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颖 《经济论坛》2013,(11):47-50
文章选取安徽省和G-7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安徽省省内研发资本存量和通过进1:2贸易获得的国外研发技术溢出对安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省内外研发资本存量都能显著地提高安徽省的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的检验表明,省内与贸易伙伴国的研发投入都是安徽省TFP变化的Granger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1990~2011年中国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及相关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分区域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及要素增长及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1)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1990~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近些年呈下降趋势,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尤其要提高东部TFP增长水平。东部地区GDP增长率和TFP增长高度正相关(尤其是第三阶段),说明东部地区提高TFP增长对GDP潜在增长率有促进作用。(3)提高中、西部固定资本存量水平。中、西部地区GDP增长率-9固定资本存量的增长率有正相关性.说明中、西部地区仍然可以通过提高固定资本存量的方式提高GDP潜在增长率。(4)提高劳动增长率。全国GDP增长率趋势值与劳动增长率趋势值高度正相关,提高劳动增长率也可以提高潜在增长率。  相似文献   

3.
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详细测算了福建省历年资本存量,同时在传统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可变弹生产函数模型对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进行动态估计,并运用“索洛余值法”对福建1978-2013年期间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979-2013年期间福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约33.5%,但整体看,是偏低的.特别是2008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出现下滑,近6年平均仅约22.5%.未来要极大重视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来,走内涵式增长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近十余年来,许多学者对我国的金要素生产率水平进行了测度.但是,不同学者给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异非常大,并且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是技术变化还是效率变化导致的结论也大相径庭.本文利用不同方法度量的资本存量数据和劳动力数据,采用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我国的生产率,得出的结论是不同学者结论的差别主要是资本存量数据的估算差异引起的,并进一步讨论了TFP的可靠性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取决于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研发决策影响。利用2010—2019年中国工业面板数据,估计数据要素与研发决策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据要素赋能资本、劳动要素后的要素深度融合,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改善作用;与劳动密集型工业相比,数据要素对资本密集型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作用更加显著。将研发决策纳入后发现,探索型研发决策对资本密集型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囿于高风险的利用型研发决策则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作用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探索型研发决策能够促进数据要素赋能传统要素,二者有效融合能够显著提高工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北板块是否存在经济发展分化,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且具有争议的话题。本文从中国地级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研究发现,中国南北板块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差距,并且从2012年左右差距逐步扩大,为中国南北板块经济发展分化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进一步地,本文发现中国北方板块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落后于南方板块,要素市场扭曲效应是导致中国南北板块全要素生产率发生分化的核心机制。相比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要素市场扭曲效应对中国北方板块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更为突出的抑制效应。这些经验证据验证了中国情景下的政府干预行为理论假设,特别是政府对关键要素的干预和控制行为理论假设,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南北板块经济发展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2005-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系统GMM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各省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对R&D资本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科技金融对R&D资本存量和TFP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存在门槛效应,当科技金融指数高于门槛值时,科技金融对R&D资本存量和TFP的促进作用更强。基于《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政策指示,进一步研究发现:发展互联网金融有利于科技金融促进R&D资本存量和TFP;传统金融越发达,科技金融对R&D资本存量和TFP的促进作用越大;民间资本越发达,科技金融对R&D资本存量和TFP的促进作用越大;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利于科技金融促进R&D资本存量和TFP;加强专利保护,有利于科技金融促进R&D资本存量和TFP。  相似文献   

8.
李颖 《发展研究》2013,(12):81-86
进口贸易是通过技术溢出推动技术进步的一种主要途径.文章选取安徽省和G-7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安徽省省内研发资本存量和通过进口贸易获得的国外研发技术溢出对安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省内外研发资本存量都能显著地提高安徽省的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的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省内与贸易伙伴国的研发投入都是安徽省TFP变化的Granger原因.在此实证研究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构建工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模型,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和地级市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工会密度显著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二者呈倒“U”型关系。机制检验表明,工会通过改善职工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收入激励效应;工会通过倒逼企业采取资本深化、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替代劳动策略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要素替代效应。此外,工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东部地区显著高于非东部地区,在国有企业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在出口企业显著高于非出口企业。随着行业垄断势力增强,工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越高。因此,建设现代化工会制度、重塑工会角色、强化工会的要素配置作用、推进工会差异化建设,对提升职工收入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结合2006—2016年中国内地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包容性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贫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包容性金融发展能够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发挥减贫作用。(2)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包容性金融服务渗透度的提升对贫困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包容性金融发展可通过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作用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一步作用于贫困。(3)稳健性检验表明,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包容性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乃至农村减贫的贡献表现出较大不平衡性。本文的政策建议为:首先,应持续推进包容性金融发展,充分发挥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以更快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其次,要继续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金融 服务均等性,充分发挥金融减贫的优势;最后,要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注重地区间发展的公平性,以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采用DEA法测算了广西1978~2011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并利用Tobit模型对广西基于进口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从G7国家进口的方式,显著地促进了广西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然而,广西的自主研发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抑制作用,且从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来看,即使是在很高的显著性水平下仍不显著;引入人力资本变量后, G7国家的综合研发资本存量对广西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大幅下降,且自主研发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更为强烈,这可能是因为广西的人力资本水平过低,未达到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门槛值所致。  相似文献   

