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渡经济学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从改革经济学到过渡经济学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引入市场机制的思想虽然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对传统计划经济的改革实践也从20世纪50年代初南斯拉夫探索自治社会主义起就开始了,但是,严格意义上的过渡经济学却只有十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改革与90年代以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最大的教训,是建立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地方、企业、职工、非 公有制经济等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民主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对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反思,是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 条件。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在很大程度上把世界市场与资源人为地割裂开,此时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受到了很大的阻碍。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东欧巨变和原苏联解体后,经济全球化空间才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进一步加速发展,迅速改变着世界经济的运行格局。已经融人世界经济的我国,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5.
国家社会主义不等于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等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不等于经济计划,经济计划并不必然导向奴役。哈耶克混淆或有意模糊这些范畴,尽管其对计划经济的批判对社会主义而言是有借鉴意义的,但根本上是经不起批判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形成约在20世 纪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1978年前是计划经济。1978-1992年是计划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过渡,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1992年以后到现在进一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市场经济因素逐渐增加。经济波动不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会周期发生,虽然规则不  相似文献   

7.
正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型期的理论创新。新中国建立以来,以孙冶方、马寅初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关于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按劳分配、速度与比例、经济核算、经济效果、社会主义再生产等问题进行的探索和思考,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起点。其中孙冶方的《把计划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和《从"总产值"谈起》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1)在1978—2002年的长周期样本中,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2)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资本—劳动比和TFP的提高,进而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影响逐步消失;(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时变特征"源于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和增长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探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必须破除"另一种教条主义"思想,即"以西方经济理论为准则"来指导我国的改革进程。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是21世纪面临的不可回避的新课题和历史性挑战。马克思主义科学意义上的计划经济真谛,应该是建立在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基础上,并且反映社会经济规律要求的经济形式。要拓宽计划经济观念,计划经济、宏观调控、国家干预三者从根本上说具有同质性。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除了全面快速地提高全球经济的发展外,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在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90%的工人实际工资上升了大约15%,而其余10%的工人工资下降了大约2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