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解除,是劳动合同当事人提前消灭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行为。劳动合同的解除,按照合同解除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协议解除和单方解除。单方解除权是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无需对方当事人同意而单方决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是一种法定解除权。用人单位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形下,有权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解除后会产生一些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建立,企业劳动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合同已成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及明确权利和义务的重要形式,同时劳动合同的解除也越来越成为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企业和劳动者对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条件和程序认识的不同,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结合国企实际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合同中容易产生的分歧及纠纷问题进行论述,现就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论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继翔 《经济问题》2008,(10):43-46
法律规定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的目的,在于保护劳动法律关系中处于弱者地位的劳动者,维护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权利,以实现劳动力价值最大化。劳动者单方解除权制度体现了自由择业的精神,但也存在诸多缺陷。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劳动法》相关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31条和第32条,新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也只是对劳动者单方解除权行使的情形和法律责任作了些补充,其余都散见于劳动部规范性文件或者地方性立法中,立法层次较低,条文过于简单,操作性不强,实践中纠纷不断。  相似文献   

4.
乔金茹 《经济师》2009,(10):72-74
任何一部法律在制定过程中都要考虑利益问题,劳动合同立法同样考虑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碰撞。文章从利益倾斜和利益平衡两个角度对《劳动合同法》进行利益考量,分析劳动合同订立、履行、解除过程中企业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并就如何调整、完善企业用工制度给出建议,以便让企业在防范用工法律风险的同时,又能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策略,从而使企业发展与《劳动合同法》接轨。  相似文献   

5.
我国《劳动法》对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问题作了明确规定,这对于限制用人单位擅自解除劳动合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但是,现行的立法在经济补偿的问题上仍然存在不少缺陷,使实际操作偏离了立法的初衷,劳动者的权益因此受损。因此亟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对雇主单方解雇权的规制因解雇自由曾长期倍受推崇而遭到各国立法与理论的漠视。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保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各国立法逐渐重视对雇主单方解雇权的规制,也因此形成了各自的立法模式。就我国现行法相关规定而言,对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探析我国现行法规定的缺陷,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予以完善则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凭证,它把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用合同这一法律形式联系在一起,形成劳动关系,并通过劳动合同内容规范和约束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及其劳动行为,维护各自的合法权益。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劳动合同变更,但变更时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程序进行,且注意做好收集、保留变更手续的书面证据,以有效规避劳动风险,构建和谐稳定的用工环境,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赢。  相似文献   

8.
马建中 《经济师》2008,(2):262-262
新劳动合同法对实行了十余年的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制度做出了突破性的规定,文章对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钱卫东 《时代经贸》2014,(6):503-503,505
劳动合同是整个劳动关系的核心。劳动合同法是调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等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供电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用工行为等劳动法律关系也受到劳动合同法的调整。随着劳动合同法的修订,劳动者维权意识日益加强,因而,供电企业面临着劳动用工的法律风险。为此,笔者重点分析劳动合同法修订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应对措施,以防范和降低供电企业用工法律风险,促进供电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樊亚平 《经济师》2008,(1):291-292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不同于依法解除劳动合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不同于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追究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主要适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三条和《劳动合同法》第四章之规定。  相似文献   

11.
刘晋叶 《生产力研究》1998,(1):59-60,66
劳动合同属于合同的一种,它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就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达成的协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致使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法履行或签订非法劳动合同。本文就劳动合同订立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归纳,使广大劳动者依靠法律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免遭侵害  相似文献   

12.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保护双方合法权益的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用工情况多样化,我国目前现状是劳动力相对过剩,资本处于强势,因此实践中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较普遍。本文主要就劳动合同解除与终止进行探讨,特别是劳动合同解除问题,以便更好的帮助双方维护自身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知识型劳动力严重缺乏;建立新的劳动用工制度积极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建立市场决定工资机制,完善市场运行机制。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各类职工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结合工资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扩大个人缴纳保险费用的范围和比例;坚持费用社会统筹,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原则;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社会化程序;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是否遵循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对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的监督管理;对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进行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4.
报喜 《经济纵横》2009,(4):35-37
<正>裁员是企业单方与劳动者集体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针对经济性裁员,各国的法律对其条件、程序以及补偿措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因而留给企业裁员自由裁量权与灵活性就变得很有限,但却依然有"笑着离开惠普"、"联想不是我的家"的反差。这其中,正是HR发挥作用的结果,企业HR可以让员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法》是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签定劳动合同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相似文献   

16.
冯丽 《大陆桥视野》2012,(14):75-75,77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定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它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是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劳动争议。签订劳动合同是国家法律的强制要求,是明确劳动关系的基本前提,没有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是脆弱的,是经不起风浪考验的,一旦发生劳务纠纷,非常不利于问题解决。农民工也是劳动者,应该享有与城镇劳动者相等的权益,可是实践中,用人单位真正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实例寥寥无几,这就使农民工在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缺乏有利证据,不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随着劳动特别是劳动合同相关法律的颁布以及对其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劳动合同管理对企业人力资源甚至全面运营管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加入用人单位的一个凭证,是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也是处理劳动争议的重要依据。鞍山市铂尔曼酒店在劳动合同管理虽已经积极应对当今法律的要求,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首先根据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管理的基本理论对鞍山铂尔曼酒店在劳动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文中分别从劳动合同的签订、薪酬管理、社会保险三个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之后针对该问题为鞍山铂尔曼酒店提出解决方案,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厨面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有企业破产导致的大量职工下岗现象,是新破产法实施的必然结果。企业破产清算期间的下岗职工,在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前,无法与新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新用人单位也无法为下岗职工办理工伤等各项保险,一旦在新用人单位发生工伤事故,劳动者面临着适用何种原则,由谁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因为缺乏明确规定,在现阶段作为临时性措施,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在司法实践申明确类似情况,按照雇员损害赔偿纠纷,雇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方式由新用人单位负责处理,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国有企业破产清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前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法律事件层出不穷,且规避手段不断翻新,隐蔽性更强。由于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执行力不强;维权途径不足,使得规避劳动合同法律活动更加泛滥。为对规避劳动合同法律行为进行充分有效地规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完善相关立法;加大执法力度;扩大维权途径。  相似文献   

20.
试析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 ,这一问题既非“突入其来” ,也非一时的政策所能根治。就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来看 ,就法律制度而言 ,至少存在着用人单位故意拖延签订劳动合同和拖欠工资的法律责任不严、劳动者权利的救济程序规定不合理等缺陷 ,为此 ,要通过严格劳动合同制度、加重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法律责任等法律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