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化是一种典型的空间生产形式,而这种空间生产,客观上以市场化为导向,结果是以牺牲大多数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和剥夺其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权利为手段,来满足社会少数精英阶层的利益,这违背了城市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空间正义,高度关注和确保弱势群体的基本空间权益,改革完善有关弱势群体发展的政策,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最终实现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弱势群体犯罪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凸显出的严重社会问题,其内在根源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社会和法律的不公平,是社会对其利益分配的不公以及法律保障的虚置所致。当前,弱势群体范围的不断扩大,犯罪现象越来越突出,已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预防此类犯罪的关键是消除产生弱势群体犯罪的诸多法律和社会因素。当然,也应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提高弱势群体的从业技能、拓展弱势群体的救济渠道、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关怀,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减少弱势群体犯罪的数量和程度,更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要认识关注弱势群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认识关注弱势群体是党在新时期的根本要求,要意识到现行体制对弱势群体利益保障存在的一些问题.居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提出了关注弱势群体问题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我们的社会中,弱势群体问题正在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现象.弱势群体问题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还是一个法学问题.本文从人们普遍认为的弱势群体涵盖的内容出发,从法学的角度分析弱势群体的特征.接着提出了我国目前弱势群体法律保护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向题阐述了一些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现已成为当代中国法律发展和法制建设所面临的重点课题之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妥善解决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与救济问题,这不仅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更是突出体现了人权保障机能法治理念的内在精神.因此,加强对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健全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立法体系,是保证社会安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从民事诉讼的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迟迟未能纳入法治的轨道,直到<法律援助条例>的颁布,弱势群体保护才有了司法保护的径由.但司法机关在民事诉讼中应如何界定弱势群体、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意义何在、如何为弱势群体提供司法保护却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的发展,弱势群体保护问题凸现.如何加强保护弱势群体已关系到社会稳定,可持续和谐发展.因此,加强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将成为当前社会变革及结构转型时期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建立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保障人民生活,是党和政府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本文主要研究了弱势群体的社保工作,提出了弱势群体需要社会保障,并且研究了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关注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弱势群体的存在是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为了社会更加公平、有序.稳定发展,实现真正的和谐,我们必须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爱云  童丹 《当代经济》2010,(15):24-25
我国城市弱势群体的产生源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急剧转型.本文在对弱势群体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弱势群体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维护和构建城市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城乡贫困人口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弱势群体已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一大难点问题,如何救助弱势群体,使他们尽快过上"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就变得非常关键.本文试图探讨在目前阶段弱势群体必须依靠政府的救助,而其他方面如弱势群体自身和民间力量都无法使弱势群体问题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温暖工程"是一项针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培训和就业指导的社会公益事业,本文以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为出发点来思考温暖工程开展实施中的一些问题.作者首先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阐释了我国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然后指出温暖工程目前在实施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和函待改进的方面,最后从满足弱势群体教育需求的角度提出了今后温暖工程开展和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弱势群体道德失范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因素.所谓道德失范,也叫违规、越轨,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主要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负面作用的破坏性越轨行为.之所以今天弱势群体成了道德失范的高发区,总体来讲,根本原因在于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13.
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弱势群体具体表现为经济地位低、政治社会地位低、受教育程度低、心理素质低.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分配机制不规范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造成的.文章拟对弱势群体的特征及成因进行综合分析,以求能够发现和提出比较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民问题是我国最根本的问题和最基本的国情.同时,农民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他们的贫困,不仅仅是经济的贫困,更重要的是权利的贫困,他们的权利保障问题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主要根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正,必须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尤其是要关注农民这一当代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问题,而组建农会对保障农民权利、发展农村经济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如果没有较为完善的救济手段,没有相应的救济途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只能是一纸空文,难以实现.农民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的权利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的侵犯,并且基于各种因素,农民权利一旦受到侵犯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司法救济.要实现农民的权利救济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完善诉讼程序;明确集团诉讼制度,加强基层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16.
林文广 《发展研究》2008,(3):101-102
弱势群体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他们的教育问题是人民大众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受原有教育程度的限制,具有学习灵活性、助学多样性和经济可行性的特点,可为许多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无缘的弱势群体提供一条成才之路.针对弱势群体受教育需求的特点,从国家支持机制、社会扶助系统、自助体系、办考面向、心理疏导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扶助弱势群体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产生了规模不小的各类弱势群体,而失地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新的弱势群体。文章试图从国际视角出发,通过详细的文献梳理,对西方反社会排斥实践尤其是补偿性教育进行经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与国内已有做法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补偿教育是国外反社会排斥公共政策的研究热点。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发现西方不仅从生存方面对弱势群体进行了援助,而且用补偿教育的手段对弱势群体的发展能力进行了本质提升;反之,国内对失地农民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补偿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育培训的运用。所以,文章建议国内应从社会责任观的培育,发展性公共政策体系的建立以及法律、金融措施保障三方面展开深化研究。这对提升弱势群体特别是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从而走出"边缘化困境"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在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社保、社会地位等方面都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对此应从理论、体制、制度与政策上深入反省,用特殊手段解决农民问题,对农民进行第三次解放,即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解放.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实现社会公正,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长期以来,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弱势群体的权益不断受到侵害,这显然和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  相似文献   

20.
陈晨 《经济研究导刊》2012,(11):201-203
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我国目前弱势群体的数目是非常巨大的,关怀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任何时代都存在着弱势群体,我国自古就有关怀弱势群体的思想与实践。先秦儒家关怀弱势群体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孝道、博爱、以民为本等是其仁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当今社会关怀弱势群体的实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