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破除城乡户籍壁垒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内在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淑艳 《经济研究导刊》2013,(19):224-225,239
二元户籍制度,是隔离城乡社会的制度约束,严重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必须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壁垒。户籍制度改革是公共产品城乡一体化供给的内在要求;户籍制度改革是城乡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流动的内在要求;户籍制度改革是彰显农村居民公民权利的内在要求;户籍制度改革是加速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户籍制度改革是城乡协调发展消除体制性障碍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年猛 《技术经济》2022,41(7):132-145
本文利用CFPS数据来分析户籍制度对中国社会分层、劳动者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的影响。首先,使用基于递归分类算法的回归树模型表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导致社会分层的重要原因。其次,分别使用主观法和客观法测量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表明:从工资总收入水平来看劳动力市场上的户籍歧视呈减弱趋势;从社会地位来看,城乡差别的户籍歧视在减弱,但本地与外地差别的户籍歧视在加强。最后,本文提出在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通过大力推进教育机会均等化、教育质量普及化,全面提高各类群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子女受教育机会,以及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逐步降低户籍潜在的福利差别,通过“曲线改革”,可以为全面消除户籍歧视奠定社会及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3.
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分配机制,制度改革是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分配关系的调整。如果改革一方面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另一方面又需要依赖既得利益者自行削减其利益,制度改革就会出现"制度悖论"。我国户籍制度也是一种利益分配机制,现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已跨越"帕累托改进"阶段并进入了"存量利益"调整阶段。目前,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不但诱发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博弈困境,而且引致了制度改革的"制度悖论"。因此,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就需要以保障农村户籍利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消城镇不合理的户籍利益、引导市场逻辑的差异化利益与规模性(地区性)的户籍利益为思路,全面协调并重组户籍利益;通过构建顶层约束机制、大城市的联动机制、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分摊机制以及其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户籍利益协调与重组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一种新的离散模型估计方法,基于1989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城市居住人口数据,检验了户籍、公共服务政策对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居住在城市的农村户籍居民更加幸福,同时这种幸福感也更加稳定;户籍身份对居民幸福感存在两种传导机制:进入城市享受更好公共服务政策让城市外来群体感到更加幸福,而户籍歧视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外来人口幸福感的提高。破除与户籍身份捆绑的各种城市特权政策,是逐步推进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杨谱  刘军  常维 《财经研究》2018,(2):44-57
户籍制度是我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障碍.那么,当前我国的户籍扭曲程度几何?户籍制度放松对经济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政府评估户籍制度改革的空间和经济效益.文章在Hansen和Prescott(2002)的两部门劳动力流动模型基础上,将工人分为农业和非农户口,引入户籍扭曲因子,构建两部门两类工人的户籍扭曲模型;然后,使用1984?2013年宏观经济数据度量户籍扭曲程度,并对2013年我国户籍制度逐渐放松过程中经济变量的变化进行模拟;最后,文章建立了包含"农业与非农"和"本地与外地"户籍差异的省份异质性户籍扭曲模型.研究表明:(1)经济和户籍制度改革的不同步导致了1984?2013年我国户籍扭曲程度呈现倒"U"形变化,且相较于韩国尚有较大的改善空间;(2)以韩国为参照,若2013年我国户籍制度完全放开,经济达到均衡时,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的就业人数将分别下降58.83%和上升26.92%,工资率将分别上升19.44%和下降6.77%,社会增加值将增长15.33%,这说明社会经济效率将得到提升,贫富差距将缩小.文章丰富和完善了户籍扭曲的理论模型,从减少劳动力流动摩擦的视角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户籍制度改革可通过增加劳动要素投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两条渠道,以及劳动力参与扩大、结构重配和技能提升这三种效应释放增长红利。分析表明,在1979~2013年GDP年均9.8%的增长中,户籍制度改革贡献了1.42个百分点。预计"十三五"时期,基准情况下户籍制度改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下降到0.36个百分点,完全落实改革部署则能达到0.56个百分点,部分落实改革部署仍能达到0.46个百分点。为了更好地释放户籍制度改革的增长红利,应以剥离户籍与福利的内在联系为重点,探索新型户籍准入制度和城市福利保障获取机制,并配套推进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和财税体制的联动改革。  相似文献   

7.
