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莲叶 《经济经纬》2001,3(1):68-71
合同是市场交易最基本的法律形式。为公平地保护交易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合同法设定了预期违约制度,它源于英美法,大陆法在类似问题上规定了不安抗辨权制度,而我国《合同法》兼收并蓄,同时规定了两项制度,对此,需要提出的看法是:它破坏了两项制度的原貌和完整性,容易造成适用上的混乱;预期违约制度较之不安抗辨权更为优越,具有公平、效益、安全等价值;建议尽早修订我国《合同法》,完善预期违约制度,以默示预期违约替代不安抗辨权制度,使预期违约这一先进制度的功能和效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完整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任文松  王晓 《现代财经》2007,27(12):59-62,70
预期违约制度对促进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公平化,保障交易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合同法》已对预期违约制度进行了相关规定,但由于法律规定的粗疏,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本文对预期违约制度进行简要概述,并对其存在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在阐明现行《合同法》有关预期违约制度规定所存在的不足后,进而提出了完善我国预期违约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英美法系的预期违约分为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它们在适用、作用、效力上存在不同之处.我国《合同法》关于预期违约的规定从效力上看只规定了明示预期违约,而我国规定的不安抗辩权的效力与默示预期违约的效力"不谋而合".因此,提出将不安抗辩权吸收到预期违约制度中,使我国的预期违约制度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4.
张瑜 《生产力研究》2005,2(4):111-113
预期违约制度是民商法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对于保证交易的公平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多数国家在其相关的法律中对这一制度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本文拟对预期违约制度作一比较研究,并做出相应的评析。  相似文献   

5.
预期违约制度与不安抗辩权制度都是在合同法中适用的法律制度.预期违约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不安抗辩权制度起源于大陆法系.我国作为大陆法国家,在合同法中除规定了传统的不安抗辩权制度,还引入了预期违约制度,二者在合同法中均发挥了有力效用,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但适用时也会有冲突之处,其原因还是由二者区别所导致.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合同法》没有确立完整的预期违约制度,只是在条款中作出了一些相应的零碎的规则。如何制订预期违约制度?笔者通过《公约》与《美国统一商法典》的比较,说明《公约》既吸收英美法预期违约制度的精华,又采纳了大陆法系的一些规则。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这对于我国立法是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7.
预期违约制度和不安抗辨权制度根植于不同法系,在法律适用中存在着不协调现象。通过对两种制度比较分析,提出在我国现行合同法框架下,将第68条列举的“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的行为适用预期拒绝履行(故意违约)规则,同时对不安抗辩权进行扩张适用,取消履行顺序的划分,没有提供保证的允许解除合同并立即起诉,视为故意预期违约,从而建立完善的现代预期违约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法解释学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把默示预期违约视作受害方从对违约方违约行径的主观推测向确定实际违约结果发生的一个合理过渡、证明手段和缓冲区间。抗辩权制度之精华已然完全涵括了默示预期违约的功能领域。至于两者适用条件上的差别,根据具体情况略做调整根本无碍于二者功能互渗的大局。  相似文献   

9.
预期违约又称先期违约,是一种与实际违约相对应又与实际违约相区别的一种违约制度。许多国家吸收了这一立法精华,我国现行《合同法》第九十四条及一百零八条对此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标志着中国立法水平的历史性突破。预期违约与实际违约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违约制度体系,对督促合同双方当事人作为、维护经济秩序以及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合同法》对预期违约制度的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救济方法等规定较之英美法相比过于简单抽象。  相似文献   

