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文章基于物流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等西部省市的平衡面板数据,对中国西部区域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报告了西部各省域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现状。通过采用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进行了区域物流业及其相关产业与区域经济间的相互影响调查,反映了西部各省区域物流业与经济关联度之间的互动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取得西部省域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并不显著的基本结论,西部各省市区的物流业发展现状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两者之间关系在不同省域存在明显的差异;西部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在产业间不同,地区间也存在着差异,应当探索符合区域自身特色的物流业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区域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沃尔特.艾萨德认为,对区域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人文因素。广州和佛山经济联系是历史上形成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广佛的经济合作关系,很多是由企业家来打破行政分割的障碍,更加促进经济合作、人才流动、投资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广佛经济圈”。这一方面是经济规律起作用,更重要的原因是广佛的人文基础。但是,今天,广佛经济的进一步合作,仅靠过去的人文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站在更高层面:构建“区域循环经济”高度来推动广佛之间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那么,推动广佛区域循环经济实践的意义是什么?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要遵循那…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西部地区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转移能否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研究表明,产业转移能否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取决于产业转移质量和接收地的产业承接能力.由于西部地区承接的国际产业主要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区域产业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进而导致区域产业转移显著地扩大了区域经济差距,国际产业转移则表现出相反的作用.当考虑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后,随着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增强,产业转移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但相对于区域产业转移,人力资本积累更能强化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经济差距缩小作用.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物流业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物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在对世界物流业发展历程探究的基础上,剖析了经济全球化下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环境约束,并从树立现代化物流理念、划分物流产业管理经营职能等方面提出了我国物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物流产业跟区域经济的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影响,这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越来越多其他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物流业的支撑。物流产业集群对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是复杂动态的,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和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戴向洋  李立辉 《时代经贸》2009,(7):26-27,31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研究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对于提高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意义重大,同时物流业的发展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本文以湖南省为例,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建立时间序列模型,验证湖南省的物流与其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定量地测度了物流对区域产业和经济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规模最大、发展地位最突出的经济圈,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度最高、经济体制最灵活、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物流业已成为长三角服务业发展的亮点与突破口,但物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文章结合长三角发展物流业的优势和长三角物流业的发展机遇,研究了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加快承接区域外部产业的转移以及推动区域内部产业的再转移的步伐不仅是促进福建区域经济继续发展,而且是促进福建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手段.笔者就这一问题,首先分析了福建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并且提出了产业转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产业集群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建新 《经济问题》2007,(1):119-121
现代物流业以其特有的功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变企业组织形态和业务流程再造以及形成产业集聚产生推动作用.因此,应注重培育物流产业集群的产业基础,使其发挥合作效应、制度效应和创新效应,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竞争优势,是当前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打造区域品牌应当注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宋山梅  谢会强 《经济师》2009,(11):267-268
为了研究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文章通过对贵州在1978—2007年期间经济增长和物流业的时间序列进行协整分析与因果关系检验,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经济增长与物流产业发展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贵州物流业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不是物流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从脉冲响应函数可以看出物流发展的一个正向冲击使GDP增长逐渐上升,GDP正向冲击对物流的影响为负;方差分解表可以看出物流产业对GDP的影响和贡献较大,GDP对物流产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区域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沃尔特.艾萨德认为,对区域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人文因素.广州和佛山经济联系是历史上形成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广佛的经济合作关系,很多是由企业家来打破行政分割的障碍,更加促进经济合作、人才流动、投资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广佛经济圈".这一方面是经济规律起作用,更重要的原因是广佛的人文基础.但是,今天,广佛经济的进一步合作,仅靠过去的人文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站在更高层面:构建"区域循环经济"高度来推动广佛之间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2.
产业转移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在产业转移路径方面,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两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发生行为。将现有两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拓展到两类区域的产业转移,并运用产业转移势差模型,基于经济、产业、成本、交易成本和技术5个方面势差,建立产业转移评价指标体系,对两类区域产业之间的转移路径进行探讨。得出研究结论:①基于势差理论的两类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是对两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的扩展,将产业转移的“一对一”模式扩展至“一对多”模式,能更好地解释区域间产业转移发生路径;②以广东(发达类型区)对江西、湖南和安徽(欠发达类型区)三地的产业转移为例,广东至湖南的转移势差最小,相对于江西和安徽更不具有转移优势,通过对各子指标的调控,可以改变其转移势差,以达到改变其转移路径选择的结果。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推动我国两类区域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的“俱乐部收敛”现象日趋明显,区际产业转移有利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性考虑,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构成具有正反馈效应的经济动力系统。产业集聚的形成伴随着产业转移,而经济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集聚的稳定性会随着产业转移而发生动态演化。  相似文献   

14.
宋丽霞 《生产力研究》2011,(12):113-116
随着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服务外包产业成为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速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亮点,港口作为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地处长三角区域的港口城市南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服务外包产业,既是抓住历史机遇、顺应国家发展趋势、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加快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全面实施沿海开发战略、融入苏南、接轨上海,加快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文章从分析港口供应链内涵、服务外包内涵、港口供应链的基本模式与港口物流业服务外包研究范围入手,通过翔实的数据对南通港口物流业开展服务外包进行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南通港口物流服务外包主要业务的拓展渠道。  相似文献   

15.
引导区域产业转移是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内在要求,是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经济质量的重要战略途径,也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挖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能的必然选择。针对新时期区域产业转移出现的产业转移粘性、产业集群式转移等新趋势,坚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是经济新常态下引导区域产业转移的新定位。  相似文献   

16.
在全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作为我国十大振兴产业之一的物流业的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当前,京津冀区域内物流业正在深入协同发展,论文选取相关有效数据,通过统计京津冀物流业的能源消耗量,测算碳排放量,提出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建设低碳协同发展机制,以期降低碳排放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绿色环保的物流体系,最终为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产业区域转移粘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区域经济二元结构特征,使不同区域形成了明显的发展差距.按照区域梯度理论应该发生的先发区域边际产业向后发区域的大规模转移,却没有按照预期的发生.文章通过对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分析,寻找制约产业区域转移的原因,从而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产业区域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静 《经济问题》2012,(7):51-53,61
经济理论分析表明,低工资未必是吸引产业转移的充分条件,资源价格、交易成本和劳动力素质都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实证分析证实,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的速度较为缓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产业区域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产业区域转移粘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区域经济二元结构特征,使不同区域形成了明显的发展差距。按照区域梯度理论应该发生的先发区域边际产业向后发区域的大规模转移,却没有按照预期的发生。本文通过对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分析,寻找制约产业区域转移的原因,从而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以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市场化的不断加深对中国区域间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及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成为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通过构建包含贸易成本的两地区-两部门新经济地理模型来研究这一问题,并在合理的参数条件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贸易成本的降低阻碍了劳动力、资本与可贸易产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流动和转移,加大了地区间经济差异,从而为"迁移谜题"提供了新的解释角度。根据理论研究的结果,本文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