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海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将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5个新城培育成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充分体现了五大新城的重大战略意义。基于高规格的组织配置、高起点的规划布局、高质量的系统推进,上海五大新城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基本完成十大专项行动节点目标,75%的实体性项目已进入开工建设阶段。但在建设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深层问题,包括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利用结合不足,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配套协调不足,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不畅,建设用地的新增指标和开发动力不足等。因此,推进五大新城建设应再度提升对新城功能定位的认识;不断突破“一城一策”设计;继续加大对增强新城自主创新能力的放权力度。  相似文献   

2.
国外典型大都市区新城规划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能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镜鉴。雄安新区规划应从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着眼雄安未来城市功能与形态开发,集中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打造主导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利用集约高效、产城有机融合、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新城。同时,推动居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功能同步规划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们缺乏的不是城市建设的资金,不是城市建设的力度,而缺乏的是系统规划,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城市成长规划来自国家发改委小城镇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12个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要建4.6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新区。在新城建设中,各种鬼城空城频频出现。在城市建设中,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等现象则更显普遍。看到这样的数据,我们终于可以理解为什么房地产是支柱、房价为什么居高不下。其实很简单,环顾四周,哪个城市的建设不是从房地产开始,哪个城市不是新城"旧貌换新颜"?  相似文献   

4.
发达国家大都市圈特别是首都圈的城市发展、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由来已久,经历了上百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其中巴黎和东京大都市圈及首都圈的发展与问题最具典型性,值得北京认真地研究和借鉴。(一)世界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1.城市化、郊区化现象与基本规律。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世界大都市圈约有50-100公里的半径,包括中心和外围几个圈层。从这些大都市圈内部的人口结构变动看,一般都走过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阶段。在城市化阶段,中心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在郊区化阶段,中心城市人口下降,而外围地区人口迅速增加;在逆城市化阶段,整个圈域包括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区的人口都在减少;在再城市化阶段,中心城市或中心地区人口和产业重新增加。目前,巴黎大都市圈处于绝对分散的郊区化阶段,伦敦大都市圈处于郊区化到逆城市化的过渡阶段,纽约等美国大都市圈出现再城市化现象,而东京大都市圈跨越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阶段,直接进入新一轮城市化阶段。2.空间开发与产业布局。半个多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大都市特别是首都城市的規划思想不断发展。伦敦突破1944年大伦敦规划的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中心城-隔离带-卫星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大伦敦发展規划就沿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在其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1995年以来,又沿泰晤士河构建30英里长的多中心发展轴线,使城市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周边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问題。莫斯科针对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将大型公共建筑与交通设施在“三环半”地带集中建设,以改善中心聚集的困境。巴黎为了避免向旧城聚焦,采取积极的规划布局措施,1965年规划沿塞纳河南北两边平行轴线发展新城;1994年规划建设多中心的城市总体格局。1968年开始编制的第二次纽约区域规划,最主要的内容也是把纽约改造成为多中心大城市,为大量增长的就业需求做准备,并且集中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事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一座城市的生存与繁荣并不仅仅依赖于自身的发展,而需要其腹地郊区的大力支持,发达的郊区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发展,使城市锦上添花,而落后的郊区别会拉慢城市发展的步伐。世界大都市圈产业空间布局也有一些带普遍性和共性的规律,产业地域分工现象明显。如纽约大都市圈的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集中在曼哈顿地区,其余核心区主要从事职业服务业、公共行政服务业,内环地区以个人服务业、批发业为主攻方向,外环地区的制造业和零售业较为发达。(二)巴黎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组织管理巴黎大都市圈由巴黎市和埃松、上塞纳、塞纳-马恩、塞纳-圣德尼、瓦尔德马恩、瓦尔德兹、伊夫林7个省组成。全区面积12072平方公里,人口1100万人,分别占法国总面积和人口的2.2%和18.8%。1.大都市圃空间结构的演变。19世纪末,在工业加速发展的推动下,巴黎的城市建设规模日益扩展。为了对其实行统一有效的规划管理,1955年进行7行政区划调整,设立巴黎大区(即巴黎大都市圈)计划区。1956年,《巴黎地区国土开发计划》提出降低巴黎中心区密度,在近郊区和城市建成区边缘建设大型住宅区和卫星城。从空间形态上看,20世纪60年代以前,巴黎是以市区为中心,呈同心圈向外扩展的。传统的同心圃式发展模式曾导致城市中心过度集中和拥挤,给城市发展带来窒息的危险。1960年的《巴黎大区区域开发与空间组织计划》则建议利用工业企业扩大或转产的机会向郊区转移,通过改造和建立新的城市发展核心,重构新的城市空间格局。1965年的《城市规划和地区整治战略规划》提出,在巴黎外围塞纳河两边轴线上建设S座新城,总规模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新城建设规模大、数量多、进展快。但建设过程中各类矛盾凸显。本文参照国外新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分析我国新城建设中出现的快速发展与结构失衡、重视经济与忽视民生、土地依赖与持续发展、地方主导与国家统筹四大矛盾,从新城建设的经济依据、系统性、时代性和民生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反思,提出化解新城建设矛盾、提升新城建设生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贾英艳 《时代经贸》2013,(22):229-229,231
通州区良好的区位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及通州新城的规划建设,为通州发展新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本文从新城的概念入手,介绍了通州新.城的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佘湖山新城生态环境优美、交通区位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新城开发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文章在借鉴国内外新城开发经验,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要求、城市经济发展、新城自身特色等基础上,提出了新城的开发思路与规划理念,指出应强化其行政、金融、商务、商业、会展、文化、娱乐、休闲、游憩、居住等功能,并设计了新城的规划结构及道路与绿地系统。  相似文献   

