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经济视角》2002,(8):19-24
最近,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完成的一份《论宏观政策取向的调整: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报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始终伴随着就业的压力。在此期间,我国共创造了1.7亿多个就业岗位,然而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报告建议,国家宏观政策取向要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2.
应把增加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在过去的 2 0年里 ,效率优先的发展战略是理所当然和势所必然的话 ,那么 ,在今后的若干年里 ,相比经济增长 ,政府在社会就业中负有更为重要的责任。这种责任是政府要在公平与效率 ,经济增长与就业当中 ,做出就业优先的战略选择 ,并做出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目标的承诺 ,即把增加就业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税收政策取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也是我国税收政策的目标导向之所在。即在当前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重要政策之一的税收政策,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致力于推进“五个统筹”,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与此相适应,我国的税收理念和税收政策也应该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转变。本文依照推进“五个统筹”的税收政策目标,分别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统筹城乡发展与涉农税收政策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取向;“中部崛起”战略与税收政策的作用空间;扩大就业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税收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4.
充分就业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一直广受关注。基于我国就业优先实践经验构建政府介入劳动市场和就业干预情景下的工资增长模型,运用1980-2019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积极就业干预政策在经济增长率较高的情况下对工资增长产生显著影响,而在经济增长率较低的情况下不会对工资增长产生显著影响;只有同时综合考虑货币工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就业干预力量,才能判断货币工资的增加是否真正代表了现实中实际工资的增加。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可能更有利于保持工资性收入的持续增长,进而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高增长低就业之谜” 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都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而这两者本身又是密切相关的。充分就业指劳动者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当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时,就出现了失业,其实质是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这显然是一种资源浪费。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提出了失业变动与产出变动的经验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心城市促进就业的策略与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中心城市促进就业的重大宏观政策取向。即全面认识就业形势,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改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拓展就业空间;建设和规范灵活就业制度等。并多层次、多角度地探讨了中心城市治理失业,促进就业的基本路径和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端计 《经济经纬》2003,2(5):13-16
从制度变迁角度,对中国近六年来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就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未来取向进行了思考。适当调整宏观经济调整政策,尽快由以需求拉动为主转向需求拉动与供给激励并举,实现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入世后我国的就业问题正争论得如火如荼。乐观者有之,悲观者亦大有人在,经济学家胡鞍钢更是把未来就业问题形容为一场“就业战争”。亦有人因此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但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各方面对就业问题的认识观念上存在误区。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对待就业问题,转变观念,才能在实践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之。1.政府政策观念的转变。对于政府来说,保持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是其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目标。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及现实状况,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观念,…  相似文献   

9.
就业问题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在我国现阶段中,进一步重视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把充分就业作为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显得尤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动态2003 .5研究宏观经济形势要关注收人分配问题/刘国光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对策/杨宜勇等我国收人再分配规模估算/高书生论宏观调控思路的转变/杨继国从“软着陆”到“软扩张”—论我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和 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取向/刘金全西方国家解决困难群体就业的经验与启示/李强等 经济研究2003 .5转型经济中农户储蓄行为: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 /万广华等弹性汇率制度下资本控制的经济效应/郭建泉等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来白中国上市公司 的经验证据/周建波等 经济纵横2003 .5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效力评估/李…  相似文献   

11.
曾天地 《当代经济》2007,(23):38-39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的不协调局面,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体制转轨与政策的脱节,结构性调整与人口基数过大,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减弱.因此,要解决我国就业问题,需要针对性的采取将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协调就业与产业结构,加大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力度,加快税制改革,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促进劳动就业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经济运行没有像奥肯定律所描述的那样:高经济增长带来失业率的大幅降低,其原因,一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增长,但没有促进就业;二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隐性失业显性化;三是由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的结构性差异所引起。所以,应该确立以就业优先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以扩大劳动总需求,降低失业率。  相似文献   

13.
坚持充分就业原则是缩小收入差距的一项重大举措。应坚持把充分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反对就业歧视,保障劳动者享有公平的就业权利,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和经济政策促进充分就业,实施就业援助,以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合力。  相似文献   

14.
在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之中,我国出现了庞大的失业人群,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已经也必须转向就业优先战略。战略的实施应当符合国情、长期坚持,并协调好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及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在思路方面,应该把就业优先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并与完善劳动力市场、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企业、大力推进非正规就业、提倡个人自主创业等各项措施紧密联系,协调实施。  相似文献   

15.
丁承学  李雪军  王洁 《当代经济》2007,(15):102-105
中国的经济运行没有像奥肯定律所描述的那样:高经济增长带来失业率的大幅降低,其原因,一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增长,但没有促进就业;二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隐性失业显性化;三是由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的结构性差异所引起.所以,应该确立以就业优先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以扩大劳动总需求,降低失业率.  相似文献   

16.
充分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关系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经济体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热点问题.结合西方经济学不同流派对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成果,以1992-2014年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指标为实证分析基础,对中国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运用SPSS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就业率的变化率和以CPI为代表的通货膨胀的数量变化关系有较强解释力.从该结论的现实启示与政策含义讲,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切实降低企业发展成本、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水平,对于实现经济增长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性协同推进以及最终促进宏观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各级党和政府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首先体现在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把握和调控上."加大宏观调控,预防经济过热",成为近两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工作的主旋律,同时,也是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基本走势和政策取向.我国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方法和措施是:调整汇率,解决、推动经济转向;调整利率,适当加息,遏制投资和贷款的过快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宏观调控中存在的问题,从调控的手段上看是"三多三少".  相似文献   

18.
政府促进就业:目标、制度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将始终伴随就业的巨大压力,“政府促进就业”是解决失业、实现充分就业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课题。充分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促进就业则是政府首要的经济职能。政府促进就业的目标人群将不再局限于城镇人口。政府促进就业要着力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帮助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和再就业、协调城市就业与农业剩余劳动人口就业以及维护公正、有序的就业市场环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经过2003年底特别是今年4月以来的宏观调控,经济总量关系趋稳,结构失衡和供求矛盾有所缓解,经济增长逐渐回落到合理区间。但结构性矛盾还没有消除,体制性矛盾日趋尖锐,宏观调控中一些负面效应正在显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在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同时,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调控力度,完善调控方式,深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15年“稳增长”政策效果在社会流动性层面得以体现,货币信贷保持较快增长,信贷与社会融资结构趋于优化,社会资金成本下行.2016年经济金融形势更为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与通缩风险持续存在,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宏观经济运行最为突出的问题,债务风险与不良风险上升且加速暴露,利率调控面临转型困境,国际金融变数加剧金融调控“三难选择”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仍需在多个目标之间进行平衡抉择,但需要加大对“调结构”的支持力度,保持“微刺激”取向,运用定向政策工具加强结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