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吉林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一些城市周边形成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带,一些开展乡村游较好的地区已脱贫致富,乡村游正成为当地经济的特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吉林省乡村旅游市场正逐渐从单一的"农家乐",开始向以观光、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大湘西民俗旅游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大湘西的旅游资源来看,民俗旅游资源是其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在开发中要树立大湘西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好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实现民俗的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双赢.发展中要坚持民俗文化独特性等原则,选择原生态民族村寨等优化模式,并建立相应的保证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文化旅游资源向来是吸引海外游客的一大特色。而民俗节庆以其具有开发成本低、市场带动效应高等特点成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文章通过对现阶段民俗节庆旅游资源分析,将民俗节庆分为现代民俗节庆和传统民俗节庆,对两者不同的节庆类型的供需情况进行研究,以青岛民俗节庆旅游自身资源条件分析为例,设计出一个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民俗节庆旅游资源分析的框架。旨在通过系统的、宏观的对民俗节庆旅游进行分析和研究后对现阶段和未来的节庆旅游开发及深入开发提供一定的线索,为民俗旅游在城市旅游的定位等研究做一定的铺垫。  相似文献   

4.
刘菲 《经济研究导刊》2012,(13):180-181
天津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六百多年的城市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浓郁的民俗民风和多彩的文化艺术。这为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把天津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成功并形成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全面深入的研究天津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充分融合饮食民俗的"津味儿"地域特征,开发出能够激起旅游者文化共鸣的旅游项目,从而实现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安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李同 《经济导刊》2010,(5):74-75
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风景名胜区旅游并称为三大旅游类型;西安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同样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能够被利用的景观及景观资源;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而草原民俗旅游更是独具特色.只有发现并解决草原民俗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将民俗文化资源中那些能为旅游业利用,才能把吸引游客的民俗因素和民俗事象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文化优势.发掘遍布自治区各地的良风美俗、丰富旅游内容,不仅可以直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国际、地区之间的交往,而且还可以形成特色旅游,弥补纯粹以观光、度假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缺陷,提高内蒙古旅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正逐渐从单一型向融观光、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环境问题已对乡村旅游开发地区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本文分析了对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实施旅游环境保护控制的必要性,提出了有效的环境保护控制措施,以期更好地发挥旅游产业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集市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新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颖若 《经济地理》2003,23(5):717-720
民族文化旅游主要指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有多种类型的开发方式。集市是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存在的按一定周期聚集形成的市场,是定期出现的经济文化民俗大展演。集市旅游具有保持民俗的原生态、时空结构方便利用、便于产品化、传统和现代便于兼容等优势,是前程远大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深圳民俗文化村景区现状存在旅游项目单一、游客停留时间短、等一些制约因素,而民俗旅游以它独特的吸引力,游客参与性强等优势恰恰可以改变这些现状。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挖掘深圳民俗文化村景区民俗文化的特色,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合理、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深圳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从而促进深圳民俗文化村景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深圳民俗文化村景区现状存在旅游项目单一、游客停留时间短、等一些制约因素,而民俗旅游以它独特的吸引力,游客参与性强等优势恰恰可以改变这些现状。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挖掘深圳民俗文化村景区民俗文化的特色,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合理、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深圳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从而促进深圳民俗文化村景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俗文化是发展旅游业的一项重要资源。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高追求"、"高层次"、"高文化"、"高体验"的深层次的旅游形式。庆阳以其显著的地域差异、浓厚的历史氛围、鲜明的民俗品格、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庆阳民俗文化旅游圈,适应了现代旅游多元化发展格局的需要。庆阳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五大连池风景区拥有火山地质遗迹、冷矿泉资源、火山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但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受到一定破坏,旅游设施不完善。应全面规划,加强宣传,开发科普、保健、民俗等旅游项目,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旅游设施,加强环境保护,使五大连池的旅游资源得以更充分地利用。  相似文献   

13.
青岛市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民俗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和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等。但是,青岛市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与利用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最后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行业管理部门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及大众参与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旅游城市作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谢彦君 《财经问题研究》1999,(10):79-80,F003
本文将旅游城市所具有的巨大的客源输出潜力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的目标市场定位和策略问题。本文指出,面向旅游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的关键是乡土化,具体体现在文化性、特殊性、民俗性、生态性和参与性等几个方面。保持与城市旅游供给的互补性和差异性是乡村 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文章还就此提出了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送出来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和农事旅游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哈尔滨虽具有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强大的都市环境依托、浓郁的黑土民俗文化和良好的农业产业基地等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核心优势,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类型结构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全国首批3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样本,借助ArcGIS软件,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模型,就其空间分布特征、均衡态势、分布密度进行定量化表征。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目的地类型、旅游产品结构进行了梳理识别,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异规律与类型结构特征。最后,运用地理联系率、矢量数据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剖析了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全国的分布呈现两个高密度区和三个次级高密度区。②重点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自然资源富集的东部地区,多以省会城市、主干路网为核心呈寄生状向周围扩散。③乡村旅游重点村目的地类型结构中,文化民俗类乡村旅游地所占比例最高,各目的地类型在全国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城郊休闲游憩型在西北地区所占比例最高,特色产业主导型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④乡村旅游重点村产品结构中,文旅融合型产品占比最高,各类型产品形态在全国的分布呈现集聚性特征,体验观光型产品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休闲度假型产品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⑤资源禀赋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规模、交通区位条件、政策及创新环境是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和类型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没有民俗文化的乡村即使自然风光再好,生活水平多高都不能算美丽乡村.中东很多国家,钱多,环境也不错,就算不上强国,道理一样的.所以,我党秉着为民服务的原则,必须要花大力气保护好民俗文化.从传承人、传承基地和民俗项目内容三方面着手,科学地保护好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是提高非物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法、Moran′s I指数分析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主体。传统音乐、传统手工技艺、曲艺、传统舞蹈是重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的主要类型;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俗是市级项目的主要类型。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体上呈南多北少、总体分散和"中心—外围—两翼"递减的分布格局。③基于结构类型和空间特征,提出中心外围区、两翼地区"基础+发展+提高"不同组合;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相结合、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相结合、社区参与旅游等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9.
民族传统节日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香花 《经济师》2005,(8):48-49
民族传统节日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目前我国许多的地区正在开发民族传统节日旅游资源,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少数民族节日,轻视汉族节日;注重节日的表演形式,缺少文化内涵;重视“西方节日”,轻视“传统节日”等。在此基础上应该对民族传统节日旅游的开发采取相应对策,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合理地开发民族节日旅游资源,挖掘民族传统节日内涵,提高旅游品味;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给传统节日提供适当的假期;加强民族节日的宣传策划;开发与民族传统节日相配套的商品  相似文献   

20.
杨玉 《经济研究导刊》2011,(28):267-269
贵州民族文化具有历史的悠久性,民族多元一体性、生存环境山地化、多文化混融性和包容性、开放性,同时又残存原始、封建传统相对封闭性等复合特征。其经济生活谱系文化资源、生存环境谱系文化资源、语言谱系文化资源、习俗谱系文化资源、科学技艺文化资源、宗教谱系文化资源、文学艺术资源博大精深,我们可以通过民族旅游民俗化、民族节庆经济化、民族艺术商品化、民族文化品牌化、民族医药市场化、民族文化会展经贸化形式实现资本化运营,目前主要从可持续发展、旅游系统工程、旅游品牌开发、旅游区域分工、旅游信息平台实施突破,实现民族文化全方位资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