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通过规范论证与数理分析,对生产企业内部跨区域分工合作的内在经济激励、外在约束、演进规律进行微观均衡分析.本文认为,企业内部跨区域分工合作有利于在比较广阔的地域空间进行专业化生产协作,改进企业激励机制,促进区域发展.也有利于协调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及各经济环节之间的关系,减少企业内部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企业区位选择与区域布局的现实是企业区位布局成果的历史性叠加,也是当今企业选择区位的基础。我们应充分认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布局不合理,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低,区位选择能力弱;众多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组织创新慢;内陆地区制度创新不及时,区位环境差。从企业到政府都要积极创新,以引导和促进企业科学地进行区位选择与区域布局,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整个国家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邱慧芳 《经济师》2002,(7):83-84
区位论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域布局的理论。 2 0世纪初 ,由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韦伯所创立的工业区位论 ,系统地探讨了生产成本最低化目标下工业企业的布局原则。文章简介了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论述了企业 (尤其是传统产业的企业 )的跨国经营与工业区位论间的基本联系 ,从工业区位因子角度说明了企业跨国经营的动机及地点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体化还是差别化——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解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企业常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或区内贸易自由度较高区域作为生产区位,这可提高产业的集中度.产业集中具有溢出效应,因此产业的空间集中提高经济增长率,而区际收入的差距,随资本存量区际差距的扩大而扩大,随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而缩小.产业集中又导致拥挤效应,此时如果产业的空间集中度低,则经济增长率随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而提高,但如果产业的空间集中度很高,则经济增长率随产业空间集中度的提高而下降.因此,大范围的产业集中必须要适中.要实现产业活动的适度集中,外围地区必须拥有一定份额的产业活动,这就需要建立适度的差别化政策来约束外围地区的产业进一步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实行差别化政策而不应实行一体化政策.  相似文献   

5.
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技术创新的制高点。以杨凌示范区作为创新源头,以其周边区域作为扩散区域,通过实际调查与数据分析,探讨了杨凌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在小尺度地域范围内,距离确实是影响杨凌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重要阻力因子;杨凌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直接范围大致在40km以内。提高杨凌自身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改善周边区域的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各地与杨凌之间的交通通讯条件,是更大限度地发挥杨凌高新区的示范功能、扩大其直接影响范围、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正确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工业布局的区位开发战略——兼评梯度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工业布局战略是一个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影响的重大问题。中国是拥有十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应该对工业布局战略作出科学而审慎的选择。由于近年来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迅速扩大之势,因而这种选择变得刻不容缓了。本文尝试提出中国工业布局的区位开发战略。区位,在这里指具有现代工业的经济地理空间,一般是城市或城市群,也可包括与城市工业关系紧密的乡镇。区位概念同时涉及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宏观国民经济一般是由若干经济区域组成的区域体系,而区位则是分  相似文献   

7.
论京津冀城市经济区域的空间扩散运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陆军 《经济地理》2002,22(5):574-578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空间系统内,极核的位势增强必将引起空间扩散。扩散效应沿着一定的空间成长轴带向外部递延。在现代交通技术和运输条件不断改善的条件下,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物流转移方式。由此引起的空间转移效率的提高改变了原有空间系统的地域劳动分工和生产组合方式,进而导致初始空间系统的扩散规律和扩散结构发生改变。在现代区域经济中,空间经济关联单元之间的生产要素速度加快,“即时生产”方式成为决定经济活动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空间组合的重要因素。同时,空间传递效率也将成为决定特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生产规模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京津冀城市经济区域空间扩散的历史演变及现实形态的实证描述来阐释经济系统进行空间扩散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8.
