方法,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对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经济的整体网络、国内游网络、入境游网络进行分析,初步定位了各城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角色与功能,最后探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经济的整体网络和国内游网络呈现南北较为均衡的空间格局,入境游旅游经济网络呈现北部紧密、南部疏松的格局。综合各城市在整体网络中的中心性得分及结构对等性分析,划分出5种类型的旅游地:上海是核心旅游地,具有旅游中枢、门户旅游地、中间旅游地的综合功能;苏州、杭州、无锡、南京、常州是次核心旅游地,是区域内部重要的集聚和扩散中心;湖州、镇江、扬州和宁波是重要旅游目的地,对低等级与高等级旅游地之间连接起到重要的承转作用;其他城市中心性指标得分较低,主要接收高等级城市旅游经济辐射,相互之间联系强度较低,为一般旅游目的地和边缘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城市发展等因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各城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角色与功能。  相似文献   

20.
李慧  胡国良 《技术经济》2013,32(9):125-130
利用2005—2010年我国长三角地区21个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人民币升值与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全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升值会导致由人均制造业出口额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全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降低;分行业看,人民币升值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影响较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