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各不良反应症状的分布,并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以我院检索的18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报告的病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基本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以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药用剂量、病程、过敏史、合并用药为自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工具进行不良反应发生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18例患者各不良反应症状的分布为消化系统7例(38.89%);皮肤及附件5例(27.78%);心血管系统2例(11.11%);神经系统2例(11.11%);血液系统1例(5.56%),泌尿系统1例(5.56%)。18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程度的分级为轻度10例(55.56%),中度6例(33.33%),重度2例(11.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日剂量为400mg、疗程〉5d、有过敏史、有合并用药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高。多因素结果显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60岁)、日剂量(400mg)、过敏史(有)、合并用药(有)有关。结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以消化系统反应为主,总体程度较轻。临床上应针对患者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临床应用中左氧氟沙星发生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对我院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的18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临床常见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损伤部位、预后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生不良反应243例(13.0%)以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较为常见。结论左氧氟沙星发生不良反应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并对不良反应采取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理,从而降低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左氧氟沙星胶囊治疗耐多药肺结核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确定用左氧氟沙星胶囊治疗并引起不良反应的37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7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消化系统反应21例,皮肤反应7例,血液系统反应4例,泌尿系统反应2例,神经系统反应2例,心血管系统反应1例。所有患者经减小药物剂量或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影响左氧氟沙星胶囊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因素有患者年龄、药物剂量、联合用药的种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伊布利特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心房颤动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普罗帕酮,观察组患者给予伊布利特,比较两组患者的转复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用药后,观察组患者的转复率为6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无1例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患者有2例于第1次静脉注射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血压降至80/50 mmHg,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伊布利特在治疗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中疗效明显,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38例,对入选患者进行年龄、性别、药物使用情况、用药过敏史、用药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进行记录和分析,参考国家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其因果关系进行评价。结果抗菌药物引发不良反应与患者的年龄、使用的药品种类相关。138例患者中68例停药后治愈,占49.3%,70例经对症治疗后显著好转,占50.7%。其中,102例对原有疾病的治疗影响较小,占73.9%,28例病程延长,占20.3%,8例病情加重,占5.8%。结论医护人员应根据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用药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惠州市中医医院2014年通过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平台报告ADR监测网的106例ADR报告,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联用情况、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06例ADR报告中,患者年龄最小3岁,最大85岁,其中以大于50岁的患者居多,共57例,占53.7%;发生ADR患者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涉及药品共9类,以使用抗感染药品出现ADR最多见,中药制剂次之;两药联用最多见,占51.9%;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主,共27例,占25.5%;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次之;治疗后56例患者治愈,50例好转。结论由于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存在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因此临床需提高对ADR的重视程度,加强对ADR的监测与报告,减少ADR的发生,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4年笔者所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深入探索讨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方法对2014年医院上报的397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DR病例男女比例为l:1.11;ADR发生于各个年龄组,<10岁年龄组中ADR病例占22.70%;一般或常见的ADR占73.80%;以静脉给药的方式引发的ADR为主,占82.87%;抗感染药物引起ADR为最多,占总数的74.31%;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属器官损伤最常见,占73.80%。结论合理规避引起ADR的临床因素,加强ADR监测工作,可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29例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为临床医生使用中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我市医疗单位2010~2011年发生的129例中药不良反应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分析,探讨其原因。结果 129例中药不良反应按WTO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I级2例(1.55%)II级37例(28.68%)III级65例(50.39%)IV级25例(19.38%)。其中60岁以上患者65例占(50.39%),药物剂型以中药注射剂型最常见78例占(60.47%),不良反应中累及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最多49例占(37.98%),其次为引起药物热37例占(28.68%)。结论中药不良反应以老年人多见,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且较严重,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头孢他啶注射液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总结不良反应的正确护理方法,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准确信息。方法对32例注射头孢他啶类药物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中青年对头孢他啶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约占80%;症状多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皮肤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结论头孢他啶注射液抗菌活性强,在用于临床治疗中,应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时正确的处理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实现临床注射用药安全、有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26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生素的ADR发生率最高,静脉用药是发生ADR的主要途径,临床表现最多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对ADR的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审慎用药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8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其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4%,且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心绞痛疗效优于常规治疗,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现有国家基本药物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情况和特点,促进基本药物安全、合理使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依据2018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抽取2019年1—1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上报的110份国家基本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主要发生在年龄≥60岁人群(68例,61.8%);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发生ADR患者73例(66.4%);引起ADR前两位的药品种类分别为抗肿瘤药(44例,40.0%)、抗微生物药(29例,26.4%);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34例,29.6%)和皮肤附件(20例,17.4%),临床表现为恶心、皮疹、瘙痒、呕吐等。结论 加强国家基本药物ADR的预防和监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应用西药联合美容外治法对痤疮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86 例痤疮患者,将其分为A、B 两组,每组43 例.分别采用常规西药和常规西药与美容外治法联合进行治疗.结果 B 组患者治疗后的病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 组,停止用药和治疗后病灶再次出现的人数明显少于A 组;两组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现象.结论 应用西药与美容外治法联合的方案对患有痤疮的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胺碘酮在心律失常病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心律失常92例患者实施研究,使用胺碘酮对此92例病患进行临床治疗,对其给药途径、治疗过程、治疗效果、用药反应进行详细地观察、记录以及分析。结果本组92例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后,61例显效,24例好转,总有效率为92.39%。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75例患者的心率减慢,23例患者出现失眠、头晕以及胃肠道消化问题等现象。结论临床医师使用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较高的疗效,但该药物的使用可诱发一系列不良反应,而这些不良反应又可通过检查、预防、应对得到有效控制,所以,该药物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和分析2010年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汇总2010年收集到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分级、统计。结果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共计188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药物(29.647%)、喹诺酮类药物(22.22%)、青霉素类(22.22%)。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性质、临床使用量、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29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对符合标准的3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三拗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控制23例(74.19%),显效5例(16.13%),有效3例(9.68%),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临床控制15例(51.72%),显效5例(17.24%),有效7例(24.14%),无效2例(6.90%),总有效率93.10%。两组比较,临床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例患者出现轻微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9.68%。结论三拗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我门诊近几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门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12例,并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12例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为35天~88岁,不同年龄组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占比最高;212例报告中联合用药占57.08%;药品种类以抗感染类居首位;不良反应/事件主要累及患者的皮肤及附件等。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会对临床用药合理性产生影响,应对其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临床应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合理应用,为临床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本院收治发生抗生素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观察抗生素使用情况,统计分析其不良反应。结果 60例患者发生抗生素不良反应所涉及到的抗生素种类主要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其中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共21例(35.0%),其次为青霉素类13例(21.7%)。不良反应的种类多为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发热、肾损害、神经系统损坏和心率变化等。结论抗生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症状较多,临床使用时应注意用量和时间,以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种西药联合使用产生的不良反应,规范临床中西药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资料库中的2 000份处方,对其临床用药情况以及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本组2 000份临床资料中,有165份存在联合用药不合理的问题,均出现了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8.3%。结论多种西药混合使用时会由于多种因素而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医师需根据药物药理作用而合理给药,从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探讨有效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3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本组38例患者治疗期间流感样症状发生率最高,为68.4%,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鼻塞、关节肌肉痛,其次脱发的发生率为47.4%。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反应、神经系统症状、皮疹的发生率分别为39.5%、28.9%、15.8%、7.9%。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较多,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迅速给予有效的对症处理,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