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目前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城市化率10多个百分点,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城市规模应根据其发展需要与可能,鼓励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乘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东风,稳步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高峰 《江南论坛》2004,(10):22-24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苏南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地区的实际出发,不断开拓创新。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放型经济的纵深发展,他们以城乡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基础,走出了一条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市为纽带的城市化之路。在苏南,城市化既是减少农村向城镇大量转移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创业机会、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同时又是城市规摸不断扩大、城市文明不断普及、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城乡发展逐步协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表现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5个方面。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发展生产.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局限在农村地域范围孤立地解决问题。需要发挥周边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应当尽快以小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4.
一、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动力改革开放给我国城市带来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城市数量上升加快,从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1997年的668个。在“地改市、市管县”新体制下,我国城市数量的增长呈现出地级市稳步上升、县级市数量快速增长的格局。从城市规模看,小城市增长最快。从地区分布看,城市化在东部地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而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多层次的、功能互补的城市群,主要有以北京、天津、青岛、沈阳、大连为中心…  相似文献   

5.
王梦浛 《经济论坛》2014,(8):124-126
人本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产物,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然而,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在城市化中实现人本发展的程度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本文以慕尼黑、波士顿两大城市的人本城市化建设道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探索出对我国人本城市化建设有益的经验,进而明确我国人本城市化建设方向,提升我国人本城市化建设质量,加速我国人本城市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6.
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是小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张吉贵一、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第三产业,是加速小城市现代化的现实选择面对改革的大潮,小城市面临着许多选择,笔者认为,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是加快小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而且是现实的选择。这一点可以...  相似文献   

7.
一、内陆小城市改善投资环境的必要性 当前,国家生产力布局和外商投资开始向内陆小城市延伸,这一方面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另—方面,也对其投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也就成为内陆小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 对于内陆小城市来说,投资环境的优劣不仅决定着其自身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全国城市的整体质量水平和城市化进程。从总体上看,内陆小城市的薄弱点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环  相似文献   

8.
我国聚集经济效应下的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国研网财经数据提供的数据,对1949-2004年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进行合理划分,分析了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及现阶段的发展状况.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已步入中期快速发展阶段,并已由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小城市大规模发展的趋势转变为以大城市的快速发展为主.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差距正逐步缩小,表明我国城市聚集效应对城市化的作用正在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9.
把小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对于繁荣城乡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改善人民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搞好小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我认为在观念上要有所转变,思路上要有所创新,招数上要有所突破。一、小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第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小城镇的不断崛起,为小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在城乡商品流通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城乡经济的联结点和结合部,对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城市建设的强劲势头吸引了广大农民迁徙到小城市,从事…  相似文献   

10.
目前江苏省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由于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力,以及城市化的不可逆性,必将对全省经济社会和7000多万人口的生存聚居产生正反两方面的深远影响。从纵向看,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江苏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关键;从横向看,大中城市、大城镇(小城市)、小城镇是这一进程中的聚变点,在纵与横的变化整合中,符合“省情”的城市化必将增强“省力”。反之,则有可能贻害子孙后代。因此,如何正确把握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制定我省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对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城市规模、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爱梅  杨德才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1):106-113,128
目前,部分城市的房价等资源要素价格高涨,高成本城市化已启动,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规模与资源配置的"极化"与"分散化"并存的非平衡增长城市化模式,认为非平衡增长的城市化模式造成了房价等资源要素的高涨和经济的非平衡发展,并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利用全国287个地级市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城市规模、资源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域和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类检验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在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上,中部和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部地区。4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其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显著降低。检验结果表明,在我国城市化模式问题上,中西部地区还可以继续进行"集中导向"的城市化模式,而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到了进行"分散与集中"并存模式的转型时期。在城市规模上,未来城市化可以有重点地扩大部分中小城市的规模,再造大城市,适当控制目前超大城市的规模。在资源配置上,引导、鼓励高校教育、重点项目等资源有重点地向中小城市流入,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化模式从非平衡增长到平衡增长。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地区间由于政治、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地域文明存在着差异。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今天,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作为一个地区文明和文化成就的印证,它的存在受到人们的重视,将地域文明与建筑结合成为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中小城市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的城市化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地理条件、气候温度等因素的制约,我们必须寻找一条有利于中国中小城市建筑发展的道路。"适宜技术"源于乡土建筑,强调因地制宜,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经济实用性,它是复杂的技术革新与传统文化的复合体,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非常适合中国中小城市的建筑建设,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13.
城乡二元结构下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究竟怎么走?对比东亚韩国、中国台湾、印度和拉美等发展模式,中国过去30年的城市化有很大的风险。城市化过程中,是发展大城市,发展中等城市,还是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方面,决定于创业及劳动者发展和就业机会、工资水平、进入城市成本和在城市中生活的成本等因素。都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怎么布局,应当由市场机制来调节,政府只能是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4.
小城镇建设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耀 《经济经纬》2005,(5):98-101
当前,我们应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将小城镇的功能特性定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使小城镇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介质,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标。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镇化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经勇 《经济经纬》2006,(1):101-104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指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这就进一步深化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新思路,深刻揭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实质。这种“特色”集中表现在它是同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6.
城镇最适合于工业以及所有现代产业空间配置的集聚要求,所以城镇化、工业化如形影相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和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产业立市、兴市,中小城市依托特大城市,协调、协作构建城市群.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城市环境;坚持统筹兼顾,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一起抓,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水平对房价的积极影响与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契合程度以及城镇规模相关,并且城镇化水平对房价上涨弹性有增加的趋势,在房价上涨对城镇发展的反馈机制中调整目前两极化非均衡发展的城镇化路径,即在地区差异化的扩散型城镇化进程推进策略中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应是我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刘孝成 《经济前沿》2012,3(3):59-64
城市化是由要素边际生产率变化导致产业结构变化,致使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流动,大量地在城市中的聚集。通过构建数理模型,我们发现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技术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直接决定了城市的人口密度和规模,因而引导着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和速度。由于产业分布在空间的相互排斥,促使产业转型推动了城市地租的新一轮上涨。产业转型决定着城市必然走向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大、中、小城市呈现空间组团化格局。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推动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互动发展,打造梯度有序、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城镇体系,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布局和人口均衡分布,实现城镇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北京治理"大城市病"要通过产业疏解和功能疏解带动人口向外疏解;河北要合理承接首都产业和功能,淘汰污染产能,通过协同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  相似文献   

20.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rapid urbanization since late 1970s. The great increase of urban population has resulted in various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which urban water shortage and water environment problems have occurred in most cities, especially in the rapidly developing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region. This research, taking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SPUA) as a case study area, analyzes the urbanization expansion in the last decades, discusses the water shortage and water environment changes following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such as groundwater sinking in the urban and plain area, sea water and salt-water intrusion in the coastal cities, water pollution overspreading and "water ecosystem degradation, and puts forwards some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ility in populous regions with severe water shortage.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UA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modern water resources inter-city networks to regulate water resource between cities, adjusting urbanization policy and urban scale plann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and medium sized cities, optimizing urban industry structure by restricting high water consumption enterprises and stimulating the growth of tertiary industry, improving water use efficient to reduce freshwater consumption and wastewater discharge, introducing economic means to water pricing and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and restoring ecological conditions to strengthen the natural water-making capa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