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在社会生产、消费、流通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节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缓解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制约的选择,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煤炭、电力等资源越发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瓶颈,使中国社会各界深感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但是应当怎样建立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2.
创意产业是头脑产业,人才是决定因素.目前我国创意产业高端人才奇缺,政府在引进人才方面应有开放的意识,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意人才,吸纳国际智力的参与;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创意产业,建设节约型社会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是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3.
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因此我国也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本文就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促进企业发展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进而提出了企业发展的必要措施,对提高企业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资本潜能与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要以马克思的资本潜能理论为指导,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搞好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加速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减少生产消耗,利用科技和自然力等途径,在增强企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追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节约型社会是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通过深化改革、高速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节约型社会包含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节约型的城市化模式和交通运输体系、  相似文献   

6.
王家新  赵峰 《经济管理》2006,(23):27-29
资源短缺是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全球性问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从生产和消费领域说明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会影响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介绍了国外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经验和作法,提出了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经济咨询》2005,(4):1-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亚力 《江南论坛》2006,(12):41-42
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我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大计。党政机关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组织者、管理者,应当而且能够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中率先垂范、先行一步,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在社会生产、消费、流通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缓解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制约的选择,是促进入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国情的内在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以科学认识节约型社会的深刻内涵为前提,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抓手,发展循环经济为根本,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节约目标,从而缓解各种资源压力。  相似文献   

11.
企业如何开展节约型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资源消耗的巨增和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政府在积极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经济发展应与资源节约相协调。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生产经营销售也要体现节约精神。  相似文献   

12.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一决策指导我国备行备业在生产经营服务等工作中要时刻遵循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原则。节约型社会呼唤节约型校园,节约型校园的创建离不开高校后勤管理。改进并不断完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将有利于建设节约型校园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随着资源消耗的巨增和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政府在积极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经济发展应与资源节约相协调.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生产经营销售也要体现节约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我国节约型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有关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以及节约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设计能够综合反映节约型城市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指标体系,其中重点测度节约型城市的资源节约水平、要素产出水平和环境友好水平。在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研究基础上,还进一步分析比较了长沙市与湖南省重要地市及全国其他省份城市的节约型城市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一、“两型”社会的科学内涵 “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礼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礼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而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本文在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重点论证了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普遍遭遇了能源危机,其情其景至今仍让很多人心有余悸。如今,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也开始面临能源紧缺的困窘。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和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所以,“节约”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构建“节约型社会”已是刻不容缓。2005年6月30日,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是,如何才能在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合理而又“舒服”地节约能源呢?欧美国家在上世纪能源危机中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而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本文在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重点论证了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资源的大量消耗,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代价,制约经济科学发展的资源瓶颈日益凸显。按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经济社会运行中对资源需求进行减量化,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这是我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华民 《环境经济》2005,(11):57-57
最近,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五个方面提出了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并提出了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七个方面的措施。这个《通知》,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部署。我们一定要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大气力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