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S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一存货》(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准则从规范范围、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对存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披露进行了说明和规定;本文就新存货准则与财政部于2001年11月9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存货》(以下简称旧准则)的变化差异做个具体的比较分析,希望对财务人员深入理解新准则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刘伟 《时代经贸》2007,(3Z):136-136,138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一存货》(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准则从规范范围、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对存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披露进行了说明和规定。本文就新存货准则与财政部于2001年11月9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存货》(以下简称1日准则)的变化差异做个具体的比较分析,希望对财务人员深入理解新准则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为了规范债务重组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以下简称新准则)。此前为《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2001)》(以下简称旧准则)研究新旧债务重组准则的变化以及执行新准则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进行了较系统的规范,而存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的减值则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规范与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原制度)相比在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本文试图对二者进行比较,以揭示新旧资产减值会计核算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以下简称新准则).与现在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做了较大变动,如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同时予以结转。  相似文献   

6.
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日常业务中收发频繁,确认、计量上容量易错,因此存货会计核算的正确与否,对于恰当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具有重要影响。鉴于存货在资产中的重要性,财政部于2001年11月9日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以下简称旧存货准则),该准则于2002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  相似文献   

7.
财政部发布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逐步在其他企业中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以下简称新准则)与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在内容上的变化不是很大,主要变化体现在不同渠道取得存货的计量等方面。除第1号准则外,涉及存货计量的准则还有第7、12、17和20号等准则。新准则体系中有关存货会计处理的几点变化。  相似文献   

8.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又于同年11月6日,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应用指南。职工薪酬准则系统地规范了职工薪酬的定义和内涵,并在会计处理方法和信息披露方面都与原规定相比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规范职工薪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就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胡美莲 《时代经贸》2008,6(19):127-128
为了规范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固定资产准则进行了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新准则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相比,有了较大变化。本文从固定资产的定义、初始计量、折旧、减值准备、披露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差异比较与分析,并列举了部分实例。  相似文献   

10.
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最新变化及其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号具体准则,其中第8号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下文简称为新准则)单独对长期资产减值问题作了规定,与以往分散在各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相关条款中的规定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重大改进。本文通过解读最新资产减值准则,分析长期资产减值测试时间、减值确认、减值计量、商誉减值及减值披露方面相关规范的  相似文献   

11.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通知,宣布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他企业鼓励执行;同时,不再执行现行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是由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此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内容涵盖了目前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多个方面。不少准则涉及的事项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新事物、新手段或新途径,既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空白,在对资产的确认以及计量、披露等方面较旧会计准则又更贴近国际惯例,在会计实务操作中也更为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
财政部于2001年11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存货》,该准则对企业存货的确认、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存货成本的结转及相关信息披露作出了明确的规范。现就此作简要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3.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较2001年11月9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旧准则”),在体系结构和内容上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概述 (一)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特点 1.系统化、科学规范化。 我国自1993年7月1日实施”两则两制”以来.迄今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发布实施,到《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等16个具体会计准则推行实施,我国会计准则从无到有,从针对某项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规范,到形成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系列规范经济业务的会计标准。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将在2013年1月起正式实施。财政部于2011年10月18日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别于《企业会计准则》,以规则导向为主,以原则导向为辅,规范了小企业(含微型企业,下同)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为小企业会计核算增添了很多亮点.那么新《小企业会计准则》对我国各小企业经营成果及税负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此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6.
浅析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的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在结构上层次更为简洁明了且适用范围更加的广泛在存货的计价方法和包装物与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上进行了相应的改动对于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并且新会计准则对存货的成本计量问题进行了说明新准则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7.
梁骏 《广东经济》2009,(7):48-51
2006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同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年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逐步在所有大中型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比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和基于股权的支付等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最受关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知识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无形资产在我国许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也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进一步规范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一无形资产》。准则分别从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处置和报废,以及披露等方面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要求作出了详尽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2006年2月16日财政部在北京举行了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以下简称准则)是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增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了规范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而制定。  相似文献   

20.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一系列新的和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它企业执行。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属于新发布的会计准则。以前我国没有制定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在实务中,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是按照财政部1995年发布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及有关复函(财政部1996年《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复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