《经济地理》2021,41(2):82-91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转型期策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体现城市经济职能的主要方面,其企业区位选择已成为从微观视角解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途径。以西北内陆中心城市——兰州市为案例区,将生产性服务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方法分析了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企业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与集聚特征,并通过条件Logit模型探究了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空间分布经历了"集中—分散—分散式集中"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以城市中心区域为主体,外围地区为补充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格局;②从行业集聚的变化特征来看,集聚峰值处的距离和强度分别呈现先增后减和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集聚范围不断增大,出现多个核心集聚区域。③集聚效益、基础设施、空间距离、政策规划以及技术创新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起到了正向吸引作用,其中以集聚效益、政策规划以及技术创新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成为生产性服务企业进行区位选择时考虑的首要因素。④从不同行业类型来看,以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服务业为代表的传统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主要受到土地价格和基础设施因素的影响,而以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则更加关注备选区位的企业集聚效益和技术创新因素,同时政策规划因素也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某一特定目标区域为重点开发对象的区位导向性政策,空间属性是其区别于其他政策的重要特征。本文基于多源经济地理大数据和中国镇级矢量地图,从镇级空间尺度考察了国家级新区设立对企业进入和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新区设立有助于吸引企业进入,且这种效果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新区内部,新进入企业主要布局在新区管委会周边;而在新区外部,新进入企业又主要围绕新区外围边界地区布局。进一步分析表明,国家级新区作为“政策租”和“集聚租”的空间载体,政策效应和集聚效应在新区内外的强度差异,会形成新进入企业的空间非均衡分布。本文为揭示区位导向性政策如何影响市场主体的区位决策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产业集群机理分析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守宇 《经济师》2012,7(2):228-229
产业集群是大量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系统的区域产业群落,它是产业组织的地域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成果。为进一步探讨河南省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之在中原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文章对河南省产业集群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孔翔  许杨博文 《经济地理》2020,40(6):147-155
历史文化街区在开发中大多吸引了餐饮活动的进入,餐厅经营者只有适应区位特点、打造满足特定消费者需求的地方特色空间,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由此,在历史文化街区这一较小的空间尺度内,餐饮业态和地方营造策略也可能因为不同消费群体集中活动的区域不同而呈现出地域分异。为此,文章结合对屯溪老街街区餐饮业格局和若干代表性商家的实地调研,剖析验证了这一现象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在调研区范围内,由于当地不同居民群体和游客的主要活动空间存在分异,不仅造成了较明显的餐饮业态空间分异,也促使地处不同区位的同一业态餐厅经营者倾向于选择不同的地方营造策略,以更有效地适应所在区位主要消费群体的需求;而消费者则会通过对实体空间和文化氛围等的感知,选择能满足其地方性想象需求的餐厅。由此可见,在消费社会背景下,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研究与文化地理学的地方营造研究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在利润目标的驱动下,消费空间的业态和地方营造策略选择,会较大程度地受到不同消费群体活动空间范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朱丽霞  敖荣军 《经济地理》2011,31(8):1264-1269
集聚一直是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关注的对象,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集聚已不再仅限于狭小、紧凑的地域空间范围内,出现了松散的多中心城市、城市群及都市连绵带等城市区域化的表现。集聚与外部经济从来都是伴生的,但在讨论外部经济的作用时,一直以来都是局限于单中心、单区位的空间,无法解释当今的城市区域化现象。立足于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对外部经济动态研究的结论,从空间动态性的角度研究外部经济,提出外部经济不再局限于"点"状,而是存在着区域化外部经济的设想,即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的相关企业能获得与外部集聚经济有关的特定好处,并利用GIS方法对两个不同空间结构模式的城市——芝加哥和洛杉矶所在的州进行了实证研究,证实了区域化外部经济的存在及其作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合模式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合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之上的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使得经济要素的空间扩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导致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产业的升级和重组以及空间转移是必然趋势[1]。产业的集聚与扩散突破区域的界限,使得区域与城市空间联系不断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已成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它总是推动着城市群经济发展[2]。城市群是建立在区域市场整合基础上的地域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全新的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必将深刻影响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企业区位选择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而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决定性要素是创新。创新不仅作用于企业区位选择的每个影响因素,而且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活动对一个经济区位的产生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也决定着一个区位优势的形成过程。结合各创新主体即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职能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创新活动,能够更好地进行企业区位选择,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顾犇 《生产力研究》2012,(2):45-46,139,261
