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型组织形式。随着现代科研院所的发展,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无论是角色定位、技术研发还是产业化途径都呈现出区别于以往院所和大学的新特征。以科研院所主导的国家级联盟--海洋监测设备产业联盟为例,聚焦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过程,分析院所在推进产业创新网络、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协同创新、产业发展目标协同等方面的特征,总结该类联盟成功运行的规律。结果发现,相较于大学和企业,科研院所主导的联盟拓展了协同创新范畴。其中,产业化协同创新是该类联盟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有效平台,但其实践运行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更好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成员间存在包含、相交、分离三种关系,不同的成员关系必然导致不同的联盟创新效果。为此,需要建立并完善技术创新合作机制,构建和维护适宜的新兴技术成长空间,加速新兴技术的培育、孵化和产业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学研联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和探讨的热点课题。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下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通过分析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博弈中各自的期望收益,探讨了产学研联盟利益的形成机理和补贴策略,认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政府补贴收益政策也可能改变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产学研联盟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产业共性技术是在多个产业领域广泛应用并对产业产生深刻影响的技术,合适的组织模式是实现产业共性技术成功研发和扩散的关键。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协同创新背景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重大专项、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是中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新型组织模式,这些创新组织模式涉及到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产学研各类主体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模式的实施既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还需要与区域、行业的产业发展特色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战略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个新生事物,是具有产业特征的技术研发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具有特定的特征和使命。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应注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中的战略金三角、联盟成果的分享机制和联盟风险分担机制等几个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6.
创新联盟合作研发过程中存在大量知识重用、综合、嵌入和推理,知识融合逐渐成为协同科研和知识创新的核心部分。介绍了知识融合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从技术界面开放角度对知识融合模式进行分类,指出创新联盟知识融合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和高效运行要素,探讨知识融合过程中信息界面互动和流程界面耦合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建立基于技术界面开放的创新联盟知识融合模型框架,进而提出加强创新联盟知识融合能力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加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大发展战略,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也逐渐成为科技创新趋势,而技术创新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集中、过程复杂等特点,使得构建创新主体间的深层次合作很有必要。采用扎根理论对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影响因素进行挖掘,提炼相应范畴,进而构建技术创新联盟的“动机—过程—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模型。结果表明,联盟建设影响因素中,资源投入是开展创新合作的重要前提条件,协作动机是促进技术创新联盟构建的内在驱动,组织环境是实施创新合作的基础性条件,技术创新协同过程则是联盟运行的重要支撑条件。在联盟构建过程中,协同过程起部分中介桥梁作用,资源投入因素与组织环境因素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腾  关忠诚  郑海军 《技术经济》2023,42(3):102-113
创新联盟是整合互补性资源,开展协同攻关的重要平台。政府为促进联盟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把握好各项激励举措对联盟成员协同行为的潜在影响。鉴于此,本文基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分类建设与管理实践,构建起了三个包含学研方、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考虑了政府事前补助、事后成本补贴与事后奖励等潜在干预措施对产业性、专业性与区域性联盟内部协同生态的异质性影响,并对政府干预的激励效果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中央政府采取额外的经费支持举措是必要的。其中,面向所有积极协同方的事后成本补贴是促进各联盟成员积极协同的关键举措;专业性联盟对此需求尤甚,产业性联盟次之,区域性联盟的需求最弱。此外,针对主导方较高强度的事前补助同样可激励产业性联盟各成员采取积极协同的行为策略。  相似文献   

