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聚焦新时代十年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阶段,总结回顾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历程,评估中国高质量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展望新征程上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新时代十年,中国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主动适应新常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十年间,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显著增强,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绿色低碳发展步履坚实,对外开放实现规模质量双提升,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国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统筹区域战略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提高人才队伍质量。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21,(1)
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呼唤"。国有企业要通过创新,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将强高质量党的建设,以党建为引领是确保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从界定高质量发展、以党建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等概念出发,阐明了以党建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而从以党建为引领奠定组织保障基础、融入公司生产经营过程、融入公司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等三方面提出了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分析研究苏州沿太湖地区的历史和现状入手,站在长三角区域进入高铁时代和后世博时代的战略高度,回答了人们所关注的保护与发展、生态与文化、东太湖整治与滨湖新城建设等等敏感问题。在此基础上厘清了发展战略思路,提出了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和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的实现路径。文章同时提出了"抓住生态文明纲,走好富民强市路"、"深挖河、广植树、控人口"等重要指导思想,"把苏州沿太湖地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花园"的近期目标和"把环太湖城市圈建设成为国际著名的花园式湖泊城市"的远期目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内涵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有以交通、水、能源等为主体的"传统"基础设施,也有以"5G网"、人工智能为特色智慧城市"新基础设施"。文章围绕"十四五"期间美丽中国建设的现代化战略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国情和地方发展需要,注重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传统基础设施如交通、能源、水利、物流、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也涉及信息通讯的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为面向国家现代化和国家中长期的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提出了空间布局设想。文章认为:为了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未来国家基础设施的内涵发生了改变,除了传统的物质基础设施外,数字、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国防基础设施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布局,一方面是原有基础设施的延续和效率提升,另一方面也是新基础设施布局和落实,同时也包括了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质量提升。"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主要包括:完善大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家级物流和新能源基础设施发展,重视水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布局,超前布局5G网等数字基础设施,补齐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进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现代化,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世界级文化基础设施,以及建设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等。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21,(1)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主题,更是承担着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引领高质量发展,肩负打造更高质量、更强动力、更优结构增长极重任的自贸区的重大时代课题。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天津东疆港党委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以"以党建联盟建设推动自贸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道路,为自贸区高质量发展和自贸区党建的融合发展、和谐共促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内在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十三五"规划向"十四五"规划的战略转型机遇期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呈现一系列新变化:互联互通、优势互补的区域大循环格局开始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高水平区域经济开放格局.笔者认为,新的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加速 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的转型和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新时代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区域总体协调发展与区域相对均衡发展并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导向、以"四个全面"作为区域战略布局基础.新时代的高质量区域经济政策调整方向表现在建立梯度化层次化的区域创新系统,提升区域数字一体化公共服务系统的供给质量,强化内外互通的区域开放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投资发展与改革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及共享五个维度分析了高质量发展与投资结构优化的内在联系以及优化投资结构的必要性;考察了目前我国投资领域中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研究表明,投资不仅创造需求,还创造供给。要培育创新驱动力、补齐经济发展的短板、完成"双碳目标"、形成经济开放新格局、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用新发展理论引导投资,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模式、发展方式、发展目标做出的深刻判断,体现着深刻的理论意蕴。即高质量发展是追求更高的使用价值,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遵循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理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环,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高质量发展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高质量发展源于马克思主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完善创新体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则是其重要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要求.这对生态资源丰厚的吴中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苏州吴中区濒临太湖.独占太湖五分之三.是环太湖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同时也是环太湖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吴中步入“后5A时代”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国民休闲旅游纲要》的发布之年。  相似文献   

