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于人性与欲望及其需求的解释从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人性本善”到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人性本恶”,都力求对人性的本质进行溯原性的揭露。但是,人是世界上最有灵性的动物,人性的善与恶也是复杂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根据人的欲望和需求以及现实的满足程度,讨论人性才有意义。欲望,是指人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形式。人类欲望的表现特征是:1.无限性:人的欲望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正如荀子所言:欲不可尽,欲求不满。2.关联性:欲望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如饱暖思淫欲,就可以解释社会上部分包“二奶”的富翁在物质的享受得到满足后,所…  相似文献   

2.
作为管理活动中的人性基础,"人性假设"概念的改观已经成为管理理念创新的逻辑前提,回顾历史上各种划时代的人性假设,对于管理结构和模式重新建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西方管理理念的前提下,对其中有关"人性假设"方面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批判性分析,必将有助于人类最终实现效率和道德相互转化的符合人性的管理理想境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人类在对食品永不满足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地促进和发展了食品的生产.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给人类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讨论食品"碳排放"带来的问题以及政府和企业应有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欲望的本质:一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惠雄 《当代经济科学》1999,21(5):48-51,82
欲望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整个新古典经济理论分析都是建立在人的无限欲望与资源稀缺性这对矛盾基础上的。作者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只是把欲望当作一个理所当然的前提来论述,而对人类欲望的真正本质却缺乏深刻的认识。文章提出,人类欲望的本质是追求精神快乐而非表象化的物质财富,物质满足仅仅是获取精神快乐的一个必要手段。经济学应当追求更为广泛的目标。并不是物质越多,精神就越快乐。如何以较少的环境与资源牺牲来使人类接受一种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达到群己、物我、天人、劳逸之间的和谐,并使人们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满足,是现代经济学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的管理中,主要的管理对象是学生和教师,而他们都属于人的范畴.况且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在高校的管理中如何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合理欲望,也是人性化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文章主要从高校实行人性管理的必要性入手,探讨了人性管理中要注意的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提高高校人性管理水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施文 《时代经贸》2010,(4):131-132
在高校的管理中,主要的管理对象是学生和教师,而他们都属于人的范畴。况且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在高校的管理中如何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合理欲望,也是人性化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文章主要从高校实行人性管理的必要性入手,探讨了人性管理中要注意的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提高高校人性管理水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高薪违反按劳分配原则,除"赠予高薪"有其合理性外,其他形式的高薪都应通过责权利一致的算法加以限制。因为人的能力有限欲望无穷,有限能力创造出的资源有限,不能满足无限的欲望,即高薪源于无穷欲望背离有限能力,以致实行高薪既不能养廉、克服腐败,也不能作为引导人力资源释放的好办法。人性因能力有限欲望无穷呈现或善或恶两面性:人性收敛则为善,人性发散则为恶。基于无限与有限矛盾的发散收敛、善恶是对立统一的。其一,发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收敛是社会稳定的内因,只有发散与收敛有机结合,才能安全生存进而在稳定中求发展谋自由。其二,只有建立适应人性规律的人才培养和开发管理制度,人性之恶便可转换成人性之善,为倍增式释放人性(人力资源)效用建设和谐社会,应遵循生存公有规律发挥善性,遵循发展私有规律转恶为善。  相似文献   

8.
体验:一种经济学的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学从对物的研究到对人、人的需求和欲望的研究,与其说是经济学回归人性,不如说是经济学对人类体验的关注和凸显。体验是有益于促发生命感动和经济效用的图景思维活动。凸显体验的经济使其生产、交换、消费等活动的生存与享用价值全面提升。在体验经济中,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呈现为体验与经济的互动,人性在个性化的意义上日趋丰满。体验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体验能提升“经济人”的境界,体验有利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性提高,体验有益于经济创新。  相似文献   