12.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源泉,而产业结构调整是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可能路径。本文基于中国1869个县域的数据,采用Met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县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空间SARAR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对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大于技术效率对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县域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高抑制了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高能够促进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13.
对2007—2017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变化进行分析,再以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探究财政科技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财政科技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正向驱动效应,且这种正向驱动具有显著的动态效应和区域异质性、市场异质性。具体表现为:我国的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中部地区最小;市场化程度高的省(区、市)最为显著,市场化程度低的省(区、市)相对较弱。进一步检验发现,财政科技支出主要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抑制产业结构偏离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此,我国要进一步健全财政科技投入体系,有效加强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同时财政科技支出适度向非国有企业倾斜,有效提升财政科技支出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14.
服务进口贸易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多大的促进作用事关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0年,服务进口贸易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服务进口增长1%,全要素生产率就有0.12%的提升。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预测方差分解分析结果,尽管国内RD资本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长期拉动效应更为显著,但服务进口的积极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自由资本垂直关联的协同集聚模型中引入社会信任要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考察社会信任作用于产业协同集聚的内在机制,研究分析表明社会信任水平越高,产业协同集聚程度也就越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大。基于此,本文对我国30个省份投入产出分析表中的19种制造业门类数据进行了两两任意匹对,在逐步增加控制变量和克服内生性后,均能验证上述结论。鉴于发展程度差异,本文又进行了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社会信任对东部地区和高市场化地区的产业协同集聚的边际效应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低市场化地区。因而,通过提升地区社会信任水平促进产业协同集聚,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应是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特别是东部较发达地区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我国1983—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的基础上,使用基于VAR的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人力资本存量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FDI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显著提升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FDI与人力资本存量之间存在互为因果关系,且人力资本对FDI的促进作用更强。基于此,本文认为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提升技术吸收消化能力,对于引进外资和推动技术进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6-2016年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动态面板模型,将金融发展、金融"脱实向虚"和金融结构因素引入模型中,采用差分GMM估计方法,检验了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阐释变量之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论显示: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受到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部门增长差异的影响,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正,金融"脱实向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考虑二者交互项的情况下,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作用强于金融"脱实向虚"的消极作用,暂时掩盖了金融与实体经济非协调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金融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即资本市场比重的提升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金融发展更多的是通过技术进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金融结构主要是通过技术效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金融"脱实向虚"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因此,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金融发展,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基础上提升资本市场融资占比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准自然实验的框架下,文章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国际资本流动“突然停止”冲击对中国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突然停止”冲击导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9%;异质性考察显示,规模小、资本密集程度高、政府补贴程度低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受“突然停止”的影响程度更强;机制分析表明,“突然停止”冲击通过降低企业技术创新进而抑制全要素生产率,融资约束在该作用机制中起到调节作用,而且随着融资约束的增加,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程度越高。进一步分析发现,“突然停止”发生之后,增加内源融资和外源股权融资有助于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进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升。由此,文章认为,完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降成本”,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稳创新”,拓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广开源”,完善自主创新长效机制“注活力”,将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对冲“突然停止”冲击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加强,地理溢出效应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中国1998—2008年25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研发资本、人力资本、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及其地理溢出效应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研发资本、人力资本与公共基础设施资本投入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的影响。人力资本的地理溢出效应不显著,公共基础施设资本投入的地理溢出效应为负。研发资本及其地理溢出效应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影响,地理溢出效应大于研发资本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徐姗  朱艳敏 《当代经济》2021,(11):52-60
为探究承接离岸和在岸服务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化影响效果,本文利用2011-2018年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DEA-Malmquist和索洛余值法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并引入面板校正标准误(PCSE)进行最小二乘法(LS)回归.研究结果表明,承接在岸服务外包和离岸服务外包都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承接在岸服务外包.进一步检验发现,东部城市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中西部城市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消极影响;此外中西部城市承接在岸服.务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高于东部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