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金融支持机制不完善、农民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山东、吉林、湖南等地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探索,有效促进了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和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应制定县域城镇化发展规划,发挥县域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保障农民进城就业;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创新融资渠道,破解资金投入难题;培育新型城镇化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等。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人地协调发展的视角梳理了中国传统城镇化发展过程,发现我国传统城镇化存在城市规模膨胀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突出,高城镇化率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吻合,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失衡,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以及城市规模标准提高与城市发展趋势相悖等五组矛盾。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城镇结构创新、政府观念创新和生态文化创兴四个方面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在影响城镇化的诸多因素中,制度制约着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向。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南州城镇化历程的梳理,探讨制度变迁对甘南城镇化的作用;并从草场承包制度、牧民定居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对甘南城镇化的制度困境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只有把草场承包制度、牧民定居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充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甘南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从土地流转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甘南城镇化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的发展决定了黑龙江省全面发展的速度,也是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与其他省份相比,黑龙江省的人口城镇化发展进程比较缓慢,人口城镇化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产业结构对人口城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城市群发展不完善、小城镇的人口聚集能力低、社会就业问题等一通过对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对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政策进行分析,以政策创新作为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另一突破口,在政策方面为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并为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发展提出新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5.
发展新型城镇化是提高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决定了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设计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要体现区域差异性,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传统发展观下我国城镇化模式具有两大缺陷:一是以土地城镇化为内容的城镇化催生了房地产市场,并面临进一步发展的困境。二是以人口数量城镇化为内容的城镇化恶化了城市容纳和承载能力。在经济新常态下,城乡协调、产业创新、经济效益和居民生活质量成为新一轮城镇化的中心内容。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发挥耕地保护制度的倒逼作用,加强城镇化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在产业创新和民生事业发展基础上激发城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7.
发展新型城镇化是提高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决定了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设计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要体现区域差异性,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期,近年来的快速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使得就业压力日渐突出,非正规就业已经逐步成为城镇就业的重要趋势。文章基于河北省2003-2012年的相关数据,探讨分析了河北省非正规就业的发展规模、行业特征及其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正规就业的规模近年来一直在不断增加;非正规就业目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传统服务行业;服务业增加值和非正规就业规模之间显著相关;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经营业态的创新和改进可能对非正规就业集中的传统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姜启波 《当代经济》2016,(33):16-20
习近平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在人的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人为核心才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本质.然而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城镇化发展效率低、发展质量不高以及生态不和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高质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进程.为探索符合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针对传统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江苏省重点中心镇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发现,这些重点中心镇均以人为核心,以产业创新和平台创新为核心动力,走因地制宜的高质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因地制宜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在重点中心镇的成功实施,为江苏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针对过去城镇化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揭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以科技创新缩小城市半径,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等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缓慢的解释主要来自人口流动以及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方面,但是,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提高明显受制于城市最佳人口规模的扩大,即城市的容纳能力。通过对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0-2006年共计7年的数据进行面板分析的结果表明,金融业发展水平对城市化水平有很显著的促进作用。金融业发展水平的不足将抑制企业创造就业的能力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进而减缓了城市化步伐。为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应加强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加大城市公共支出方面的金融创新力度以及完善我国金融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转轨过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的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城市贫困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对我国城市贫困的规模、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解决我国城市贫困问题要强化政府创造就业的能力,关注陷入贫困风险高的群体,重视流动人口对城市贫困的影响,警惕贫困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统计制度中几个需要改进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统计制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统计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由于城镇人口的统计存在不真实问题,因而城镇化率有高估的可能;由于"城镇职工"这个统计总体界定不严格,据此计算的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可靠性也颇遭质疑。为此,需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框架下,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统计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城乡就业问题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刘伟德 《经济地理》2001,21(4):427-430
本文通过对就业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关联分析,提出我国低人口城市化水平是导致当前城乡高失业率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认为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将从控制劳动力供给速度,刺激经济增长以增加就业需求,改善劳动力配置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等四个方面提高我国城乡就业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15.
伦敦都市区新城发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城市规模巨大、城市问题突出,许多国家力图通过发展新城来缓解城市问题、塑造合理有序的区域土地利用格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国家之一,田园城市和新城的概念都起源于该国,至今约有100多年的历史。英国城市发展理念先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在考察英国新城概念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伦敦都市区8个新城的功能和特点、新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引起的争议。希望通过总结伦敦新城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我国大城市的新城发展和城市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产业梯度转移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低成本劳动力大规模流入城市,使得城市低梯度产业能够继续留在城市发展,阻碍了产业梯度顺利自发转移,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城市化与农业就业结构滞后现状的分析表明,产业梯度转移困难是我国典型城乡制度分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过去30多年中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然而究竟应该以何种规模的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始终存在争论。本文基于城市成本收益最优规模的罗伯特研究框架,利用中国143个城市数据采取分组估计方法进行检验,发现并不存在单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利用齐普夫(ZIPF)法则和城市就业提供能力指数对中国现有城市规模体系进行研究,本文发现中国城市体系总体规模偏小且缺乏足够的就业提供能力。最后,本文根据相关研究结论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王文剑 《经济经纬》2007,51(6):119-122
协整分析表明,1978年之前,我国非农就业对城镇就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没有出现大规模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现象;1978年之后,我国城镇就业增长远远滞后于非农就业,且两者不存在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片面重工化战略和农村工业化战略导致非农就业的发展与非农就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相互脱离,制约了城镇就业规模的增长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变化与中国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等行政因素对中国城市化水平有重要影响。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具有高估的现象,表现在城镇人口中农业人口的比重过高和城镇就业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较高。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提高城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的比重,改善城镇人口的就业结构,同时制定客观、合理的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真正反映中国城市化的实际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与现状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汤茂林  姚干谋 《经济地理》1999,19(4):117-122
本文从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度量指标出发,分析了现行城镇人口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城镇人口应包括的人口范围。并把江苏城市化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对发展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