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公共行政领域,作为代理人的政府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的自利性、监督机制不完善、政府官员的公利意识单薄等原因导致了其行为的失范,损害了公民委托人的根本利益。政府内部监控是解决政府代理行为失范的必要手段,可以通过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和倡导“激励兼容”机制进行弥补,而解决政府代理行为失范的最终手段则是公民参与,使公民参与更好发挥作用的方式包括加强电子政务和公共舆论的监督。  相似文献   

2.
公共经济行为具有不同于私人经济行为的特征。它在弥补市场缺陷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失效现象。防范公共经济行为失效,一要合理界定政府作用边界,缩小政府活动领域;二要在市场存在外部效应的领域适当注入市场因素;三要增强成本意识,防止政府陷阱;四要建立相应的社会评价和责任约束机制:五要加强对政府投资和政府采购的监管;六要加反腐力度,提高腐败成本。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从属地位决定了其经济行为取向受制于中央的政策期望和评价激励机制。不同时期的中央政策期望和评价机制决定了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不同特征。当前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评价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力量的缺失和负面外部效应的不断累积,建设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善治是中国政府的执政要务,政治信任反映着公民对政府治理的认可和支持。文章利用2008年中国公民意识调查及政府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政府治理绩效的主观和客观维度对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公民对政府在经济增长、民生福利、纯公共产品领域治理绩效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积极评价都正相关于政治信任;纯公共产品提供的主观评价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大于经济增长和民生福利。县级政府的客观治理绩效对政治信任有重要影响,在高人均福利支出、低基尼系数和低失业率的县级单位,政治信任更高,而人均GDP反而微弱地负作用于政治信任。因此,尽管经济增长仍然是政治信任的重要来源,但民生福利和纯公共产品正赶上并超越经济增长,成为公民提供政治信任的新源泉。  相似文献   

5.
政府预算是经过国家权力机关审批生效的政府的基本收支计划,它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实现公共支出管理必须强化预算约束,实施预算法制化管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财政行为进行约束,规范政府的活动范围和规模,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6.
全球治理与政府改革的双向互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既对国家主权和政府有效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政府改革提供了良好机遇和有益思路。以治理与善治思想为指导,以公民社会成长为依托,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前提,转变政府职能和行为方式,让市场-国家(政府)-公民社会三者在各自的作用范围内发挥作用,既是政府改革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也是实现全球治理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7.
张光全 《经济导刊》2009,(12):40-41
所谓政府经济行为,是指政府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干预经济,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目的的效果。政府经济行为存在的意义是普遍的,不论在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的历史都留下了政府经济行为的深刻痕迹。如日本的“政府指导与产业政策”,法国的“指示睦经济计划”,美国的“向贫穷开战”,“经济复兴计划”等,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而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采用集中计划体制,用计划、行政命令等直接干预经济,政府制订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中,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亢奋和扭曲,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地方政府这种扭曲的行为导致了投资需求膨胀和投资失调,恶化了经济运行的环境系统,使社会主义经济长时期处在一种紧运行的状态之中。因此,抑制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亢奋,矫正地方政府投资行为扭曲,对社会主义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关于政府究竟应该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什么作用的问题,经济学家似乎抱着十分矛盾的心态,他们的看法经常来回摆动。当经济遇到困难,市场苦于找不到对策时,许多经济学家便会把眼光转向政府,将政府作为解决市场失灵的救星。但是,当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或干预太强时,经济学家又会将政府失灵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呼吁减少政府的控制或干预,回市场机制以自由。在一些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只要给予公民以追求自利的自由,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就会自动调节资源配置,引导社会达到福利的最大化(见亚当·斯密的《国富……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规范政府经济行为的本土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其规范政府经济行为的特质所决定,经济法与政府的经济行为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因此经济法规视域中的政府经济行为必然被赋予经济法的特殊意义。同时,经济法自身是一步具有高度回应性的法律。因此,在借鉴西方经济立法的同时,必须参照我国特定的社会现实,并对我国政府经济行为规范的宗旨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相似文献   

11.
里白 《经济师》2009,(2):6-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体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组织得以越来越精简、高效;政府职能得到了迅速的转变,开始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政府行为日益法制化,开始依靠法律规则来施政;政府权力日益分散到经济、社会和基层政治领域,自主治理的市民社会结构正在逐步发育;政府人事选拔任命和决策逐渐公开化、民主化;政府运作逐渐透明化,公民的知情权逐渐得到了认可、重视和尊重……。  相似文献   

12.
在综述当前最有影响的三大电子政府评价项目的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评述了基于网站的、单维度的电子政府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从电子政府的本质出发,提出电子政府的评价应从多维度、多层面进行深入考察,真实体现电子政府对公民、企业和政府自身带来的益处。  相似文献   

13.
周翔 《时代经贸》2012,(16):100-100,103
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两大主要危机,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这两大危机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我国目前面临的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为背景,提出必须从政府目标、企业责任到公民行为,全面塑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们才能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迈进。  相似文献   

14.
对降低政府运行成本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政府功能,解决政府庞大赤字,对行政管理的职能和行为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适应民众要求政府开支按市场化机制运作,要求政府开支节约化、透明化,是科学、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时代需要。这对提升政府管理理念、改进政府管理模式、促进政府管理规范、有力、高效、特别是对降低政府运行成本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贫困地区政府经济行为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目前贫困地区政府的经济行为存在许多的不规则性,为此,应从提高政府素质、转变开发思想、进行主导产业开发、强化组织和制度建设、完善政策体系、培育开发环境诸方面优化贫困地区政府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16.
实际上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并不意味着政府的经济行为本身是完美无缺的,也不意味着政府一旦实行干预,市场失灵就会马上得到修正和弥补。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在不断加强,然而,我国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仍然存在政府总体供给不足、供给不均衡等困境。  相似文献   

17.
实际上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并不意味着政府的经济行为本身是完美无缺的,也不意味着政府一旦实行干预,市场失灵就会马上得到修正和弥补。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在不断加强,然而,我国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仍然存在政府总体供给不足、供给不均衡等困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国内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都要求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环境的措施。排污权交易在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的国家的成功实践表明,它是一种治理污染的行之有效的经济手段。政府作为公民环境权的委托方,拥有环境容量资源的管理权。政府要保证初始排污权分配的公平性,并且对排污交易进行监督管理。但是在排污交易中,政府的行为并不总是会促进交易的市场发展,作为环境管理权的委托方,政府也有自己的利益。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政府与企业之间会博弈,可能产生权力寻租问题,因此,政府的行为也必须通过政策和法律加以界定,公众与社会舆论的参与以及政府与企业行为信息的公开透明化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专业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企业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WTO框架下我国的企业要做大,首先应当是做强。政府行为和金融中介极其重要,但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规划和行政兼并,政府行为不能替代企业的市场行为。要发展“适度竞争”,确保行业持续赢利和研发实力,实现专业化;凭借营销模式,实现规模经济,然后再发展范围经济,提高产业附加值,最终实现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20.
浅析政府信息公开之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十三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然而,理论和实践对原告的资格、政府信息的范围、应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政府信息公开之诉是否仅限于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形等等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