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的古人们一直重视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古代即拥有今日之所谓生态美学研究的丰富资源,特别是以中国古代山水诗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呈现出的自然观及生态伦理意识,对于古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启发今天的人们从生态审美的新角度,对人与自然的相处、人类的生存环境等问题进行哲学美学思考,从而重新发现和审视大自然的美,亲近大自然。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经济形式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商业在发展之初较为缓慢.当代很多人受传统的固有观念的影响,认为我国古代的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这是一种片面的说辞.中国古代商法历史悠久、 内容丰富、 形式独特,虽然较为分散,但是其中包含先进的商业思想,实现了对古代商人及商事活动的规范化调整.  相似文献   

3.
不少法史学家和部分经济法学家认为中国古代有经济法。若从"经济法"和"经济"的概念来看,在重农抑商的中国古代社会是不存在经济法的。经济法以调整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为基础。作为economy的"经济"是指以商品(服务)交换活动为主体的经济,而非以自给自足为基础的生计活动。无论是作为萌芽的经济法律规范或是独立部门的经济法,其调整的经济是自由平等的商品(市场)经济关系,缺少商品经济,经济法就无法产生。  相似文献   

4.
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作品是其重要的资源。本文拟从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性质出发,以陕西古今文学为例,对作为旅游资源的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宣传价值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21,(1)
人类已经步入到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并存的全新商品经济时代,各个国家经贸、文化交流往来密切,平等互利的商贸往来以及人们不断追求发展的创新精神在当今时代已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正如全世界每秒都有数十万婴儿呱呱坠地,每秒也都会有新的商品横空出世,对应的商品名称也层出不穷。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以商品名称为中心,通过了解广为人知的商品名称诞生故事继而分析文学作品对商品名称的影响。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认知对象的特点密切相关,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认知主体性密不可分,文学的社会价值在社会认知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商品名称是当今社会发展语言表达的重要部分,挖掘和探究文学作品与商品名称的影响作用,共享不同时代的语言,从而促进语言繁荣发展、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历史研究中不能被忽视的重要历史概念,它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本文根据客观的历史事实,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浅析中国古代经济中心转移及其影响。通过对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研究,了解经济重心对经济的重要性,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古代中国的影响,通过对古代经济的借鉴,了解现代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较为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人。他的相关论著以西方经济理论为参照,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他的研究存在着观点跳跃和逻辑矛盾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此后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延续。文章在方法论的层面,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新的解析。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是一条以中国为起点的中西交通大动脉,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干道,在促进国家和民族之间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等方面曾发挥重要作用。纵观历史,中国西域屯垦兴衰关乎丝绸之路的通绝和中亚经济发展;同时,丝绸之路的畅通保障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了西域发展和屯垦繁荣。  相似文献   

9.
先秦·秦汉 关于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主要成果有:西(田鸟)定生《中国古代的社会和经济》(东大出版会)。这是一本大学的教科书,也是一本以一般学者为对象的、带有概说性质的论著。该书以汉代为中心,通观殷周至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并用大量的篇幅来论述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期开始,我们以“经济人物春秋”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对当时经济政策有所建树,对古代经济思想发展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希望这个栏目能对今天从事经济领域工作的人员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隋唐以前,对蒙学教师的历史记载很少,蒙师在社会上也不受重视,社会地位不高。在明清之际,特别是清朝,随着社会的发展,蒙学教育的成熟,蒙师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蒙师的构成、选择和待遇上都出现了不同于前朝的情况,充分显示了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依托喀斯特地貌营建,是反 映山水、建筑、城市三者和谐共融的经典杰作。通过古文献信 息采集、现场踏勘等方法,借助历史地图转译、地理信息系统 等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与 机理。研究认为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可划分为成长期、全盛 期、成熟期3个阶段;厘清了不同阶段风景建筑的分布特征、 建设目标、营建特质与发展态势;揭示了风景建筑依托优越山 水的选址智慧、呼应空间结构的秩序建构、基于价值导向的审 美意境等营建机理,以期对桂林风景建筑形成新的理论认知, 也为未来风景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仕女图始于唐代,通过塑造优美动人的妇女形象来 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传达特定的古典艺术趣味和审美模式, 研究庭园仕女图对于揭示女性庭园空间的美学特质较为重要。 以筛选的庭园仕女图为材料,考察庭园仕女图中植物和石类所 呈现的微小空间的显著的美学特点,以此了解古代画家笔下庭 园中石类与植物的美学样式,以进一步阐释和揭示古典庭园美 学的本质样貌和内涵,为传统历史庭园的保护以及现代庭园的 设计传统的传承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明代肖像画在历经唐宋元的延续与嬗变之后,达到一个艺术高度,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完善的体系。透过大量的存世之作,我们有幸较全面地认知其艺术高度以及相关时代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5.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 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 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 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 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 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 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 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 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 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 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 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郡斋”作为州郡衙署内长官住宅,多附有园林绿化。唐代后期江南郡斋园林生成于山川秀美、经济繁荣、充满文气的大背景下。以唐郡斋诗及后代方志为资料来源,对唐贞元四年(788年)后浙西、浙东观察使所辖13州郡斋园林的选址和景观要素进行考据。根据选址地形,将其分为山岳型和平原型2类:山岳型郡斋园林随山势高下,呈现出山林野趣的景观风貌;平原型郡斋园林追求在城市中营造闲适幽静的所在。最后通过对苏州郡斋园林进行考据,进一步充实对平原型郡斋园林的认知。唐后期江南郡斋园林的景观风貌持续影响着后世的江南治所园林。  相似文献   

17.
唐人好奇尚异,咏史诗逐渐背离“叙史”传统,将子部、集部所载之山川胜迹、人物逸闻、传说甚至寓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故事熔铸入诗;用史部文献也更喜采用别史、杂史、杂传记等,颇具“小说家言”的特色,形成唐代咏史诗的一种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8.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 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 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 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 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 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 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 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 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赵云旗 《现代财经》2006,26(3):70-74
从现实财政理论的角度,考察分析唐代后期的财政体制,可以认为该时期的三分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分税制的萌芽。并论述唐代三分制产生的原因、国家税种的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和唐代分税制萌芽产生的意义,为现在分税制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杭州灵隐寺前的冷泉亭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历经 1 200多年变迁,从一座山中路亭演变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 点。它的演变极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古代风景建筑的文化特 征和风景营造中的审美嬗变,具有研究价值。梳理了冷泉亭的 景观变迁历程,分析变化背后的原因,总结各时期发展特点。 重点辨析了冷泉亭变迁过程中的建筑选址、体量、存废三方面 的权衡关系。认为在长期发展中,风景建筑受人的审美和环境 作用,其形式和位置不断被调整,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该案 例的研究,对于理解古代风景建筑的营造逻辑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