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1 毫秒
1.
城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社会结构、技术结构、人口结构、空间结构发生深层次的调整、变革的过程。以往的城镇化建设更多实现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集聚,但是土地利用的低效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新城的造就也没有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人口新增的多数也并不是有市民身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中国超大城市的人口发展呈现持续增长,主城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这种发展模式不仅给超大城市自身带来"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也制约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构建。研究表明,超大城市人口持续过度聚集的原因在于其吸引腹地广阔,城市中心区拥有吸引人气的商务、休闲和文化空间,其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持续显现,以及地区收入差异长期存在和郊区新中心生活服务品质不高等;因此,在人口疏散时需顺应经济和人口迁移规律,重点增强外围新城的集聚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均等,推进"主城-新城-区域"的功能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要求之一是土地规模经营,农业人口必然向城镇和中心城集聚。论述了垦区人口集聚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城镇人口集聚现状,从城镇人口布局结构、产业结构、农业生产装备技术水平、农作物种植结构和人口集聚成本方面分析影响人口集聚因素。提出了完善垦区城镇人口集聚的建议,这对加快垦区人口集聚,促进垦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1云浮建设西江新城迫在眉睫云浮建设西江新城的功能定位云浮建设西江新城的几点思考与启示云浮建设西江新城迫在眉睫云浮是一个小城市带大农村的地级市,中心城区云城区四面环山,范围狭小,已没有发展空间和余地。云城区缺乏辐射带动力已成为制约云浮加快发展的重要瓶颈。西江新城的建设可以充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地区的新区开发建设不断加速,但城镇化过程中仍面临着城市人口集聚导致的就业难、环境污染及道路拥堵等问题,降低了城镇化中的居民生活质量.产业新城发展模式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按照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不断推进我国城镇化的进步和现代化城市质量的提升,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关系的深度拓展,不仅是双边投资合作发展的重要依托,更是加快实现东道国SDGs的战略契机.文章以非洲为例,利用2003-2019年5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基于合作区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法和双重差分法检验了合作区设立对东道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的影响效应和微观机制.研究发现:境外经贸合作区设立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呈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通过经济集聚、人口集聚、资本集聚、产业集聚、信用集聚五个微观机制有效推进了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为其实现SDGs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聚和农村就业是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双载体,是加快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在产业集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集聚企业会有大量用工需求,这不仅给城镇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同时也吸纳了大量农村人口,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通过实际调研,在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伊宁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并对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研究,使其能为其他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系统分析比较国内外典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路径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南京市新城科技园的实际特点,重点分析新城科技园的产业集聚路径选择思路,并提出具体实施的产业集聚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否与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有关,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文章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我国30个省份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经济集聚的环境效应总体呈负效应,当经济集聚度不断提升超过拐点时,经济集聚的规模效应及溢出效应显现,经济集聚对环境的负效应影响减弱;人口集聚对环境的作用呈"U"型非线性影响,在人口集聚度较低时,人口集聚的环境效应是正效应,人口集聚可以带来整体上环境污染排放的改善;但当经过临界点后,人口集聚所带来的污染排放比人口集聚的增加速度更快,环境污染排放会更加严重。我国人口集聚和经济集聚的环境效应差异研究对我国经济开发、城镇化及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新城发展的人口构成特征出发,通过对不同特征类型人口的影响因子,分层次、分方法对新城人口规模做出预测,并通过校核因子反馈人口规模的合理性,从而得出新城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其实质是农村的城市化、新城市聚落的形成。不管是人口的集聚,还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城市化的本质是通过追求集聚效应来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应用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农业产业带,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其与多层次产业链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变革演进之间的关系,研究农业经济产业带的规划和建设给新农村和城镇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努力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创办工业园区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新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曰文 《经济师》2003,(5):229-230
改革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以及人口集聚、信息集聚、产业集聚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明显特征。尤其是产业集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 ,以工业园区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工业园区以其固有的优势 ,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农村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有利于启动农村市场需求,引导乡镇企业集聚发展,而且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本文从解决“三农”问题路径探讨入手,分析了德州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上海市城市化的发展和上海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大量的境外人口被吸引到上海工作和居住。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初步揭示了上海市常住境外人口的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上海市常住境外人口比例比较低,将上海建成为世界城市还需要一定的过程,上海市常住境外人口已经形成了空间集聚性,在浦西形成以虹桥镇、虹桥街道、徐家汇街道为中心的常住境外人口热点集聚区域,在浦东形成以花木街道、张江镇、陆家嘴街道为中心常住境外人口热点集聚区域。常住境外人口集聚区的形成为上海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增强城市的国际联系和竞争力,加快国际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自党的十八大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以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市化地区承担了大规模集聚人口和工业经济的主体功能,同时,其集聚功能表现也出现了空间分异。文章对比了2010和2020年23个城市化地区人口、GDP、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等指标在全国、省域及城市群区域的空间表现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化地区人口经济集聚的规模位序基本稳定,建设效率位序变化的南北差异显著。(2)三大沿海城市化地区的人口集聚水平继续提升,经济集聚水平有所下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人口集聚的主要提升区域,海峡西岸和成渝城市群是经济集聚活跃的主要区域;北方城市化地区的建设效率一直偏低,南方建设效率的相对水平与增长能力更强。(3)城市化地区在省域尺度的人口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效率在城市群内部整体呈现相对提高趋势。未来,应聚焦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新定位,着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强化新质生产力集中布局和新型工业化重点推进,通过培育复合功能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通过人口和经济同步集聚实现均衡与协调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集聚效应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通过对我国300余个城市近20年人口集聚水平的变迁分析发现,伴随着人口流动与人口集聚水平提升,整体上城市间的人均GDP差距收窄,分布更为均衡;对人口集聚水平与产出效率间的规律探索显示,人口密度、就业密度与产出效率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为了更全面地衡量我国城市化水平,将“人口稠密率”指标作为对城镇化率评价的重要补充,进而将“人口稠密率”纳入经济增长预测模型,对2022—2030年不变价GDP增速进行预测,结果显示2022—2030年我国GDP年均复合增速约在5.03%左右。从空间分布深度挖掘人口集聚红利,协同驱动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因此,要逐步打破市场分割,提升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协调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处理好城市“新二元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广域圈开发是韩国政府为缓解人口、产业过度集聚于首都圈以及促进落后地区开发,在上世纪90年代引入的一种跨行政区的圈域开发模式,本文介绍了韩国广域圈开发的实施情况、战略内容与战略意义,并对其存在的缺陷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江南论坛》2013,(11):35-36
城市发展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服务集聚的过程.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转变和城市文明提升的过程。同样,湖州市长兴县的城市发展从“苕溪时代”迈向“太湖时代”.必须有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路径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以居民衣食住行等生存型消费为视角,利用地级市人口数据构造了30个省份人口集聚指标——省际蔓延指数,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人口集聚对雾霾污染的直接、间接影响及其影响的异质性。研究表明,省级层面的人口集聚有助于直接缓解雾霾污染,但人口过度向省内中心城市集聚却不利于缓解雾霾污染;人口集聚将通过生存型消费各构成项间接影响雾霾。其中,人口集聚引致的食物消费增加会间接促进雾霾污染减少,但人口集聚引致的衣着、居住和交通通信消费的增加却会间接加剧雾霾污染,衣着、交通通信消费与雾霾之间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由人口集聚引致的生存型消费项的变化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因此,从人口与消费综合方向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政策有助于防治雾霾。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河南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河南农村人口的市民化进程,进而不利于河南新城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重视合理控制农村人口规模、重视教育和培训、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打造农村人力资源特色品牌、探索多元化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