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回顾了历史上经济学家对不可再生资源耗竭性的认识;分析了耗竭性的经济学含义;指出不可再生资源没有耗竭的原因在于,资源的动态性、资源的替代性、人类的理性等因素;强调缓解资源约束、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不是放慢资源开发而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2.
西部自然资源开发存在开损率高、利用率低的特点,造成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在未来的西部大开过程中,应走自然资源充分利用之路,使每种定量资源对经济的贡献达到最大化,避免把西部大开发变成西部大“开挖”。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应坚持开采的速度小于再生的速度的原则;不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利用措施有资源替代和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的充分利用应加强制度方面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1 可持续性与最优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其质量保持不变,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由于其贮量有限,而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其需求不断成倍增长,最终将导致资源枯竭。而阻止资源枯竭的两种可能性是实行资源替代和进行技术改革。可持续性是指资源利用过程中,资源存量不减少。从不可再生资源的特性可见,除非进行有效的资源替代(包括发现新资源),要使其存量不减少是不可能的。最优利用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使福利经贴现后最大化的利用。要达到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是完全可行的。2 新古典…  相似文献   

4.
我国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形式是在企业、工业园和省市三个不同层次上构建生态链条,重点是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在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而对于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替代模式,即从生产过程的源头就采用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替代的研究甚少。吉林省应该以优势玉米为基础替代石油生产生物化工材料和生物能源,以“资源替代”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价格歧视下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立  于左  王建林 《财经研究》2006,32(8):53-61
自Hotelling开始,不可再生资源开采问题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在此过程中,产业组织理论被应用于不可再生资源的研究.文章分析了价格歧视对不可再生资源开采的影响,结果发现,当资源的垄断开采者面向多个市场时,价格歧视因素可能使资源开采偏离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6.
庞磊 《经济论坛》2006,(3):49-49,53
一些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模式,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界系统的破坏。由于传统生产方式以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为主,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资源耗竭,物种急剧减少等,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蒙上阴影,破坏了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界系统的和谐。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一书,  相似文献   

7.
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关系到中国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权模糊及外部性导致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短视行为,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利用率低的粗放型开发模式带来高昂社会成本代价.改革资源税促进不可再生资源生产外部性内部化,促进产权市场化,加强政府监管,促进资源合理定价,发展生态工业是促进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不可再生资源企业的技术落后,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树立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消费观念,改革资源税,发展生态工业,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以促进西部地区不可再生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再生资源与初始资源之间的产品替代关系的角度,分析再生资源与初始资源价格波动之间的关联,以及价格波动对资源消费市场结构、再生资源产业的影响,并使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再生资源与初始资源具有非平衡的替代关系,这种不平衡的替代关系导致了初始资源价格变化向再生资源价格的单向波动,并引发了再生资源产业的市场风险.因此,应加强政策引导,巩固和扩大再生资源使用比例,对再生资源与初始资源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促进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资源消费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探讨了污染不同程度的耗竭性与最优污染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污染的不可耗竭性与其污染的最优污染量成反向关系.并利用其结论解释了产生高程度不可耗竭性污染的行业有迁往中小城市的趋势的经济规律,为政府制定宏观产业调整和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是中国农业社会几千年来的骄傲。但是在进入工业社会后,特别是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资源(此处主要是指不可再生资源)供应频频告急,资源储量与日俱减,资源价格不断攀升,中国“地大物博”的“博”字已经变成了“薄”,相对于“人口众多”的巨大负荷,中国的资源不堪重负。由于资源短缺、价格上扬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为不可再生资源型城市当局是否应该促进城市产业经济结构延续性转型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认为,在特定情况下,放任"矿竭城衰"可能是最佳选择。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经济转型过程中,替代产业、接续性产业的选择将会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市场,由市场决定,但这并不否定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政府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积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可再生资源由于可采储量有限,并且不能再生,从而具有可枯竭的性质。当代人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具有负外部性,它对后代人利用资源的能力产生影响。传统的解决代际外部性的方法,例如基于产权理论的议价模式、政府实施税收制和限额制、调节不可再生资源的数量等,均有其局限性,应该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4.
周芳 《时代经贸》2014,(6):151-152
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资源型城市逐渐受到资源枯竭的威胁,因为自然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生产量逐年减少,而且在开发建设各资源城市时只考虑资源的开采,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条件和因素,导致了诸多问题,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复杂多样的城市转型和管理的困境。本文就资源城市转型思路、实践经验和遭遇的困难加以归纳总结,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矿产开发中伴随资源损耗、生态环境破坏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对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区域发展进行补偿。但补偿依据、原则、主体等如何确定?经济学理论为其提供了阐释。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强调: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强化了其相对稀缺性,通过资源合理定价可以起到保护资源的目的;资源生态环境价值理论认为:资源、生态环境是稀缺的、有价值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为之付费;外部性理论解释了资源开发区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与全国范围内的外部经济现象,指出生态环境补偿、区域补偿的责任主体;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要求企业规范开采行为以维持资源生态环境的基本功能,通过资本转化保持区域总财富不减少。  相似文献   

16.
贺亮才 《当代经济》2006,(23):30-32
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煤炭企业是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型企业,在其资源枯竭后,如何生存和发展?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出让收入也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和财政收入规模的扩大,土地资源的资产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土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如何管好土地、用好土地,是必须解决的难题,文章以某市作为研究对象,从近年来土地资源出让的社会效果进行全面分析,目的是为地方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管好、用好土地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风险是未来致损事件的不确定性,风险没有过去和存量概念,具有类似时间的一维性。因此,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和文化习俗环境下,一定时间和地域空间内的具体风险载体可能存在的可保风险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社会经济资源。通过某一社会经济系统在某时刻的保险产业资源投入、保险单份数和保险赔偿金的数理模型构造,考察相关政策变量的变动,分析了在保险资源不可再生约束下的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增长规律。研究表明在不可再生保险资源约束下,单位保单保费收入增长的充要条件是客观存在的,通过相关可控政策变量的调整,保险业是可实现最优增长的。另外,各国保险增长路径模式的差异只不过是保险经济活动专业化分工在一定制度文化背景下的演化适应与市场博弈而形成的路径不同而已。如果缺乏保险发展所需要的制度激励机制和文化背景,想要通过保险增长的优化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则是很难的。  相似文献   

19.
矿产资源的耗竭补偿原理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 ,从而产生了耗竭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观来看 ,必然涉及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代际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及公平问题。因而实行矿产资源耗竭补偿费的实质是对当代人的过度开采对未来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部分价值补偿。这种补偿费应以国家为资源所有者身份向资源使用者所征收 ,因而它包括矿山地租、资源耗竭补偿费和环境补偿费三个部分。征收补偿费国家应用之于加强地质勘查及资源保护和寻找新的替代资源 ,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可理解为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为了使上述语义增加确定性并适用于各领域,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可持续发展”又给予了不同的定义。 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同样要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我们可以看出针对此问题的研究的目标、方法也逐步地体现了该原则。其研究的轨迹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