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然而中国的城市化却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新兴古典经济学运用古典经济学分工和专业化的思想对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所作的描述,对分析我国城市化滞后及我国应选择何种城市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经济管理出版社新近出版了河北经贸大学武义青研究员等著的《中国区域工业化研究》一书。该书研究了与区域工业化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如工业化的概念、中国区域工业化实践、加速区域工业化进程的环境、城市化与区域工业化、结构调整与区域工业化、工业竞争力与区域工业化、信息化与区域工业化、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工业化、区域工业化与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工业化、工业化与西部大开发等若干重大关系。在研究上 ,既有理论分析 ,又有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提出了推进区域工业化的建设性意见。研究工业化问题的著述很多 ,但是像本书这样…  相似文献   

3.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工业化理论着重研究了工业化的一般前提条件--交易效率对工业化的作用,有其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但该理论存在忽略供求这一工业化最基本条件的严重缺陷,本文从需求与供给角度找到一条深化杨小凯工业化理论的路径,指出降低交易费用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驱动力;最后分析降低交易费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陈斐  陈秀山 《生产力研究》2007,(13):70-71,88
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在继续推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前提下,特别要抓好两大重点:一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二是健全区域之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等四大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东部温州、苏南、珠三角三个地区的工业化发展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市场和政府等因素在推进区域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部地区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应处理好企业布局、政府行为、内资与外资的关系和错位发展等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作用,不仅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更主宰了区域的结构形态和运作模式,共同推动着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及协调发展问题也成为经济学、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等学科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不同类型区域、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存在巨大差异,对其差异性的理性认识是解读区域发展模式的重要基础。山西是"乌金墨玉"之乡,煤炭资源得天独厚。大自然赋予的造化资源和劳动地域分工的要求,使山西成  相似文献   

7.
《资本市场》2009,(5):89-91
<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区域定位及发展战略:2007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批准在成渝两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试验区主要依托区位优势、已形成的工业基础与产业优势,承接东部制造业转移,探索城乡协调、工农业协调的产业发展模式,突破行政区划,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根据双方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加强分工协作,统筹区域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8.
湘西北地区在湖南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湘西北地区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区域经济增速较快。但与全国和本省其他地区相比较,经济总量和竞争能力较弱,优势产业不强,工业化水平不高。当前,湘西北地区正处在一个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为湘西北地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良好机遇。湘西北地区应抓住机遇,硬化措施,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家》2012,(7):105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人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为繁荣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理论研究、政  相似文献   

10.
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吉林振兴发展的基本任务。工业化发育不足仍是吉林省面临的主要矛盾,因此要突出工业化的核心地位,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结构。要从省情和城镇化发展规律出发,走出一条符合吉林实际的城镇化道路。作为农业大省,要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高产稳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三化",重在统筹,要努力推进产城融合,产业互动,体制创新,实现"三化"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工业化模式经历了从国家工业化模式到新兴的工业化模式的变迁,东部沿海地区在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之外,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实现了工业化主体的转换,本文将这一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经济现象称为二次工业化过程.文章指出西部大开发的核心任务仍是推进工业化,而二次工业化则是西部实现小康的必由之路.在对西部二次工业化面临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分析后,阐述了西部二次工业化需要创新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的阶段性评价与改进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统计数据,选取宏观经济水平、工业化发展进程、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态发展状况等四大类指标对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的政策效果展开系统评价。研究发现,尽管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全面好转,但东西部之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系统格局并未改观,反而呈现进一步恶化趋势。因此提出了未来1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的具体对策,比如增强东西部地区间产业联结与优势互补、强化西部各省域间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西部投资应注重"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等。  相似文献   

13.
赵斌 《当代经济》2006,(11):42-43
十堰市是湖北省的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经过"十五"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但工业发展不够的问题仍然突出."十一五"时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堰市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抓好"五个培育",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兴市之路.  相似文献   

14.
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德忠 《经济地理》2008,28(3):393-396
新型工业化更加强调科技进步过程中的技术组合和工业结构的优化效应,以及工业主体与生态环境的友好相处;强调工业增长速度与效率均衡的集约型增长。以此为基础,文章提出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该模式被定义为"双效应复驱动半内生型工业化目标模式"。"双效应"是指科技进步与结构优化效应。"复驱动"是指科技进步与结构优化循环往复地推动着工业化,从而保障新型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半内生"是指区域工业化进程中,政府适度干预市场,烫平工业周期。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按照不同的标准可有不同的分类。东亚的现代化决不等同于欧化、美化或西化,它是沿着"被改造——被动创新——主动创新"的轨迹走了一条独具东亚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日本、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的具体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新兴主导产业是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能扩大劳动就业的产业,它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培育新兴主导产业是加快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客观要求.要发展区域新兴主导产业,应有正确的思路,要从发展战略、发挥比较优势、依靠科技进步、重视打造品牌、引导民营资本投入和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重大战略方针."九五"以来,素有"温州模式"发祥地之称的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这一中心,按照"温州模式"突出抓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企业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区域特色经济优势进一步显现,初步形成皮革、塑包、商务礼品、机电、服装服饰、印刷、展品七大特色支柱产业,工业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先后获得"中国皮都"、"中国塑编之都"、"中国礼品生产基地"等"国"字号称号,并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行列.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背景,重点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除了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维护社会公平以外,还有提高西部地区居民收、拉动市场需求的作用,因而也有提高效率的功用,在论述了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后,本文描述了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强调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同时,应积极推进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新兴市场特别是东亚经济体企业集团发展的历程表明,在不同时期,企业集团对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不同。在工业化前期,企业集团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成功实现了追赶发达工业国的目标。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推进,企业集团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工业化后期,以及后工业化时期东亚国家内生增长动力的关键引擎。  相似文献   

20.
运用重庆市40区县1998—2008年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重庆市在空间上划分为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Ⅰ)、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Ⅲ)三大经济发展阶段区域,探讨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要素逐渐扩散,多数区县进入Ⅱ区域,Ⅲ区域逐渐缩小至渝东边远地区;②工业化由Ⅲ阶段向Ⅱ阶段演变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日趋强烈,当工业化进入Ⅰ阶段时,土地利用变化趋于缓和。土地产出率在Ⅱ阶段增长最快。区域土地产出率的演变规律与其土地利用变化相吻合,具有随工业化进程呈"倒U型"演变的特点。③承载性功能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高于生产性功能土地,且伴随经济的发展,贡献的差距逐渐拉大。研究认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使各类土地供给与区域所承载的经济要素相适应,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的主体功能对土地供给的合理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