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构建文化资源禀赋与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山东省2018年文化资源禀赋与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并依据旅游发展优先度对17地市进行分类。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定量检验并探究驱动机制,借此提出相应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表明:①山东省文化资源"集聚效应"比较明显,形成以菏泽、潍坊为两端的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带。②旅游发展水平呈现出"双核带动"的局面,区域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青岛市旅游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市,莱芜市旅游发展水平有待提高。③2018年,山东省文旅融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为濒临失调状态,区域融合协调程度差异明显;其中济南市文旅融合协调度最高,东营市协调程度最差;按区域协调程度高低来看,依次为鲁中地区、半岛地区、鲁南地区、鲁西、鲁北地区。④文化资源与旅游耦合协调发展驱动机制涉及文化资源本底条件、政府宏观措施、旅游市场需求及经济发展基础等多因素。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区域经济差异,立足于这一不争的事实,本文运用SPSS软件通过因子分析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区域联动、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措施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09个县(市)为基本单元,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三方面进行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并应用ESDA等分析法揭示1990-2008年山东省县域经济的时空动态。结果表明:山东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差异先扩大再缩小,但整体变化幅度较小;城市辖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它地区,平原区经济发展缓慢;鲁东和鲁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提升速度快,经济发展重心向东北部偏移;县市经济发展空间自相关显著,高一高集聚区集中分布在山东半岛,低一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鲁西南黄淮平原区和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西差异仍是导致山东省内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基于PCA-ESDA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叶林  黄震方  王坤  涂玮 《经济地理》2012,(8):149-154,35
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9—2008年反映旅游经济的相关指标,利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每个省份旅游经济的综合得分,然后对综合得分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从"长三角"及"珠三角"向内陆逐渐降低的特征。1999—2008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不显著,但局部空间自相关却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沿海省份位于HH区,西部省份位于LL区,西南、部分东部和中部省份位于LH区和HL区。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持续的非均衡态势,1999—2008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的总体空间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省域旅游经济集聚的空间依赖性、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与资源禀赋、政府政策是影响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7,(6)
近年来第三产业在全国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撑部分,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日益增强。山东省作为经济强省,更是应该鼓励全省各地区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利用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新的地区经济增长点。基于此,文章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山东省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山东省各地区可以依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来发展旅游业。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乡村旅游信息化和区域旅游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AHP模型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耦合评价模型,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四星级乡村旅游区信息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地级市乡村旅游信息化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全省乡村旅游信息化与区域旅游经济之间相互依存、融合发展,两者之间有良性正耦合关系,全省乡村旅游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促进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沿沪宁铁路沿线的城市群耦合协调度等级最高。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发展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创意经济"为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国不少地区已经提出将创意经济下的文化资源旅游业作为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山东省是文化资源旅游业大省,文化资源丰富,旅游点众多,在创意经济的思路指导下发展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对山东省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基于上述背景,以山东省为例,对创意经济背景下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针对性地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10年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信息熵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2000、2005和2010年的数据,计算出山东省17地市当年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运用ESDA法进行空间集聚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0年来山东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拉大,处于非均衡的空间分布状态,表现出初步的“俱乐部趋同”现象;青岛、济南两热点区的经济核心地位明显,济青高速和胶济线对沿线地区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鲁西地区经济仍处于低值区,山东省域经济发展水平边缘性特征明显;各时段区域发展战略是影响山东省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在界定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概念基础上,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构建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并利用2000~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四个维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旅游经济非均衡程度是促进全国和三大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正向因素;区域旅游基础设施在全国以及东部和中部地区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作用减缓,而在西部地区仍然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仅在全国范围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区域制度环境还不健全,对旅游经济发展没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促进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需要贯彻执行分类指导的基本思想,实现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提高旅游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还需要协调旅游经济与其他第三产业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0~2004年各地州市旅游经济的变化特征调查,发现新疆区域旅游经济存在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缓慢下降的总体趋势,并进一步揭示出各地州市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上的差异规律。