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确厘清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制定长三角节能减排政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利用2006~2013年长三角1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2)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但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的增长,能源强度有降低的趋势;(3)能源结构中高碳能源消费比重的降低有助于碳减排,更多的碳排放亦会导致更高的能源消费需求;(4)适当的碳减排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增加,长三角城市群环境污染会由高趋低。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对非洲16个受援国2000-2011年援助的面板数据,采用两步回归法,研究了中国对外援助对受援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检验了出口渠道在其中的传导作用。研究发现:(1)中国对外援助会显著促进非洲受援国的经济增长,且该促进作用会产生倒"U"型"门槛效应";(2)中国对外援助确实能够通过国际贸易渠道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增长,"促贸援助"模式是有效的;但是,不通过出口渠道发挥作用的对外援助则会阻碍受援国的经济增长。(3)受援国期初的经济状况会影响其现在的经济增长,导致其易陷入"贫困陷阱",因此在一定发展阶段国际援助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1994—2014年30个省域面板数据,利用系统GMM模型考察了金融发展、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在金融发展方面,金融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明显;而金融效率与碳排放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在技术进步方面,广义技术水平的发展增加了碳排放量,资本体现式技术、能源利用技术和环境技术水平的发展可以明显降低碳排放;环境技术水平和资本体现式技术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都大于能源利用技术和广义技术水平。同时可以得出,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的引致性作用对碳减排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理影响评估方法,采用2000-2015年39个非洲国家的511个地区的地理编码数据,对中国与世界银行对非经济型基础设施援助进行了整体性比较回归分析,并对中国经济型基础设施有效性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世界银行对非经济型基础设施援助使受援国地区的经济水平均显著提高,世界银行援助会提高受援国政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援助的有效性;中国经济型基础设施援助项目在开展后可持续稳定地提升当地经济水平,在没有后续资金跟进的条件下,这种效果将维持3-4年。  相似文献   

5.
健康的财政状况是地方政府引导区域科技创新、推动碳减排的必要保障。基于2007—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究财政纵向失衡对科技创新及碳减排作用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适度财政纵向失衡有利于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而过度财政纵向失衡则会对科技创新造成阻碍;(2)科技创新能够显著抑制碳排放,而财政纵向失衡则会削弱科技创新的碳减排作用;(3)财政纵向失衡的调节作用具有单门槛特征,当其越过门槛值后,科技创新将会加剧碳排放;(4)分区域看,东部地区财政纵向失衡对科技创新主要表现为促进作用,且财政纵向失衡的调节作用同样存在单门槛效应,中西部地区财政纵向失衡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作用不显著,且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活动未有效抑制碳排放。研究结论对于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和推进“双碳”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学考察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碳减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利用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2002—2016年青海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表示)、交通自身影响(客、货运周转量)、技术进步(以能源强度表示)、城市化率和私人汽车拥有量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通过岭回归模拟结果可知,各影响因素与交通碳排放总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城市化率能源强度客运周转量货运周转量人均GDP私人汽车拥有量。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基准情景和6种减排情景,预测了青海交通未来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青海交通碳减排的重点是提高技术水平,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交通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7.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距离协调度模型,选取产值碳排放强度、能耗碳排放强度和产值能耗强度指标作为碳排放成熟度的基础测算指标,构建了碳减排发展度、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指数。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0—2019年的数据,从分省份和整体两方面对中国碳减排成熟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省份碳减排三个相对指数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区域整体水平普遍高于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区域,西部区域碳减排相对指数平均水平较低,各省份相对发展度指数普遍高于相对协调度指数。中国碳减排整体发展度指数水平高于协调度水平和协调发展度水平,协调度指数对协调发展度指数具有较大影响力,整体协调发展度水平提升主要受制于产值能耗强度和能耗碳排放强度协调水平。针对研究结果,应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依靠技术创新驱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低碳能源高效替代。  相似文献   

