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又称政府间转移支付,是实行分税制国家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普遍做法和基本方式。目前,随着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推行及实施,我们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分析并借鉴有关国家先进经验,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透明、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2.
辛焕平 《技术经济》2006,25(6):58-61
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以来,县乡财政风险凸现,除了税制结构不合理、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完善外。还与我国的政府层级过多、政府机构膨胀有很大的关系。着眼于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发展县域经济和加速城市化进程,改革政府层级与财政层级是关键所在。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和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应建立中央、省、市(县)、镇等四级政府和相应的四级财政。  相似文献   

3.
一、适合我国国情的分税制类型选择分税制作为税收管理体制的模式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多次实践,根据各国分税制实践的情况总结,分税制可有两种类型即完全型分税制和适度型分税制。完全型分税制是一种彻底的分税制。一般说来具有这样几个特点:①中央税与地方税(或联邦税、地方税)是两套相互独立的税收系统。②中央和地方有相同性质的税种共享同一税源而非同一税种共享收入。③各级税收管理权限划分明确,中央税征收管理权限和收入归中央,地方一般无权过问;地方税的征管权限和收入归地方,一般情况下,中央也不得  相似文献   

4.
对于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分税制,或者说实行分税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问题,目前认识比较明确和统一,但对如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分税制目标模式问题,尚有争议。有的主张实行划分税种的分税制,即明确规定哪些税源由中央征,哪些税源由地方征;有的主张实行划分税额的分税制,即在征收的税额中,中央该占多大比例,地方该占多大比例。笔者认为,这两种分税制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税制,而只是把同一税制中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划分税额也只是把全部税收收入在中央和地方之间按比例分成,其实质与目前的税收体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只不过是“猫叫个咪”而已,不解决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项怀诚 《经济师》1993,(10):36-37
<正>分税制作为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改革方向,这一点是明确无疑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分税制分级财政体制,需要借鉴市场经济国家实行分税制的成功做法,也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把分税制的一般要求同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6.
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走出困境的出路,就在于突破现存的体制框架,建立起中央与地方相对独立的分级财政,实行分税制。在此基础上,对与现代商品经济发展和我国具体国情相适应的分税制模式,进行了总体设计。作为长期目标,应选择彻底的分税制,即实行税种基本分开、立法基本分开、管理基本分开,从而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纳入到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作为中期构想,则应在抓好试点、探索经验的基础上,逐步从分类分成制过渡到分成分税制,从而把改革的彻底性与渐进性结合起来,力图保证现存体制向目标体制的平滑过渡。  相似文献   

7.
分税制:不单纯是财政体制的自我完善项中新较为成功地实行分税制的发达国家,虽然具体体制模式不尽一致,但是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即,分税制实施是建立在如下几个基本约束条件之上的:(1)生产资料私有制;(2)公共财政;(3)法制较为健全。而我国的国情则是;(1...  相似文献   

8.
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下至今并未形成一个完善的地方税体系,省以下地方税主体税种缺失问题严重,由此阻碍了整个税制的完善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真正确立。本文基于财产税理论和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完善地方税体系应以建立统一规范的物业税为主,通过"简税种、宽税基、低税率、清税费、重评估"的物业税建设和改革,逐步将物业税建设成为省以下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税收关系是地方政府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分税制是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最优选择,但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税收管理体制,我国的分税制存在内在的缺陷与不足。本文针对分税制下我国地方政府关系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分税制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关系的一系列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财政管理体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解决财政纵向(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和横向(地方财政与地区财政)不平衡及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国情便是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地区之间的差距更加拉大,财政收入相差悬殊。由于分税制财政体制尚处于试运行阶段,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也正在规范调整过程中,单靠分税制体制本身是很难妥善解决纵向、横向财政收支不平衡问题的。因此,完善与发展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便被提上日程。  一、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目前,…  相似文献   

11.
分税制实施七年来,“两个比重”逐年提高,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地方财源建设初见成效。应该说,分税制财政体制已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政策目标。但是,由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难以避免的体制“双刃剑效应”,分税制成功运作7年后的今天,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曾随着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进行过多次调整和改进.1994年起我国实行了分税制改革,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效,亦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的分析力求表明,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对分税制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一些改进分税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实行彻底的分税制,重新塑造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在现行包干制的基础上,寻找一种过渡形式。过渡形式的目标模式的设计,应遵循对现有体制兴利除弊、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形式和不同办法的复合型财政模式。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曾随着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进行过多次调整和改进。1994年起我国实行了分税制改革,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效,亦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的分析力求表明,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对分税制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一些改进分税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宋悦华  晓鑫 《经济前沿》2007,(12):45-47
1994年以来,我国初步确立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格局——分税制。但这次财政体制改革并没有一步到位,仍维持了部分旧体制下形成的既得利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也应当进一步完善。本文根据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对分税制改革所取得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并在分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王亮 《经济师》1997,(9):76-77
关于对税收征管模式转换问题的思考王亮税收征管改革与税制改革相伴随,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分税制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要求税收征管工作必须做出相的改革,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笔者认为新旧征管模式的转换需要历史地分析,在注重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必须有步...  相似文献   

17.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包干制"到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我国财政体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分税制改革以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为出发点,潜移默化而又深远地影响着我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体制。虽然改革曾取得过显著的成效,但我们仍然能清楚地看到,我国财政体制依然由于分税制改革的不彻底,存在着巨大的漏洞与缺陷。在临近分税制改革的二十周年之际,对分税制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归纳分税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分税制改革提出进一步建设性的意见,以推动我国财政体制的高效化、透明化、公正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国外分税制的比较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运儿  王锋 《经济师》2001,(9):80-81
分税制是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和公共财政的理论确立的一种分级财政管理制度。它是国际上市场经济国家中通行的一种财政分配体制 ,是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一种较为规范的方式 ,已有百年历史。 1994年我国对财税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建立了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这是中国税制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分税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受政治、经济、历史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的分税制是渐进式的 ,在近几年的运行中 ,已经暴露出一些缺点 ,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隐患。文章对欧美及日本等一些较早实行分税制的工业化国家的分税制作了比较与评析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分税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全面实施分税制的障碍与对策探讨孙文学,王玉武经过多年的准备,分税制财政体制终于在1994年年初出台了,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然而,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影响,现行分税制体制并没有完全到位,目前仍处在逐步探索阶段。而要全面实施分税制还存在方方面...  相似文献   

20.
改革我国现行分税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格的讲,1994年我国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又是一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发钱”,而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分税制,按照公共财政理论,改革和完善现行分税制,必须认识和解决三方面问题;一、以政企分离作为分税制改革的切入点,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二、适当下放税权,解决分税制改革的关键问题;三,完善地方税系,为彻底的分税制改革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