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新疆各地州市的旅游发展动力因子及其相似性进行定量化综合评价。分析得出: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旅游基础设施和人才状况为新疆旅游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最后,解释了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存在的原因并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各地纷纷将旅游业列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辽宁省只有对经济发展及资源环境有一个客观、准确的综合评价,才能更好地制定政策、发展经济。在构建旅游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辽宁省14市的旅游经济进行综合评价与排序,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改善辽宁省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为辽宁省各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实践性指导,从而促进辽宁省旅游经济高效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疆各地州旅游发展水平差异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0~2004年各地州市旅游经济的变化特征调查,发现新疆区域旅游经济存在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缓慢下降的总体趋势,并进一步揭示出各地州市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上的差异规律.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新疆各地州市的旅游发展动力因子及其相似性进行定量化综合评价.分析得出: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旅游基础设施和人才状况为新疆旅游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最后,解释了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存在的原因并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旅游经济与交通业共生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国强  汪慧玲  许倩 《经济地理》2019,39(10):223-230
以共生理论为指导,在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和交通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通过2001—2015年共生单元间共生度和共生系数的对比分析,对各省(区)旅游经济和交通业之间的共生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①西北地区及各省旅游经济和交通业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呈稳步上升趋势。②5A、4A级景区和民用航空所占权重较高,分别对旅游经济和交通业起重要支撑作用。③从共生度来看,2002—2015年,陕西、青海、新疆表现为正向非对称共生关系,宁夏为近似正向对称关系,甘肃为寄生关系。④从共生系数来看,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在0.5~1.0之间,表明旅游经济的影响较大,旅游经济发展驱动交通业的发展;而新疆在0~0.5之间,表明交通业影响较大,交通业发展先于旅游经济,对旅游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4.
《经济》2007,(9):75-75
中国国际型旅游城市评价标准 从国际(旅游者)人数指标、城市经济的旅游特征指标、旅游经济外向度指标、旅游资源的国际竞争力指标、城市旅游国际形象指标、城市的国际区位度指标、国际游客旅行的便利性指标、城市人文环境的国际化程度指标、旅游接待设施的完善度指标、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稳定度指标。等10个方面对中国旅游城市国际型参照性指标进行系统化评价,并指出如何与世界国际旅游城市接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王凯  林惠  甘畅  邓楚雄 《经济地理》2020,40(2):200-208
采用SBM模型和熵权TOPSIS分别测算武陵山片区42个国家级贫困县2010—2016年旅游扶贫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度模型探析旅游扶贫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在小幅度波动中稳步上升,但各国家级贫困县旅游扶贫效率差异显著。②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综合指数较低,经济增速缓慢,区域差异显著。③研究期内,旅游扶贫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较高且呈持续上升态势,二者处于良性协调发展状态;旅游扶贫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双向正相关关系,相较于旅游扶贫效率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区域经济水平的增长对提升旅游扶贫效率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分析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发展机理,借鉴已有的耦合理论研究,构建了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熵值法确定其权重,以兰州市为例,对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评。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二者的发展存在高度相关的耦合关系,并且协调水平和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但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整体上要高于旅游经济,受旅游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增长速率逐渐趋缓,整体处于低水平协调,仍未完全建立起融合协调发展的促进关系。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对旅游经济的扶持,推动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曼 《当代经济》2016,(27):41-43
基于评价的视角研究关中旅游经济,对其旅游市场、收入、产业等经济指标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旨在对关中旅游经济发展做出客观性评价,进而促进关中文化旅游深度开发,推动关中旅游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地位的提升,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日益明显。科学、系统地评价旅游经济贡献,明确旅游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促进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镇化发展进程也越来越快.人们满足温饱需求后,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旅游经济在近年来发展越来越迅速.城镇化的进程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方向也在我国不断扩展的城镇化进程当中不断改变.因此,本文主要对影响旅游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资源型城市的共性问题是产业结构重型化,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相对停滞,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生态城市建设成为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发旅游资源、着力发展旅游业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之一。文章以焦作市为例,在分析资源型城市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