8.
基于DEA方法的测算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效率在不断提高。能源价格、经济开放程度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对能源效率有正向作用,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有助于提升能源效率,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为负。在能源结构、产业化发展、技术水平以及与国际相比较方面,我国能源效率都比较低,因而需要加强新能源开发和利用,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能源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并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9.
随着东亚地区产业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在承接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收了大量的隐含碳排放。基于进口非竞争投入产出模型,将垂直专业化率引入碳排放测算模型,利用1995-2007年中国的产业、贸易和能源数据估算中国各行业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再结合中国产业各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考察垂直专业化水平对各行业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垂直专业化率的提升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与垂直专业化水平呈正向变动关系,在高碳产业中这一趋势更为明显,表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处于产品生产网络的高碳排放环节。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7-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区域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能源禀赋、产业技术进步及二者交互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1)产业技术进步会降低碳排放强度,能源禀赋会提高碳排放强度,并且产业技术进步的抑制作用强于能源禀赋的促进作用;(2)能源禀赋和产业技术进步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产业技术进步可能导致区域能源禀赋相对优势丧失,而能源禀赋优势丧失又会反作用于产业技术进步动力和需求,二者形成的良性互动有利于碳排放减少;(3)能源禀赋和产业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但二者交互作用在不同区域均表现为显著的抑制效应。基于以上结论,对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出能耗;第二,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第三,因地施策,充分发挥产业技术进步通过能源禀赋抑制碳排放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节能降耗的关键。文章利用2004—2013年新疆15个地州市面板数据,建立静态面板及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化、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累积效应与路径依赖,工业化水平提升有助于降低能源利用强度,在天山北部地区尤为显著;(2)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的建设投入在短期内更多地体现为能源消耗规模迅速扩大,长期可能存在的集聚效应进而降低单位能耗的机制尚未发挥;(3)通过长期城镇化发展形成的集聚效应促进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进而降低能源强度的路径存在,且作用效果大于通过工业化发展促进经济水平提升进而降低能源强度这一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际发展援助被视为援助国帮助促进受援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然而传统援助国几十年来的援助效果却差强人意,援助的有效性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非洲是全球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也是中国对外援助最主要的区域,提升中国对非洲援助的有效性有助于推动中国乃至国际发展援助有效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8年投入产出表编制的社会核算矩阵,本文建立了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DCGE)模型,对环境保护税和资源税税负水平提高、车辆购置税税负水平降低的政策趋势进行模拟。研究发现:(1)在设定的模拟范围内,最优税收政策为“环境保护税税负水平提高25%以内,资源税税负水平提高50%~75%,车辆购置税税负水平降低50%以上”;(2)环境保护税与资源税组合政策实施时,环境保护税税负水平的提高会导致政策的综合表现变差,而资源税则相反;(3)模拟结果表明,环境保护税和资源税改革对电力等重排放行业的碳减排有着积极作用;(4)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实施和第二产业地方性收费负担的减轻能够调和改革中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03—2019年中国21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显示:农业生产性服务能显著促进农业碳减排,在利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并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对东部和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作用更为明显;结合“规模—结构—技术”逻辑框架,促进规模经营、调整种植结构以及推动技术进步是农业生产性服务降低农业碳排放水平的主要作用途径;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碳排放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农业生产性服务有助于促进周边地区的农业碳减排,实现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因此,应进一步健全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实现服务规模经营与土地规模经营的优势互补,并加强区域间农业经济联系,形成区域协同农业碳减排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际发展援助自身的发展环境日益复杂,援助供给竞争激烈,援助分配碎片化现象严重,援助国和受援国都承担着很高的管理成本,急需构建合理的国际发展援助协调机制对上述问题进行治理。从协调范围看,国际发展援助的协调包括全球性协调、区域性协调、受援国当地的协调和援助国内部协调四个层次。在各层次的协调中,中国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区域组织以及其他援助国之间的对话,积极参与制定新的国际发展援助协调机制;与受援国的援助协调应突出受援国的主体地位,建立与受援国之间充分的信息流动机制。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建立为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发展援助协调机制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依托技术创新发挥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并将技术创新分为技术引进、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3种模式,考察异质性技术创新的传导路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但在发展初期会带来碳排放增加,二者呈倒U型门槛特征。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推动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降低碳排放,但技术引进并非有效路径,而且,随着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能力的提升,数字经济的减碳效应愈发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综合创新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高的地区,数字经济的减碳作用更强。数字经济时代,应依托技术创新的碳减排优势,加强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与模仿改造,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减碳效应。  相似文献   

17.
针对扩大内需将增加中国碳排放的观点,本文分析了中国最终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利用中国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诱发的碳排放。分析结果发现,与投资、出口需求相比,新增万元消费需求引发的碳排放最少。扩大内需在弥补出口需求不足的同时,并不会引起中国碳排放的净增加。因此,提升消费需求和适当控制投资需求将有助于中国的碳减排。  相似文献   

18.
推动供给侧改革不仅会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也将影响我国节能与碳减排目标的实现。该文运用情景分析的方法,针对供给体系产能过剩、生产高能耗、能源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构建了三种情景下供给侧改革对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影响的能源投入产出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压缩过剩产能对于优化能源结构起到显著作用,同时随着对过剩产能压缩力度的增大,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的减少将会趋于明显;推动技术进步与节能降耗将会明显降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对高能耗高碳排部门的节能减排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对于碳排放量的减少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供给侧改革和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有效的工业碳减排政策,对实现工业经济绿色增长至关重要。基于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经济普查数据,运用ESDA方法和STIRPAT框架下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工业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山东省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群效应,东部地区碳排放强度最低,中部和西南部地区碳排放强度较高,且这种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以能源效率为代表的技术水平是降低碳排放强度最主要的因子,FDI也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但影响相对较小,而研发强度并未对碳排放的降低起到抑制作用。最后,提出了协同治理、提高能源效率、增大节能减排的研发力度、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等针对性的工业碳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20.
高新才  韩雪 《经济经纬》2022,39(1):13-23
基于地(市)级行政区划的视角,对2008-2017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黄河流域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 表明:黄河流域地(市)间碳排放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呈现增强趋势;黄河流域碳排放分布具有较强的转移惰性,多数地区均未发生显著的时空跃迁,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凝聚性很强;碳排放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对于黄河流域市(州)级行政区域科学制定与实施碳减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