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活动突破地域限制、向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区进一步延伸,企业总部和生产环节逐渐分离,通过区域范围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挥专业化分工和地区合作形成的集聚效益、规模经济效益以及范围经济效益。因此,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深化和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辐射和带动效应,区域经济是总部经济的发展基础和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农户外出务工的区位特征、渠道以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的研究发现,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地域农户外出务工的区位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外出务工渠道以自发外出为主,社会网络和其他途径具有重要作用;外出务工对区域经济具有双重影响.然而,现有文献多是研究外出务工对宏观层面上区域经济的影响,基于农户的微观区位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外出务工对村域经济影响的关注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成渝经济区的地域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方 《经济师》2006,(10):275-276
文章通过对经济区概念的解释,遵循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在综合比较了与成渝经济区相近的各种概念及其地域范围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成渝两地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实际情况,以及该区域内部交通条件现状及规划,明确了成渝经济区的地域范围,以适应跨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日本经济地理学会在1983年5月召开了第三十届大会,会议就经济地理学方法论展开深入的讨论。大会筹备委员会为使讨论更好地适应现代课題,在当前日本已形成的若干主要研究潮流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1)地域构造论;(2)区位论;(3)资源论与环境论。在全体大会上有三个主要报告:“经济地理学与国民经济的地域构造”(山川充夫)、“从近期经济地理学成果看方法论——以区位论研究为主”(金田昌司)、“资源论的动向与课题”(森潼健一郎),本文即根据这三个中心发言整理而成。战后日本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流派主要有两个,即“区位论经济地理学”和“马克思经济地理学”。它们的方法论由于所依据的经济学不同而有差别,但是都认为经济地理学是属于经济学范畴的,并且都同意把研究对象限定为“经济地域构造”或“经济地域”。区位论经济地理学者对其研究对象“地域构造”作了如下定义:“地域以区位为构成单位,同时它又是更大地域的构成单位。换言之,若干个区位的集合即为地域,这种地域聚集形成更大的地域以至整个地表。地域的水平集聚和垂直集聚——地域的排列组合状态,即为地域构造或空间构造”(西冈久雄,1976年《经济地理分析》)。“马克思经济地理学”学者则注重从生产关系和历史的观点研究经济地域如何形成。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希望两学派更好地融合交汇,以开创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区域是经济活动的组织、布局与运营在中宏观范围上的基本地域单元。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成为区域内各成员提升竞争力、参与全球化、实现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是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关联性强、带动面宽、涉及行业广而成为当今我国辐射领域最广、渗透力最强的经济产业。加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刘镇 《当代财经》1991,(5):59-60,F003
生产力布局是生产力要素的空间组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布局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并影响到经济系统的整体运行,生产力布局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空间推移现象,生产力的空间推移有二个条件,一是必须具有优势区位,这是生产力实现空间推移的可能性条件,它包括生产力布局中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及其空间分布状况。另外,生产力的空间推移还要求必须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这是它的可行性条件。从生产力推移的两个条件来看,第一个条件即优位条件是无差别条件,而经济利益要求则是有差别的。在不同的经济机制作用下,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也各不相同,因而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也各有差别。在完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经济利益的要求表现为生产经营者的经营目被统一于剩余价值规律的基础之上,在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下,生产资料的配置、产业结构的变化都是以取得利润的大小为标准的,生产力布局空间推移也是向着能获昨最大利润的优区位推移的,从而表现为典型的市场型布局。这种状况下的生产力推移虽能及时根据社会供求变化和生产需求变化进行调整,使生产力布局及时适应市场变化,调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区域在一定时期内能取得较高的经济,但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从经济活动的终端环节入手,即从市场与消费环节对生产力布局施加影响的,因而使生产力布局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容易产生片面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