8.
贾康  吴昺兵 《经济纵横》2019,(12):25-32
在新型城镇化动力不足而发展增速放缓、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的背景下,以"产城融合"为核心理念的产业新城综合开发式建设有助于推动"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双重目标的实现。但政府难以独立完成产业发展与城市管理,需要考虑对接可发挥市场优势的PPP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实现产业新城在规划、规模、成本、激励等方面的高效运作,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国产业新城PPP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经营性子项目与公益性子项目边界不清晰、回报机制存在合规性风险、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未来应明晰项目定位和产出目标,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完善政府支付模式、强化运营管理、增强风险控制能力,以期实现产业新城PPP模式实践与政策的"良性共振",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伦敦都市区新城发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城市规模巨大、城市问题突出,许多国家力图通过发展新城来缓解城市问题、塑造合理有序的区域土地利用格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国家之一,田园城市和新城的概念都起源于该国,至今约有100多年的历史。英国城市发展理念先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在考察英国新城概念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伦敦都市区8个新城的功能和特点、新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引起的争议。希望通过总结伦敦新城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我国大城市的新城发展和城市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冯奎 《经济纵横》2015,(4):1-10
新城新区作为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平台,经过30多年发展已形成庞大体系。但新城新区在一些地方过度扩张发展,由此带来一些问题。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城新区必须转型发展,未来将呈现十大特征:新城新区的定位从模糊状态转向清晰明确,新城新区建构起较为完整的体系,转型从粗放走向集约、从低效迈向高效,产城融合成为新城新区主要空间布局形式,政府与市场协作的开发模式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利用,试点性示范性政策将会更多惠及一般性新城新区,更加注重在已有新城新区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叠加与提升,新城新区成为中外合作的重要平台,新城新区将更多采取进位与淘汰并存的管理机制,核心能力建设成为新城新区获得竞争力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The paper disaggregates productivity shocks at a firm level into idiosyncratic and aggregate risks, and studies their impacts on inequality, growth and welfare. It develops a growth model with human capital and incomplete insurance and credit markets that provides a closed‐form solution for income inequality dynamics. We find that uninsured idiosyncratic risk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inequality, growth and welfare. They are the source of nondegenerate wealth distribution. A lower weight of these shocks leads to lower steady‐state inequality, higher growth and welfare. A redistribution of income that serves as social insurance against such risks increases welfare and decreases inequality. But, it also decreases growth by distorting individual consumption and saving decisions.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城市化不仅要解决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问题,还需要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城乡一体化是现阶段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均质,其基本含义是通过体制一体化、城镇城市化、产业结构一体化、农业企业化和农民市民化,把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使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的交流与组合。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强化都市圈内的中心城市的市场功能,发挥中心城市对外围区域的支配、联系和溢出等效应,促进城乡设施、产业、空间的紧密联合乃至融合。  相似文献   

17.
Limited information is the key element generating price dispersion in models of homogeneous-goods markets. We show that the glob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price dispersion is an inverse-U shape. We test this mechanism for the retail gasoline market using a new measure of information based on commuter data from Austria. Commuters sample gasoline prices on their commuting route, providing us with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share of informed consumers. Our empirical estimates are in line with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We also quantify how information affects average prices pai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urplus in the gasoline market.  相似文献   

18.
Review of Smeeding, T., O'Higgins, M., and Rainwater, L. (Ed.), Poverty, Inequalit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Borooah, V. K., McGregor, P. P. L., and McKee, P. M.,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und 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  相似文献   

19.
20.
We use statewide administrative data from Missouri to examine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high schools over student sorting to colleges and majors at 4‐year public universities. We develop a “preparation and persistence index” (PPI) for each university‐by‐major cell in the Missouri system that captures dimensions of selectivity and rigor and allows for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sorting.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students' high schools predict the quality of the initial university, as measured by PPI, conditional on their own academic preparation, and that students from lower–socioeconomic status high schools systematically enroll at lower‐PPI universities. However, high schools offer little explanatory power over major placements within universities. (JEL I2, J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