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发展生态经济农业是西部农业的出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西部农业面临的生态困境,提出了西部农业的出路是发展生态经济持续农业,当前主要是要进行结构调整,把退耕还林(草)视淡西部开发中的重大生态建设项目,也应视为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提出结构调整的战略和发展生态经济持续农业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
农业作为西部地区活动最早的初级经济门类,是对西部生态安全影响和依赖性最大的第一产业,又是西部国民经济的基础。西部4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有赖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关联效应”。就西部国情而言,人口、资源、经济、社会以及生态安全等问题主要在农村,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总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体,是解决西部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构建的根本。无论是从保障民族人口消费品供给这一生活现实看,还是从农业生产的剩余是社会其他分工的起点这一经济学原理看,从农业开始树立生态安全意识,就探寻到了21世纪关于西部人口脱离贫困、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3.
宁南旱作农区是我国经济落后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严酷,农民生活十分贫穷。按照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保护生态,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恢复同步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当前和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面对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农业现代化要求,发展草畜一体化生态经济农业将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以草畜产业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农业必将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陈晓华 《当代经济》2016,(21):11-13
本文主要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可行性,论述发展生态经济是西部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阐述发展生态经济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包容性发展观,从发展低碳产业,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制定发展生态经济的相关政策,建立评价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推广绿色技术,制定与完善生态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提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生态产业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决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是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将其与农民的脱贫相结合、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使农民成为发展生态产业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同时,西部大开发必须进行观念创新,逐步树立生态文明观,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的主体产业--生态农业,实现西部地区的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中,草地与草地畜牧业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我国草地约有435万平方公里,其中70%以上在西部。在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草地不仅是草地畜牧业的基地,而且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作用尤其重要。这是由于草地在西北地区的面积与分布范围远远大于森林,其覆盖与庇护土地的功能十分显著。忽略这一点,就会丢掉西部最大的特色与优势。从长远的战略定位来看,西北地区的农业终将以草地畜牧业为主,草地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终将成为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草地植被的保…  相似文献   

7.
加快生态经济发展是我国西部地区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战略选择,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系统脆弱,但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自然景观资源多样、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是加快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也是发展生态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推动力和催化剂.西部地区加快生态经济发展首先要在多个层面上树立正确的生态经济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网络立体化生态经济发展态势;其次要加强生态经济教育,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与智力支持;第三,要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导的多元化生态产业体系,确立生态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西部12省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部创意农业的竞争力进行排序分析,并通过建立解释结构模型(ISM)对影响西部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部12省在创意农业的发展方面,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容易打造自身民族品牌吸引顾客;民族特性是创意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选择与支持体系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循环农业是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文章结合当前西部区域农业发展特点,分析生态循环农业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探讨西部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系统地构建思想观念、法制政策、管理、技术、信息服务、市场机制、财税和金融等支持体系,将体系创新融入到西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使西部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6,(3)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区域差异显著,由于历史、经济的原因以及人们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西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不断恶化之势。如何建设好西部农业生态文明,对于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贾鸿 《经济师》2002,(5):95-95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 ,各地应当把农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发展 ,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素。西部各地要通过市场体系建设、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措施为农业产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积极引导和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农业是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吉林省被国家确定为生态建设试点省,这是吉林省的自身需要也是必然选择。农业是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影响和依赖最大的经济部门。农业作为与资源、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其可持续发展研究更是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和根本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经济、  相似文献   

13.
西部生态重建中农民生态行为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生态行为是影响西部生态重建的重要因素。本文在西部生态重建的背景下界定了农民生态行为的涵义,分析了农民生态行为对西部生态重建的负面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优化农民生态行为、促进西部生态重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我国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利用熵权TOPSIS法从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评价西部地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分析其时态演变规律,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影响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1年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是影响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等相关政策建议,为扎实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是西部民族地区农牧业历史上相对发达的乡镇。随着中国工业化、信息化经济的发展,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出现工资性收入不断攀升,务农倾向不断下降的情况,因而要调整优化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提高收入水平稳定农业安全。同时农业发展与生态环保息息相关,关系到我国西部地区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因而要通过政策对农民收入和农业发展的支持,以促进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生态的破坏是西部地区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历史上曾有过显赫的文明。曾呈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景象。然而如今这一切都成为历史,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植被严重的破坏,西部地区渐渐变为贫困落后的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越拉越大。石嘴山处在西部落后边远地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快发展的工作任务还相当艰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早期生活在我国东南水利条件较好的平原和丘陵地带的人民,依靠发达的农业取得了以农立国时代的经济优势。居住在相对不宜发展农业的西部山区的人民,维持着传统的牧业、林业和较为原始的粗放型的农业。随着东南地区人口增殖、资源缺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基于生态文明的山地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经济反映山地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西部地区山地经济以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而存在,也存在其自身困境.生态文明背景下,西部地区山地经济迎来了绿色发展新机遇.西部地区要继续以自身资源优势为基础,注重山地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生态平衡性、环境友好性、产业复合性和经济循环开放性.生态农林牧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加工工业的系统性与可持续发展及其制度建设是西部山区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农民生态行为是影响西部生态重建的重要因素.本文在西部生态重建的背景下界定了农民生态行为的涵义.分析了农民生态行为对西部生态重建的负面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优化农民生态行为、促进西部生态重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文明的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立 《经济研究导刊》2012,(21):147-148
以生态文明为切入点,分析了生态文明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基于生态文明的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包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等,为西部地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引入SBM模型测度西部地区城市生态效率的基础之上,从生态经济的视角系统分析了西部地区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城市的生态竞争力普遍较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经济规模因素与西部地区城市的生态竞争力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从而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相悖,这与产业结构因素密切相关,经济规模因素主要是通过第二产业对城市的生态竞争力产生显著阻碍作用,而通过第三产业对其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同时,技术进步因素和环境规制因素中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对于城市生态竞争力具有显著负面影响,而城市规模因素对于生态竞争力的影响不显著,因此西部地区的城市规模尚未对其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