9.
基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以及两者脱节的现状,有必要提出并强化产业化创新的概念。产业化创新介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之间,是两者的桥梁。产业化创新不只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机制,是一种合力。产业化创新有两种方式: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创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不是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机构意义的协同,而是产业发展、新技术、新产业人才的培养和研发新技术的功能协同。激励产业化创新的机制不只是激励创新,还要激励协同。科技创业是越过了孵化和研发新技术阶段,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进行产业化。科技创业的资本是以科技创新成果体现的知识资本、以创业家体现的人力资本和以风险投资体现的物质资本的集合。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创业起着决定性作用,尽管物质资本不可或缺。创新成果产业化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采用新技术的产业迅速达到规模;二是充分实现新技术的潜在价值。这两个方面都依赖于有效的商业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0.
近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迅速,但普遍存在稳定性不高、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因此,提高联盟稳定性、改进联盟绩效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管理协同理论,从资源协同、目标协同、知识协同、关系协同、创新协同视角,以成员信任度为调节变量,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联盟成员资源协同、目标协同、知识协同对联盟稳定性存在正向影响,关系协同、创新协同对联盟稳定性存在负向影响。基于此,提出促进联盟稳定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性质、分类与政府支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合作研发的组织模式之一,承载着产业发展的目标,通过合作研发取得产业共性技术,并在联盟和全行业中扩散,最终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共性技术的复杂性和准公共品性质、联盟合作创新的困境,决定了政府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必要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多种类型,政府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联盟提供不同的支持。在明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内涵及性质的基础上,按照3个维度对其进行了分类,并借鉴国外经验给出了当前我国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技术的快速进步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的不确定性,全球化的深入提高了市场竞争程度.国外企业重视利用产业联盟应对环境的变化,通过产业联盟实现企业间和产学研间的联合创新.国内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企业创新的基础条件薄弱,发展产业联盟对促进自主创新尤其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三元联盟如何推动产业创新联盟的技术跨越,文章基于联盟创新理论,以江西省内的88家产业创新联盟为对象,开展了一项连续15周的经验取样调研,结果发现:三元联盟的牵制型关系网络联结具备较好的合作稳定性,能够实现"1+1>2"的协同创新效应,以优化联盟内"高校-企业"的交互渠道,提升技术转移效率,推动产业创新联盟的技术跨越;同时,若联盟现行的利益分配机制越合理,三元联盟对联盟技术跨越的推动作用越大.因此,建议相关企业要摒弃"仓促组建、多多益善"的协同创新理念,结合自身条件,择优选择创新合作方及合作形式;同时,企业还应构建科学合理的联盟利益分配机制,以优化组织间合作创新氛围,实现联盟技术跨越.  相似文献   

14.
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的根本是高新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因而环保产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协同创新十分必要。对近年来环保产业数据的定性分析可知,环保产业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不能繁荣发展的;政府可通过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建立有利于环保产业协同创新的风险投资体系,扩大财政支出中的“环境保护”项支出和提高对排污企业污物处理要求,加大对环保产业协同创新的资金补助和税收减免、制定贯穿环保产业协同创新始终的法律政策等,发挥对环保产业协同创新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理论,以战略—组织—知识为框架,对深圳、上海和南昌3地的LED产业基地协同创新模式的形成机制和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深圳实行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模式,上海实行科研院所主导模式,南昌实行龙头企业主导模式。上述模式为中国其它地区LED产业的协同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理论,以战略—组织—知识为框架,对深圳、上海和南昌3地的LED产业基地协同创新模式的形成机制和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深圳实行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模式,上海实行科研院所主导模式,南昌实行龙头企业主导模式。上述模式为中国其它地区LED产业的协同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17,(10)
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是当下中国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核心,决定着国家在国际经济社会中的地位,随着创新环境的复杂变化、对创新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辽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高校参与程度已成为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手段。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方法,查找辽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高校参与现状的相关信息,从多维度阐述辽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高校参与现状,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提高辽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高校的参与程度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前,加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大发展战略,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也逐渐成为科技创新趋势,而技术创新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集中、过程复杂等特点,使得构建创新主体间的深层次合作很有必要。采用扎根理论对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影响因素进行挖掘,提炼相应范畴,进而构建技术创新联盟的"动机—过程—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模型。结果表明,联盟建设影响因素中,资源投入是开展创新合作的重要前提条件,协作动机是促进技术创新联盟构建的内在驱动,组织环境是实施创新合作的基础性条件,技术创新协同过程则是联盟运行的重要支撑条件。在联盟构建过程中,协同过程起部分中介桥梁作用,资源投入因素与组织环境因素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高级模式,但是仍然存在统筹协调不力、科技资源分散、整体效能低下等问题。协同创新是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协同创新与产业联盟的关系,提出了协同创新环境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方法及路径。  相似文献   

20.
虚拟研发联盟是虚拟组织理念渗透于企业和研发机构而形成的一种R&D联盟新模式。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前提下,从研发集成性、技术敏捷性、知识协同性及资源共享性4个维度,构建了虚拟R&D联盟创新效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网络层次和灰色关联集成评价法,对无锡市物联网产业虚拟R&D联盟创新效能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虚拟R&D联盟创新效能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