户籍制度是一个国家进行管理的基本手段,在中国目前阶段,高校学生的户籍制度沿用1958年的户籍迁移制度,各省根据各自实际,出台了不少政策,对原有的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随着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原来执行的户籍制度正在发生变化,高校学生的户籍迁移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正1.建立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现有户籍制度不但影响流动人口的城镇化,更是直接影响了不同户籍人口的收入与消费,制造就业不公平。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户籍歧视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而促进户籍制度改革,使广大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充分发掘扩大国内需求的潜力,使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理清中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论证分析,提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应运用综合手段首先从解决现有已转入城市人口的户籍入手,逐步放开中小城市和县城的户籍制度,并进行城市观念创新,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0.
中评 《商周刊》2016,(5):64
核心二线城市,掘金机会正在来临。能不能掘到真金,还要考验房企的核心能力,闭着眼睛下注是不行的。"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这样宣布。在该次会议上,明确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留学归国人员等落户限制。这意味着我国户籍制度的门槛再一次降低。从新型城镇化和户籍改革的方向来看,一线城市将在"严格控制人口""严控城市建设用地"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CHIP),考察各类迁移对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OLS及PSM估计结果均表明各类迁移有利于工资收入水平的提升;采用局部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本文的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分迁移范围来看,市外迁移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大于市内迁移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分户籍类型来看,农村户籍迁移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大于城市户籍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综合比较各种迁移类型的收入增长效应,由强至弱可以将其排列为:永久移民市外迁移、农村户籍市外迁移、本地居民市外迁移、城市户籍市外迁移、农村户籍市内迁移、城市户籍市内迁移、本地居民市内迁移、永久移民市内迁移。城市化的核心在于满足居民的自由迁移意愿,从本文的研究结论来看,鼓励就近城市化而妨碍人口跨区域流动的城市化模式尚未得到收入增长激励的支撑。在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应注重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城市的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2.
刘军辉  张古 《财经研究》2016,(10):80-93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间投入品模型,将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和不同劳动力流动模式等因素纳入研究框架中,构建了中国户籍制度演变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户籍制度的改革路径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如果降低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束缚,经济系统会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而维持当前户籍制度不变将遭受较大损失;(2)不同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路径影响了户籍制度的改革效果,如果农民工“带着土地”进行转移将会放大户籍制度改革所释放的红利。这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要协同进行,不仅要减少户籍制度对农民工迁移的束缚,还应保留其农用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文章的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现有劳动力迁移理论,也为地方政府相关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户籍改革按照从小城镇、中等规模城市再到大城市的逻辑顺序展开。大城市户籍改革面临着人口承载能力限制、财政分权模式下的差别待遇、人才与人口可控性等一系列难题。消解大城市的户籍改革压力,涉及均衡区域资源配置、是否保留户籍的工具性,以及筛选机制和户籍门槛等核心问题。大城市户籍政策调整的关键仍然是寻求政策供需的均衡点,未来的政策走向是渐进式改革与福利供给"普惠制"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圣道 《经济经纬》2006,(2):121-123
由于长期受二元经济结构的束缚,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一直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因此,要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就必须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15.
笔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拥有城镇户口显著地有利于劳动者进入高收入行业,造成城镇居民在收入和福利待遇方面比农村居民显著要高,户籍制度下的机会不平等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同时,在控制了影响劳动者就业选择的控制变量的情况下,研究的主要结论依然稳健。研究的政策启示是应该继续改革户籍制度,努力消除户籍制度对劳动者就业选择的不利影响,进而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和谐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市民化过程中土地退出
问题与制度改革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市民化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全局性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户籍制度改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必须同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本文从农村集体成员定义角度提出了解决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新思路。本文的观点是,把静态集体成员变为动态的集体成员,就能同时解决市民化过程中农村的衰落和农民工有偿退出承包地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17.
以上海市普陀区、苏州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特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经济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更加显著,其中社会融合因素与居留意愿正相关,家乡联系与居留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从制度因素来看,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它改变了一部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  相似文献   

18.
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受制于户籍制度、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化和资金紧张等方面,应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建立面向农民工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社会救助制度、妥善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异地转移问题、广开思路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筹资,并加快社会保险的立法工作,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监督执行。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现行户籍制度背景下,以“有序”提升中国城市化水平为目标,遵循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应用“随机服务系统理论”(排队论)展开了预期一个时期内城乡二元人口转化的数学建模,并进行了实验模拟与仿真,结果较为理想。该模型的建立为定量研究我国城市人1:7增长、为政府部门有序控制城市人口数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同时也表明,应用随机服务系统理论定量研究人口、城市化及其他相关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且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骆勇 《经济学(季刊)》2010,(4):66-72,65
由市内人口"人户分离"而造成的对实有人口管理的影响给我国大城市人口管理带来相当不便。通过对广州市市内人口"人户分离"的实际调查和分析,探讨了解决我国大城市市内人口"人户分离"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