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放松管制与民营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邸晓燕  潘素昆 《生产力研究》2005,(11):130-131,142
自然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放开准入,进行市场化改革是必然趋势。我国自然垄断行业主要是行政垄断,改革的任务是放松行政管制,同时规范经济管制,并在渐进式改革基础上由市场来选择垄断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中国转型中的最优转型路径(或速度)是如何被决定,又是怎样地影响国有企业的重构以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的。这正是Roland(2000)所强调的转型经济学中的"大规模部门再配置的动态分析",然而,与现有文献不同的是,本文中这种部门再配置并非建立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之上,而是政府放松对国有企业的管制(如就业管制)的结果,本文通过一个动态模型研究了在这一机制下的最优转型速度、企业重构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转型经济中的放松管制和企业重构的最优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钊 《经济学》2004,3(2):259-280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中国转型中的最优转型路径(或速度)是如何被决定,又是怎样地影响国有企业的重构以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的。这正是Roland(2000)所强调的转型经济学中的“大规模部门再配置的动态分析”。然而。与现有文献不同的是,本文中这种部门再配置并非建立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之上,而是政府放松对国有企业的管制(如就业管制)的结果,本文通过一个动态模型研究了在这一机制下的最优转型速度、企业重构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技术与自然垄断市场结构和政府管制政策的关系以及新技术条件下政府对自然垄断型公用事业管制政策调整中的管制滞后现象,认为新技术条件下政府对自然垄断型公用事业的管制政策,应是基于产业拆分基础上的放松管制和激励性管制。本文最后讨论了政府对自然垄断型公用事业拆分和放松管制的4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在大部门体制改革中,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机构改革得到了推动,为理顺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奠定了基础。但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公众对自然垄断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自然垄断产业的管制机构改革还需要深化,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应是:继续推进管制机构的独立性,明确管制机构的职能设置及强化法律基础,健全管制的公众参与及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6.
价格与进入管制下的边缘性进入——一个理论模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产业组织和企业行为的视角 ,探讨了二元 (价格与进入 )管制下边缘性进入发生的技术、需求和结构性条件 ,从而对管制放松的初始诱因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 ,即管制放松是技术进步 (在本文特指新产品的出现 )、需求结构变化和原有管制下的产品特制、产业组织结构及权力结构安排的内生现象。由边缘性进入引发的放松是一个渐进性的“多赢”结局 ,不会导致由强制性管制放松所引起的管制无序甚至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7.
由于对自然垄断的新定义以及电力行业的自身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开始了对电力行业放松管制的改革。本文论述了电力行业放松管制的经济学基础,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我国电力行业放松管制的特点及未来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改革时机选择与时序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放松规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改革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实现阶段性突破,放松规制改革的实施需要满足放松规制改革的净收益大于补偿受损利益集团的社会成本这一硬性约束条件。同样,放松规制改革的时序设计也十分重要,不同的时序选择会导致不同的改革效果。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改革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改革战略,分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垄断产业的理论在不断变化,自然垄断产业也在不断的改革。从自然垄断理论产生与发展的理论角度讲,自然垄断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引入竞争机制和放松政府管制,使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自然垄断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建国后我们一度采取高度管制。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对自然垄断行业放松了管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自然垄断行业放松管制改革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自然垄断行业进一步改革的目标模式及措施。  相似文献   

11.
竞争与所有制改革是目前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的主要趋势.但原有的理论和经验都是针对发达国家而言,对于转轨国家如何协调经济转轨与自然垄断产业改革却没有现成的理论与经验.因此,本文关注转轨国家自然垄断产业引入竞争可能性以及所有制改革模式的选择.研究发现:考虑管理成本,转轨国家自然垄断产业引入竞争是可能的;改革进程取决于转轨国家市场发育程度以及改革的初始条件;混合所有制的企业竞争模式更适合于转轨国家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自然垄断管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戚聿东 《当代财经》2001,(12):49-53,63
通过对自然垄断的含义及技术经济特征的阐述和对发达国家自然垄断实践的研究,得出结论:发达国家对自然垄断的管制,放松管制与重新管制是不断重复的;管制或国有制是发达国家对付自然垄断产业的两种制度选择;自然垄断产业的反垄断不要轻易动用分拆措施;应注意管制方法的科学性和创新性,防止“管制失效”。  相似文献   

13.
为何改革没有提高国有企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一个国有企业工资和就业决定模型为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劳动生产率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提供了一个理论解释。本文认为,在国有企业的工资和就业决定受到管制的情况下,一些通常被认为有效的改革措施(如提高管理者固定收入和利润分成比率)反而会阻碍企业重构。另外,在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的产值份额越来越小,但其就业份额却仍然非常之大,这就使得政府更加强调国有企业稳定社会的功能。因此,放松管制对于成功的市场化改革和企业重构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航运价的管制放松与再管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民航运价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放松民航运价的政府管制,但由于政府对民航成本影响因素的管制并未放松,导致以航空运输社会平均成本为主要基础的基准票价水平过高.本文认为,目前民航运价管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民航成本影响因素的管制放松,同时,对民航运输市场秩序的混乱和价格行为的不规范应进一步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放松管制、引入竞争已成为世界各国自然垄断产业市场化改革的主导趋势。与此同时,我国在电信、航空、电力、铁路等相关领域的改革也已展开,对此,当前亟需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家》2004,(6):F003-F003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了民营化改革,把原有单一的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股份制民营企业,并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放松进人管制政策,允许民营企业进人自然垄断产业,形成了多家企业竞争性经营的格局。其结果提高了自然垄断产业的经济效率。但即使在经济发达国家,对自然垄断产业的民营化改革及改革后如何对市场进人、价格、质量等方面实行有效管制,不仅存在理论上的分歧,而  相似文献   

17.
我国长期以来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政府管制,传统的管制价格定价方法对企业缺乏成本约束,形成“成本黑洞”,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与经济效益的提高。垄断性产业放松管制,应首先在其内部区分纯粹的自然垄断部分与可竞争部分,政府的规制应严格限定在纯粹的自然垄断部分,并积极研究、引进具有成本控制力的管制模式,以促进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公共资源的竞争性配置或拍卖是激励性管制构建的一个主要方式,本文通过对欧美等国频率拍卖机制和效果的比较方向,说明它所具有的收入最大化、价值显示和有效激励功能,我国实施激励管制的主要障碍是由管制放松路径导致的竞争不足和民营化滞后,只有引进包括拍卖在内的新管制工具,才能有效地解决自然垄断产业的管制低效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何改革没有提高国有企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陆铭 《经济学》2003,2(4):833-856
本用一个国有企业工资和就业决定模型为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劳动生产率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提供了一个理论解释。本认为,在国有企业的工资和就业决定受到管制的情况下,一些通常被认为有效的改革措施(如提高管理固定收入和利润分成比率)反而会阻碍企业重构。另外,在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的产值份额越来越小,但其就业份额却仍然非常之大,这就使得政府更加强调国有企业稳定社会的功能。因此,放松管制对于成功的市场化改革和企业重构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不对称信息与激励性管制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目前自然垄断管制改革的根本问题是激励性过度和不足并存 ,它取决于价格机制的激励程度的选择。从这个角度上 ,管制实际上是立法者、管制者和被管制企业及消费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互动的合约关系 ,其中管制者与被管制企业之间的合约关系决定了整个管制的效率。从激励性管制改革实践来看 ,我国公共事业部门以价格管制为导向的改革存在价格急剧上升等问题 ,因而应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制度安排 ,发挥各类管制工具的相关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