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稠油蒸汽吞吐开发存在生产周期短、周期产油量低、油汽比低、产量递减快的矛盾.通过分析超稠油油品特点、杜84块兴Ⅵ组油层的油藏特点及生产动态,发现蒸汽吞吐的直井已进入高轮次.生产效果差,吨油成本高,且直井井下技术状况差,可动用井数很少,直井蒸汽吞吐加热半径有限.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发现直井井间地带仍有大量剩余油存在,在井间部署加密水平井,采用直井与水平井组合式注汽,动用直井无法动用的储量,增加了区块可采储量,降低了区域综合递减速度,加速了直井与水平井形成热连通,为下步转入SAGD试验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2.
以曙一区杜84块超稠油水平并为例,对影响水平井水平段动用程度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段长度、水平段流体的流动状态、油层非均质性与汽窜、剩余油分布和完并工艺条件影响了水平段动用不均衡,利用调整注汽管柱在水平段下深、高温调剖、三元复合吞吐技术、直井与水平井间的多井整体蒸汽吞吐技术,可改善水平井段动用程度,进而提高水平井吞吐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杜84断块馆陶组油层为例,由油藏地质特征入手,进行了水平井开发适应性研究,经现场实施后取得了成功.实践表明,水平井可以长距离地钻开油层,增加重力泄油面积,能在较低的油藏渗流速度下达到较高的油井产量,适于超稠油开发.与直井相比,水平井具有初期产量高、稳产期长以及周期产油量高等特点,是直井蒸汽吞吐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油田长期开发后,剩余油分布零散,通过脉冲中子衰减一能谱(PND-S)测井技术,对老区井网加密的水平井录取地层剩余油饱和度参数,为后期注采参数的调整及实施直井与水平井组合辅助重力泄油提供依据,实现了对储层的认识,确定了油井的下步措施.现场实践证明,该技术在油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齐40块607井区属于中厚互层状稠油油藏,随着蒸汽吞吐周期的增加,开发效果逐渐变差,严重影响了油井的正常生产.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利用各种测试资料认真分析原因,并采取分层注汽、单层注汽、同注同采、调补层、大修侧钻以及调剖堵窜等措施,解决了生产中的矛盾,既提高了油井的周期产油量和周期油汽比,又提高了油层的采出程度,为稠油油藏开发后期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一个可用于水平井热采的三维三相数学模型,对杜84块兴隆台油层兴Ⅰ组和兴Ⅵ组油层水平井地质和注汽参数敏感性进行模拟计算,分别研究水平井段长度、井距、渗透率等地质参数和井底蒸汽干度、注汽强度、注汽速度等注汽参数对水平井开发的影响,并优选各项的参数,为杜84块兴隆台油层水平井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杜229块北部低效区超稠油油藏由于开发初期注汽压力高,蒸汽注不进,吞吐效果极差,通过试验亚临界锅炉注汽,吞吐效果明显改善.在对油藏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亚临界锅炉注汽改善该块效果的机理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亚临界条件下蒸汽的热物理特性,包括分析干度与热焓值的变化,认识热能的损失、转化与利用,采用亚临界锅炉能够提高注汽压力,将高干度蒸汽注入地层,保证有足够的热能注入地层,对原油有效加热降粘,增加流动性,从而实现吞吐效果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8.
对曙1-38-7030井组吞吐规律和开发矛盾的分析,在超稠油普通蒸汽吞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采取组合式注汽(间歇恢复、抽稀井网整体注汽、一注多采)的开采方式,取得了较好的吞吐效果,提高了井组采收率,为稠油油田的开发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开采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厚层状超稠油油藏一般储量较大,但开发难度大,动用程度低.综合应用油藏地质及监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了杜229块兴隆台油层平面与纵向上的动用规律.揭示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动用程度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改善超稠油开发效果提供了基础和方向.研究表明,亚临界锅炉注汽、层系互换、水平井加密、大注汽量集团注汽、一注多采等措施可有效提高油藏动用程度,提高采收率.此次研究结果对于其它油田的中厚层稠油油藏开发也就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辽河油田曙一区兴隆台油层为互层状超稠油油藏,是主要的储量接替和产能建设区域.该区域储层发育差,开发过程中存在注汽压力高、低周期采注比低、周期产油量低、油汽比低、吞吐效果差等问题.通过对油藏储层特征、油藏开发矛盾的研究,掌握制约互层状超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的因素和机理,寻求改善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技术手段.现场应用表明,通过合理的射孔层位组合、合理的注汽参数设计、组合式吞吐技术的应用、套管防护技术的应用等,可以有效的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