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时空变异规律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王杨  宋戈 《经济地理》2007,27(2):313-316,322
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的经济、社会、生态指标数据为依据,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十五”期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以评价结果为样本点,以SPSS软件为手段,进行黑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区域性时空差异评价,得出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同时提出利用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运用熵权法构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用以反映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然后以劳动、资本、能源和环境成本作为经济的投入指标,以地区GDP作为产出指标,选用DEA-Malmquist和DEA-BCC模型,对甘肃省12个地级市2004—2012年的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进行实证测度及分解。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利用经济发展的数量参数统计方法和地理空间匹配分析工具对安徽省区域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整体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在2000—2007年,多数地级市的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及二者协调发展度呈下降趋势;地理空间匹配分析表明,17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异规律明显,表现为中南部较西北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协调性水平高。由此看出,安徽省区域城市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地域性分片块状的特点,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4.
《经济地理》2012,32(2)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利用经济发展的数量参数统计方法和地理空间匹配分析工具对安徽省区域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整体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在2000-2007年,多数地级市的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及二者协调发展度呈下降趋势;地理空间匹配分析表明,17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异规律明显。表现为中南部较西北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协调性水平高。由此看出,安徽省区域城市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地域性分片块状的特点,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5.
湛泳  李珊 《财经研究》2022,48(1):4-18
在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城市为经济社会赋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基于2003-2017年我国16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选用SBM-GML指数模型构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来测度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利用PSM-DID模型检验了智慧城市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激发区域创业活力,有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智慧城市建设和创业活力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交互促进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在常住人口100万及以上规模城市、东中部地区以及具备人、财、物资源禀赋优势的城市中更加显著。总之,智慧城市建设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融合能够集聚经济发展新动能,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的研究为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和创业活力的影响效果提供了分析视角和经验证据,也为探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春兰  曹盈 《当代经济》2010,(13):83-85
城市公用事业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能充分反应城市公用事业供给情况的12个指标,对湖南省13个地级市2007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各城市公用事业供给情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关注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综合考虑生产要素投入和环境成本的经济效率值即绿色经济效率。文章以劳动、资本、土地、水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作为经济的投入指标,以地区GDP作为产出指标,选用DEA-BCC和DEAMalmquist模型,对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4~2012年的绿色经济效率进行实证测度及时空分异比较研究。结论表明,技术进步是导致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对全国八大经济区域进行比较发现,各区域城市的动态效率和静态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均未存在直接联系,而且区域的动态效率与静态效率排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9,(3)
文章通过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实力及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了各市的经济发展能力的排名情况及发展环境,并提出了加快我省11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切实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区域经济差异过大,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标准经济区域划分显得十分必要。鉴于此,选取了2007年中国所有的地级市以及相同行政级别的地区、自治州、盟共333个单位的16个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康维斯的断裂点理论公式,运用mapinfo软件进行标准经济区划分,最终得出了82个标准经济区,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对82个标准经济区进行了发展阶段归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构建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与投资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黑龙江省12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及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城市现状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乡村旅游信息化和区域旅游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AHP模型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耦合评价模型,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四星级乡村旅游区信息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地级市乡村旅游信息化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全省乡村旅游信息化与区域旅游经济之间相互依存、融合发展,两者之间有良性正耦合关系,全省乡村旅游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促进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沿沪宁铁路沿线的城市群耦合协调度等级最高。  相似文献   

12.
穆兰 《经济研究导刊》2012,(25):123-125
以四川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地域单元,参考传统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取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为代表的四大类16项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四川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结果表明四川省城市发展状况为四种类型,并据此分析各城市发展的优劣势和问题,提出加速四川区域城市化发展的途径和发展方向,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基于中心-外围视角,实证分析了2003—2019年中国250个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中心一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下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缩小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但对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信息基础设施更为发达和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效应更大。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升市场潜能、增强城市经济联系和促进创新创业三个途径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中心城市规模越大,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减小效应也就越大。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心城市发挥辐射作用的范围为250公里,距离中心城市越近,数字经济发展对外围城市经济增长的提升效应越明显,越能缩小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地级市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在我国无论是开发还是应用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随着地级市经济发展的蒸蒸日上,对地级市宏观经济进行实时监测势在必行,构建符合地级市经济发展状况的预警系统也亟待有关人士认真地加以研究。文章所构想的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将微观经济状态扩展到宏观经济领域,通过建立经济指数,来综合反映地级市经济整体和各行业的经济状况,有效监测经济的运行态势,科学进行经济预警。  相似文献   

15.
徐永智  于海慧 《经济论坛》2012,(2):25-27,44
本文以黑龙江省1995~2009年的样本数据,基于VAR模型,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对黑龙江省的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了区域金融的快速发展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区域金融的发展;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很明显且有不断增强的趋势等结论.由此可见,区域金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5个方面构建生态经济综合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9—2013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对指标客观赋权,从评价者对生态经济评价趋优考虑的角度,构建趋优融合下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江西省各地市的生态经济综合指数进行动态评价研究。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将各区域不同维度下的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三类:Ⅰ类城市:南昌市、景德镇市和萍乡市;Ⅱ类城市:九江市、新余市、鹰潭市和赣州市;Ⅲ类城市:吉安市、宜春市、抚州市和上饶市,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经济运行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培 《财经研究》2007,33(5):84-95
文章在利用Malmquist指数和一系列反应地区差异的统计指标对中国216个地级市1990~2004年城市经济增长的效率和差异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针对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经济表现出的新特点,采用因子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影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990~2004年中国216个地级市的TFP整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城市经济的地区差异明显且呈扩大趋势。2000年以来影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因子强度依次为:地理位置因子、产业结构与市场化水平因子和要素投入因子。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京津冀及周边3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了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发现该区域的空气污染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相关性检验发现该区域的中南部城市为环境污染集聚区,两者验证了产业转型的环境效应分析纳入空间溢出效应的必要性。据此,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指标量化产业转型水平,进而应用空间计量模型综合测度了产业转型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该区域城市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顶点的左侧,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亟待协调;产业转型具有明显的环境改善正效应,但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环境的改善作用明显高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加快推进该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协调环境和经济关系的政策重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我国目前房地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现状为背景,以房地产业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为基础,来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二者相互作用关系分析模型,采用我国35个大中城市2002年~2007年房地产投资、商品房消费和城市GDP的数据,运用Eviews软件进行面板数据分析,测算出了房地产业投资、商品房销售和城市GDP的相互作用系数,并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区域差异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城市旅游发展的目标是追求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旅游效率的测度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投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以甘肃省12个地级市为决策单元,对甘肃省12个地级市的旅游效率和甘肃省1995—2014年旅游产业的总效率变化值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甘肃省区域旅游效率差异明显,旅游效率总体发展趋势存在波动性,发展势态良好。但受国家重大事件和经济政策的导向性影响大,相比较而言在旅游产业的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应该加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生产创新,增加资源的投入量等方式来提高旅游业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