10.
1999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在原有的不安抗辫权制度的基础上引入了英美法系的预期违约制度,两种制度并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彼此的不足,由于两种制度并存于一部<合同法>,却不能很好地嫁接和结合,不可避免会出现在适用上的重复和混乱.本文将对我国<合同法>中不安杭辫权与预期违约制度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合同法>应作出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1.
基于Leland-Toft模型的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华  邵斌 《财经研究》2005,31(8):38-47,58
文章首次运用Leland-Toft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该模型得到的预期违约率能够较好地描述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不同信用级别上市公司的预期违约率有明显的不同,因而该模型在识别我国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时显示出一定的有效性.根据新华远东的信用评级体系,我们从Leland-Toft模型计算结果中发现:二A级以上公司、三B级以上公司和三B级以下公司分别在三年、一年和半年内的预期违约率接近为零,而我国上市公司长期的预期违约率则普遍偏高.  相似文献   

12.
预期违约是指在合同订立以后,履行期到来之前,一方表示拒绝履行合同的意图,它是与实际违约相对的。  相似文献   

13.
刘洁 《时代经贸》2011,(16):68-68
预期违约制度和不安抗辩权制度,都是现代合同法的重要制度。我国《合同法》吸收这两大制度吸收的同时,也根据国情进行改进,但不可避免有一些缺陷和遗憾。如何处理好我国《合同法》对两大制度的理论吸收和实践适用,弥补缺陷和遗憾也成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张琳 《经济师》2003,(9):55-56
文章认为 ,全面完整的预期违约救济方法应包括五项 :解除合同、接受预期违约并要求预期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不接受预期违约以待合同履行期限到来时再要求违约方承担实际违约责任、中止履行和要求提供担保  相似文献   

15.
王珏 《经济论坛》2006,(9):130-131
在国际贸易中,合同从订立到履行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种种事由致使合同无法履行或使合同履行给债务人带来不利后果。预期违约正是为解决合同生效后至履行前发生在合同履行上的危险而设立的。它充分体现了合同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对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一制度可有效减少实际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社会资源的人为浪费。  相似文献   

16.
预期违约理论与不安抗辩制度是分属于英美系和大陆法系合同的不同制度范畴。它们以各自独有的功能模式在所属的不同法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新施行的《合同法》在世界民事立法史上首次将两囊括于一部法典中。因此,揭示它们的不同特点,协调其在适用范围上的交叉,并理顺相关法律的适用步骤,便显得尤为必要。本通过对两的比较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国际买卖合同预期违约责任归属问题研判不清的问题,以我国《合同法》为重点,对比《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比较,找出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力图对我国构建完善合理的预期违约法律体系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8.
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风险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重润 《生产力研究》2002,(5):27-28,290
我们从规范与实证角度分析了影响借款人违约行为和违约发生时间的因素以及违约对贷款人的影响。借款人的被动违约主要与支付能力有关 ;理性违约则受到负权益、交易成本以及心理预期的共同影响。违约发生时间与贷款人的损失程度有关 ,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支付能力。加强对住房市场的宏观调控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有助于减少理性违约风险。  相似文献   

19.
论住房抵押贷款终止偿付型理性违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住房抵押贷款债务人不仅会进行提前偿付型理性违约 ,在相关机制不健全时也会进行终止偿付型理性违约。终止偿付型理性违约是指在住房抵押贷款存续期内 ,债务人在自身财务状况正常的情况下 ,因经济理性而从某一时刻起终止继续履行对尚欠贷款本息的偿还责任的违约行为。它发生的客观性在于住房抵押贷款债务人对所购住房损失最小化或收益最大化的财务预期能否顺利实现。建立终止偿付型理性违约发生的条件模型 ,可找出抵押率、贷期、已还款量和已履约时间等变量与条件模型的内在关系 ,进而设计出我国金融机构主动防范终止偿付型理性违约风险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姚虹 《经济研究导刊》2011,(20):193-194
保证责任期间是保证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对保证责任期间相关问题的研究却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保证责任期间的起算在保证责任期间计算中是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预期违约并不当然赋予债权人能够要求债务人承担责任的权利,保证责任期间也就不能轻易地认为可以提前开始起算。而分期履行债务中债务人的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却能够当然赋予债权人要求债务人承担责任的权利,保证责任期间起算随之改变就无可非议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