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以重庆市潼南县柏梓镇中渡村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农户家庭特征、农户居住特征、农户宅基地特征、农户意识特征等19项指标的影响因素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中渡村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农户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3.51%的农户愿意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47.08%的农户不愿意,9.21%的农户认为无所谓。改善居住条件、获得一定的补偿是农户愿意进行整治的主要原因。2非农务工人数、家庭非农收入、农户产权意识、宅基地利用状况和房屋结构是影响农户是否愿意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胡东宁  赵增力 《技术经济》2023,42(9):171-183
使用农户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结合全国范围内分省份实施的新一轮农地确权颁证政策,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农 地确权颁证政策如何改变农户家庭的要素配置,进而影响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研究发现:领取农地确权证书后,家庭的收入 相对剥夺指数显著下降,说明农地确权颁证政策能够缩小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显示,农地确权颁证政策的效果 受到农地资源禀赋的影响,对平原地区和土地破碎化较为严重的农户家庭而言,农地确权颁证政策的作用更加明显。机制分 析发现,农地确权颁证政策主要通过促进低收入农户家庭流转土地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增加土地租金收入和非农就业收入,实 现农村内部相对收入差距的缩小。扩展性分析也发现,农地确权颁证政策对收入相对剥夺指数的降低作用会受到农户家庭社 会保障状况和地区要素市场发育水平的调节影响。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以制度改革释放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的生产活力,推动 低收入农户家庭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是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点浪费土地现象非常严重,提高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弄清楚农户是否愿意移居中心村及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等问题,对提高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利用湖北二县市的农户问卷调查资料,对农户移居中心村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农户移居中心村的意愿不是很强烈,农户理想的中心村主要是交通方便的地方和设施配套齐全的地方;农户是否意愿移居中心村,要受到农户家庭属性、家庭资源禀赋、目前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和区位条件、农户对有关政策的了解和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并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因此,在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归并零散村庄、推进中心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农户意愿,大力改善中心村的交通条件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状况,增强中心村对农户的吸引力;同时,应针对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以约束农户建房行为、引导农民合理选择居住区位。  相似文献   

4.
住房层数消费本质而言属于住房质量消费的范畴。研究农户未来住房层数消费对提高农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将有重要的意义。实证研究表明,农村传统消费观念、农户家庭非农收入、家庭人口规模对农户未来住房层数消费产生重要影响;从区域上来看,相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经济较落后的丘陵山区农户未来改善住房质量的愿望较强烈,未来农户住房层数的区域差异将缩小。政策建议,全面实施农村住房中心村规划,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加强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促进农村居民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农地流转的重要前提。基于广东省茂名市辖县级市化州市播扬镇44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家庭中非农就业人数的增加将促进农地流转,非农就业收入增长对农地流转有积极效应,非农就业稳定性程度对农地流转有明显影响,非农就业地点影响农地流转行为决策。研究认为,从促进农地流转的视角,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就业的同时,还必须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收入水平;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背景下,要提升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稳定性,以激励农地流转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包含交互项的Logit模型分析了土地规模、收入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规模、收入水平对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具有极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当农户收入较低时,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需求随土地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当农户家庭土地规模处于较小规模时,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需求并不会提高.研究还发现了影响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的其他主要因素.针对结论,未来仍需不断加大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宣传力度;针对农户需求差异,可适当结合当地农户有效融资需求划分差异性贷款额度,充分发挥抵押贷款对较高收入农民的有效性;针对大规模经营农户,依据其经营能力和还款能力实施农业生产专项抵押贷款,适当放宽还款时限.  相似文献   

7.
以河西走廊张掖市农户调查为例,采用Logistic模型对取消农业税后农户农地流转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农地流转交易价格是影响农户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家庭非农收入比例也对农户农地流转有较显著的影响作用;农业补贴额作用着农户农地流转;"农户对农业税费减免政策的效应感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农户微观角度,首先运用经济学理论模型推导出农地整理对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影响,然后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测算农地整理影响下的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进而得出劳动力转移和耕地流转的规模。结果表明,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受到农地整理的影响;农地整理区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大于现有农户农地规模,农地整理区户均农地适度经营规模为1.96hm2;湖北省农地整理区户均应转入农地量为1.17hm2,户均劳力转移人数为1.25人。因此,应建立完善的农地流转机制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通过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扩大农户农地经营规模,并加大农地整理力度和提高农地整理质量,从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9.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户家庭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农户家庭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农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结构调整对我国农户家庭收入有显著影响,其中,粮食种植收入比重的增加通过减少家庭在其他高附加值产业的获利机会而减少农民收入,工资性收入的增加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而提高农民收入,劳动力比重的提高也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与增加生产性资产相比,扩大土地经营面积对农户家庭收入的作用更加显著。因此,应该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非农收入的总量和比重;充分利用各地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积极推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发展;鼓励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户家庭生产性资产的集聚;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组织化,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加大对粮农的补贴力度,促进粮农增收。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利用信号传递理论解决农户金融抑制的新视角。通过把农户收入结构、农地租赁抵押权、个人信誉和联合信誉等一些非传统抵押品作为经济信号引入贷款合约,可以有效提高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能力,提高农户金融市场效率,部分缓解农户金融抑制程度。  相似文献   