9.
森林、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组成了陆地生命支撑体系的主体,构成现代林业的根基。三大生态系统构成了一个开放、整体、动态和远离平衡态等的生态巨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和信息在三大系统与环境之间持续交换,各子系统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随着人类活动加深,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构成了一个关系更为紧密的人类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论为协调复合生态系统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现代林业提供了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着重从系统的开放性和远离平衡态角度分析了近代中国社会外部的封闭禁锢与内部的近平衡态,得出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处于近平衡态的封闭系统,不符合产生新的更高级结构的条件,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中国近代科学远远落后于欧洲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杨林 《时代经贸》2006,4(8):40-41
文明的最终本质不是物质成就,而是使个人及社会形成平等自然界和谐自然界的共同理想,不同文明时期形成的互爱伦理原则,其规则是可以变更、扩展、由人而广之动物的,我们并不是处于只能毁灭和伤害生命的必然性中,把爱的原则扩展到动物是伦理学的一种革命,它要求我们敬畏一切生命和爱一切生命。这需要人类的泛爱精神来克制人类的自私欲望。  相似文献   

12.
梅纪萍 《经济师》2009,(11):140-141
任何高职院校的品牌都是一部人性宣言。当高职院校品牌用人性去把握时,品牌及其所依托的学校的生命、欲望、意志、情感都涌现出来了。我们要走富涵“职校人”人性的品牌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一、非晶合金的概念所谓非晶合金是指其原子排列无长周期规则性的金属固体。从热力学观点看,非金处于非平衡态,也就是说,其状态处于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中。与晶体比起来,其系统能量处于较高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丁守刚 《经济研究导刊》2011,(25):243+295-243,295
当今科技和文化正在以几何级数迅速发展,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以及物质财富的极大涌现,使得社会在不断追求物质的满足和科技带来益处的同时,一切都在"物化"的过程中延续,对人、人性的呵护和关爱渐行远之,对道德和伦理的审视远较资本和物欲要漠视得多,需要更加对人和人性道德情感的重视,尤其对广大青年的教育和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思想对青年教育显得尤为珍贵和紧迫。  相似文献   

15.
张学刚  姜曙光 《经济论坛》2004,(23):155-155,160
一、作为“科学”的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体系沿此展开:现实生活中的人是追求享乐并具无限欲望的个体。此个体被抽象为经济人,并被赋予全智全能(即无限理性)的特性。但相对经济人无限的欲望而言,现实世界中的资源总显不足,是稀缺的。于是经济学成为研究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以最大满足人类欲望的学问。这样,借助经济人、稀缺、效用等概念,  相似文献   

16.
能珺瑶 《商周刊》2012,(21):51-51
"绿色人文"乃是一种理念,一种关系着个人生命、家庭幸福、社区环境品位、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准则。国家教育部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将环境教育正式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主题纳入中小学课程。学校依据教育部精神,将环境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紧密结合,把环境教育整合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验研究"课题研究,从而达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民的研究目标。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人性本善”到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人性本恶”,都力求对人性的本质进行溯原性的揭露。但是,人是世界上最有灵性的动物,人性的善与恶也是复杂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根据人的欲望和需求以及现实的满足程度,讨论人性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付灿华 《商周刊》2011,(8):62-63
"责任就是你推脱不掉、必须承担的东西。不仅仅是慈善与公益,也不只是品质把控,如何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顺应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是转型之期房地产企业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新时代责任地产的核心内容。因为,房地产业上关乎民生,下关乎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现代管理理论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性是以人为本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人性假设作为管理理论对人的认识,已经成为各种管理研究的出发点。传统的人性假设理论将人分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四种,新的观点又提出了"道德人"、"复合人"的假设,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产生了不同的管理理论,也体现了管理思想的发展进程。笔者在总结各种人性假设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传统思想提出了"中庸人"的假设,力图完善人性假设中的不足之处,以期对管理实践产生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拟人化的人工智能是一个错误的发展方向,因为欲望、情感和价值观是偏心、歧视和敌对的根据,模仿了人性和人类价值观的人工智能就和人类一样危险。创造性不在于联想和组合功能,而在于在破坏游戏规则的同时建立新的游戏规则,一旦人工智能获得自主建立游戏规则的创造能力就危险了。如果人工智能具备了哥德尔反思能力,就很难控制人工智能了,因此安全的人工智能必须限制在没有反思能力的图灵机水平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