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 一、国家与企业的社会关系决定其分配关系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谈及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时,提出了社会总产品必须经过六项扣除和两层分配的思想。这六项扣除就是社会总产品的第一层次分配。社会总产品减去“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实质上就是本文中所论及的企业经济利益。第二层次分配,即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个人消费品进行按劳分配。马克思的这种设想,是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单一的社会所有制关系为前提条件的。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却不具备这种经济条件,以致于使国家不可能指令性地向企业作直接扣除,不可能全方位地向每个企业进行保  相似文献   

2.
人们长期以来认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对这一基本理论提出了种种挑战,需要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重新进行认识。  相似文献   

3.
在强调市场作用和政府再分配政策背景下,国民收入差距程度反映了一个社会分配制度的效率、公平与正义。从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原则,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以增进民生福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然而,仅仅采用传统货币收入指标很难准确衡量实际收入分配差距,也不可能据此衡量共同富裕。本文在系统厘清和评价公共服务与国民收入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构建广义国民收入理论分析框架,将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国民收入分配体系,赋予国民收入新的内涵;实证论证基本公共服务对广义国民收入的影响路径及其程度,以此证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是影响国民收入水平差异的直接因素;在分析现行财政体制难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均等化收敛的基础上,聚焦对广义国民收入影响突出的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两大基本公共服务,突破现行事权划分和公共服务的财政供给制度限制,提出一套完整的制度性改革方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均等收敛,缩小国民收入差距,客观评价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一、技术、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机理研究 1、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的按劳分配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劳动者的收入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劳动力价值的实现,是购买劳动力的预付资本,体现为工资;第二部分是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体现为股权.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工资与股权构成了员工、科技人员、经营者的全部收入.  相似文献   

5.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时期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了社会生产基金,后备基金和满足同共需要的社会消费基金等以后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它是社会主义分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内容就是要求劳动者尽其所能地从事社会劳动,社会按照各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实现了“不劳动者不得  相似文献   

6.
该文提出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可概括为四个历史阶段和三次历史性飞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与基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体系完善原则的第二次战略性调整,既是公平、效率、共富、和谐关系规律和人的异化复归历史趋势的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见之于实践的现实必然,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进入到建构公平正义型按劳分配制度体系新阶段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个人收入结构的中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一段话,理论含量非常大,其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分配的效率问题,也就是分配依据(始点)的要素结构问题;二是分配的公平问题,也就是分配结果(终点)的贫富结构问题。本指出在中国和美国都存在的两个基本事实,第一,就个人收入的要素结构来看,都可以说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按要素分配。第二。就个人收入的贫富结构来看,都可以说常用的货币量差别指标夸大了人们实际上满足度的差别(而后在经济上更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对于分配制度原则的选择,我国经历了从单纯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形式为辅,再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样一个较长的过程。按劳分配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们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结合起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两种分配方式的结合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文章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角度,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经典阐释,对这一经济奇迹背后的"密码"作理论分析.文章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正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新.这正是理解中国经济奇迹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10.
一、集体(股份)企业的概念集体(股份)企业是由所有者小到两人到大到比全体国民少一人的,并由民众参股的社会经济组织;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拥有各项生产经营权并能落到实处的经营机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二、先进的社会经济组织集体(股份)企业遵循的原则是:自愿结合,共同劳动;自筹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依法治厂,民主管理;集体积累,自主支配;按劳分配,人股分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集体(股份)企业的任务是:根据市场和社…  相似文献   

11.
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的公平与否,是决定社会生产效率、社会环境稳定的直接因素,这一公平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是劳动领域内的公平分配,必须体现劳动的质与量,实现按劳分配,合理拉开差距,保证劳动效率,即差距公平;另一方面,是全社会包括劳动、资本、权利三大...  相似文献   

12.
一年来,我国经济学界继续深入揭批“四人帮”诬蔑按劳分配产生新资产阶级分子的谬论和妄图取消按劳分配的谬论。为了适应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经济学界还继续讨论了按劳分配规律、物质利益原则、计件工资、奖金,农村集体经济的分配等问题,并举行了第四次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一年来,按劳分配问题讨论的特点是:继续澄清被“四人帮”搞乱了的  相似文献   

13.
商业性养老保险税收政策:现状、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通通 《经济论坛》2005,(14):75-76
在改革与建设的实践中,我国建立了三大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第一层次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又称企业年金;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以上三个层次中,第二、三层次因企业经济效益和个人收入不同而有所差别,采用完全积累办法,设立个人账户,所存款项及利息归个人所有,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原则,因此两者合起来又被称作商业性养老保险,它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必要补充,是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论述按劳分配时,一般是指直接生产者说的。如在《资本论》中说:“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还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社会总产品经过社会扣除以后,才能“在集体中的个别生产者”之间,根据他们各自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在这里没有明确地讲脑力劳动者是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那末,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脑力劳动者是否通行按劳分配原则呢?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把"如何分配"的问题转化成"如何保持分配的程序和背景正义"并提出了通过社会基本结构的设计做到这一点的设想。根据罗尔斯所提倡的"差别原则",各国政府需要在再分配的政策中对于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减少由于收入差距导致的社会动荡。这对各国民主社会的建设具有借鉴作用,但是其理论本身也存在相当大的缺陷,分配正义理论是在社会出现不平等、不公正问题之后,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的再分配方案。而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是"源"与"流"的关系,再分配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受初次分配的制约。一旦初次分配出现严重的分配不公再分配就很难纠正,只有消除初次分配不公正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然而罗尔斯却忽视了初次分配对公正性的影响,且其分配正义所提倡的差别原则存在内在矛盾性并在实践中缺乏独特的实现手段。  相似文献   

16.
牛丽姜 《经济师》2001,(4):160-160
一、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特点,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在产品经济中实现的,这种按劳分配具有下述三个特点:第一,分配的依据是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时间。在马克思设想的资料公有制,社会成员之间的地位完全平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来进行的,由于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已不存在,劳动者的个人劳动直接表面为社会,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可以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时间是计量每个劳动者提供劳动量的尺度,根据这个尺度进行消费品的分配。第二,分配的主体是社会。由于全社会实现了单一的公有制,其它经济形式已不存在,全社会是一个大工厂,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属于宏观层次,社会是按劳分配的腐朽,社会可以采取统一的方法进行个人消费的分配,按劳分配的的实现形式是单一的。第三,实现的媒介是没有价值的劳动券。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社会公有的生产中,“生产者会得到纸的凭证,以此从社会的消费储备中,取走一个与他们的劳动时间相当的量。”。这些凭证不是货币。它们是不流通的。(《资本论》第2卷第397页)因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结束后,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备中领得相应的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昨,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它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次是企业年金;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养老金会计核算中的成熟经验,针对我国养老金会计中的会计核算若干理论缺憾与实践不足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 什么是两级分配?两级分配论的观点是蒋一苇同志在1979年7月14日《工人日报》上发表的《关于按劳分配的几个问题》中提出来的,我认为,两级按劳分配是否应从这方面理解: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设想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理,即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正好领回它给予社会的一切;从企业来说,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既然是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一  相似文献   

19.
论六项扣除理论是财政分配的理论基础黄瑞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社会产品扣除理论,提出个人消费品分配之前社会产品必须进行大项扣除,即扣除(1)用来补偿消费掉的主产资料的部分。(2)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3)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  相似文献   

20.
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有两个,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各尽所能,按劳分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适用于社会主义第二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我国继早期对按劳分配原则的大讨论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建设,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了中国化的探索。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对按劳分配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展开的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