11.
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背景下,如何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并有效发挥农业支持政策协同作用的问题亟待破解。基于相对剥夺视角考察农户内部收入差距,依据四川、重庆和宁夏共886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探究农地抵押融资可得性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群体异质性,揭示农业保险与农业补贴的协同作用。研究证实,获批农地抵押贷款有效降低了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机制研究表明:获批农地抵押贷款可通过促进土地转入和改善家庭消费水平,进而缩小农户收入不平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补贴虽均对缓解农户收入不平等产生积极效果,但与农地抵押融资并未产生正向协同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农地抵押贷款的收入不平等缓解效应对劳动力禀赋较薄弱、经营规模较大、职业类型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户及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村庄更为明显。因此,以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助力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应不断优化农地抵押贷款产品供给、激活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协同作用、增强支农惠农政策包容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的农地整治方案,并且考察了在经济结构快速变迁时,这些方案在加速农业增长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增加农业收入,减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压力,来加速经济结构变迁和健康发展的。本文建立了一个模型,用于分析在小家庭农场的条件下,单个农民是如何在耕种、非耕种和城市就业这三个活动之间分配时间的。该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虽然单个农民能够同时从事农村中的耕种和非耕种活动,但是他必须在城市就业和在农村中从事耕种和非耕种活动之间作出选择。本文认为,农地整治方案不仅能够提高耕种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能够协调耕种活动和非耕种活动在时间和劳动投入上的冲突,从而使单个农民和农户能够更好地同时从事这两种活动,有助于减轻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城市带来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在控制农户家庭生计资本、经营结构和外部环境变量的基础上,基于四川省典型山区随机抽样农户调查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探究农村公共品投资规模、综合效率和村落自筹资金比例对农户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的生计资本和经营结构会显著影响其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公共品投资规模对农户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影响均不显著;村落自筹资金比例对农户农业收入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农村公共品投资效率对农户农业收入影响显著(投资效率越高,农户农业收入越高),而对农户非农收入影响不显著。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部门在加大贫困地区农村公共品投资规模的同时,要注重农户的实际需求,通过提高农村公共品投资资金的综合效率来带动农户收入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农户调查数据,结合相父统计资料,采用综合指数与回归分析等方法,以地处江南丘陵山区的通城县为例,探讨了农地边际化对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农地边际化会导致农地利用经济效益降低、区域种植业产值减少、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纯收入减少;②农地边际化促进了农民非农收入增加和边际农地的退耕;③农地边际化会使一些丘陵山区从农村景观演变成半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15.
该文回顾了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的农地整治方案,并且考察了在经济结构快速变迁时,这些方案在加速农业增长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增加农业收入,减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压力,来加速经济结构变迁和健康发展的.该文建立了一个模型,用于分析在小家庭农场的条件下,单个农民是如何在耕种、非耕种和城市就业这三个活动之间分配时间的.该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虽然单个农民能够同时从事农村中的耕种和非耕种活动,但是他必须在城市就业和在农村中从事耕种和非耕种活动之间作出选择.该文认为,农地整治方案不仅能够提高耕种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能够协调耕种活动和非耕种活动在时间和劳动投入上的冲突,从而使单个农民和农户能够更好地同时从事这两种活动,有助于减轻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城市带来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实地调研的1 192户农户和25个乡镇数据,采用分层模型分析了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参与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估计结果表明,影响农户参与农地抵押意愿的因素有乡镇层面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认知;宗教信仰、融资模式、主办金融机构数目以及家庭网络关系是影响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参与农地抵押融资意愿的共同因素;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增加,乡镇层面的影响因素呈现倒U型。  相似文献   

17.
刘民权 《经济学》2002,1(2):455-484
本文回顾了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的农地整治方案,并且考察了在经济结构快速变迁时,这些方案在加速农业增长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增加农业收入,减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压力,来加速经济结构变迁和健康发展的。本文建立了一个模型,用于分析在小家庭农场的条件下,单个农民是如何在耕种、非耕种和城市就业这三个活动之间分配时间的。该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虽然单个农民能够同时从事农村中的耕种和非耕种活动,但是他必须在城市就业和在农村中从事耕种和非耕种活动之间作出选择。本文认为,农地整治方案不仅能够提高耕种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能够协调耕种活动和非耕种活动在时间和劳动投入上的冲突,从而使单个农民和农户能够更好地同时从事这两种活动,有助于减轻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城市带来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农地资源的配置速率不断加快,农地流转也就成为新时期必须面对的现实.本研究基于对常熟市、如东县和铜山县329户农户调查数据,使用Tobit模型对农户农地流转的福利经济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农地流转提高了家庭人均年收入和人均年消费,改善了家庭就业结构,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抽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Logistic分析方法,从福利角度研究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与宅基地功能、农户家庭属性特征、农户心理特征等的关系,探寻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当前农户流转宅基地的意愿比例为18.97%;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因素依次为户主受教育程度、庭院经营性收入、家庭归属感、宅基地区位条件和家庭非农收入比例;其中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非农收入比例的影响方向为正,其他因素的作用方向为负.基于此,提出了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相应对策:开展对宅基地福利水平的评估,给予流转农户足额福利补偿;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及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新安置点的选址与规划,使宅基地流转后农户福利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渐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袁洁  杨钢桥  朱家彪 《经济地理》2008,28(6):991-994
以地处江汉平原的孝南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对农户的问卷调查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①显著影响农户是否新辟地基建房的因素包括:家庭规模、家庭收入/信贷水平、对子女教育的支出、攀比心理等因素;②农户新辟地基建房面积的大小受到家庭规模、非农就业人口比例、家庭收入/信贷水平、对子女教育的支出、消费的攀比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