10.
湛泳  李珊 《财经研究》2022,48(1):4-18
在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城市为经济社会赋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基于2003-2017年我国16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选用SBM-GML指数模型构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来测度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利用PSM-DID模型检验了智慧城市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激发区域创业活力,有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智慧城市建设和创业活力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交互促进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在常住人口100万及以上规模城市、东中部地区以及具备人、财、物资源禀赋优势的城市中更加显著。总之,智慧城市建设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融合能够集聚经济发展新动能,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的研究为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和创业活力的影响效果提供了分析视角和经验证据,也为探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凡凡 《经济师》2023,(2):275-276+279
传承红色基因,是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是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价值追求,具有重要保障意义,科学把握其时代内涵,探索其基本路径,在新时代新征程赶考中牢记初心担当使命,把握历史主动,在业已取得新业绩的基础上继续弘扬先进精神,实现要素配置更优、竞争实力更强、质量更高的发展,为奋力开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新的征程注入生机和活力,谱写出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2.
于善甫 《当代经济》2022,39(4):43-49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为河南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基础相对较好,是河南实现后发赶超的核心区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河南省"十四五"期间重...  相似文献   

13.
王伟 《当代经济》2022,39(4):50-55
"十四五"时期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尤其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有利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在借鉴国内外城市群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定位要求和发展方向,提出综合交通运...  相似文献   

14.
徐昕 《经济学家》2024,(2):5-14
发展关乎一个社会的存续与兴衰,决定人类现代化何以可能。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生成逻辑来看,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研判、是一百多年来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而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在把握重大机遇与现实挑战中实现发展水平新跃升的时代要求。从实践路径来看,高质量发展应在发展理念、产业体系、经济制度、开放水平等方面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从价值意蕴来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厚植了经济社会的物质技术根基,而且提升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创造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从而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全面超越。  相似文献   

15.
基本建成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是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确定的"十四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其中,民航机场作为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分工是否明确、功能是否齐全、通联是否顺畅,关系到江苏"两争一前列"的顺利推进.作为经济强省,江苏民航机场数量较多,但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四五"时期,江苏应按照基本建成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新要求,以"建设大枢纽、发展大产业、延伸大链条、实现大融合"为目标,打通堵点,补齐短板,深入推动全省民航机场协同联动发展,努力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更好助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共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居于核心与关键地位,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这是基于中国积累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关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等现实,而进行的战略部署。而且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也赋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凸显新发展理念引领性、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联动性、在显著提升效率中促进公平正义性等新内涵,这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有待进一步培育等难点,基于此,应以中国式经济治理现代化、以中国式科技现代化、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作为实践方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大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对筑牢生态屏障、缩小经济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关键作用,是实现全国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然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落后、发展动力疲软等问题限制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数字经济作为具有创新性、进步性和延展性的新型经济形态,将成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其作用主要体现为:助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转换,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优化,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的资源利用效率。数字经济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促进完善黄河流域自然资源市场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保障黄河流域协同治理分类发展并举,赋能系统发展;助力黄河流域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促进共同富裕。数字经济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着力点在于:以全域统筹为导向,构建黄河流域数字化协同治理机制;以数字经济为依托,全面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现代化变革;以安全稳定为目标,推进黄河流域数字经济规范化发展;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保障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吴娉娉 《新经济》2023,(2):35-41
当前,我国已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现高质量发展,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全党和全体人民的矢志追求。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和前提条件,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最终目标。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排头兵、领头雁”,在“稳外贸、促增长、共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协同创新、效率变革、质量提升为广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以质量奖、驰名商标(名牌产品)、质量认证为广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价格溢价、技能升级和利润分享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传导渠道,剖析了广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探究了广东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传导渠道,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9,(9)
高等学校院(系)党组织是高校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具体工作环节当中去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的有力推动者。新时代高校院(系)党组织实现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为适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高校院(系)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文章探索了"政治引领、党建固本、思政铸魂、夯实基层、立足岗位、开拓创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高校院(系)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建筑业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四五"规划对于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依据新发展理念构建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通过熵权TOPSIS计算了我国各省份的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通过泰尔指数分析了区域差异,并进一步利用莫兰指数从全局和局部两个视角分析了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