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在限制卖空的背景下,利用改进的股权融资模型和投资者迎合理论模型,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投资者异质信念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投资者异质信念既通过促使企业管理者迎合投资者而直接加剧企业过度投资,也通过影响企业的股权融资现金流而间接促进其过度投资;投资者异质信念对私营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仅体现在投资者迎合渠道,而对国有企业的影响则主要反映在股权融资渠道;两种作用渠道都存在于成长性企业中,而不存在于非成长性企业中。  相似文献   

2.
以剩余收益估值模型衡量股票错误估值程度,基于公司层面测度投资者情绪,利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检验投资投资者情绪如何通过证券市场传导到上市公司从而影响其实际投资行为。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主要通过直接的迎合渠道而非间接的股权融资渠道影响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且公司投资在迎合渠道上表现出对投资者情绪的“反迎合机制”,此外不同特征的公司其投资对投资者情绪的敏感度存在横截面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剩余收益估值模型衡量股票错误估值程度,基于公司层面测度投资者情绪,利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检验投资投资者情绪如何通过证券市场传导到上市公司从而影响其实际投资行为。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主要通过直接的迎合渠道而非间接的股权融资渠道影响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且公司投资在迎合渠道上表现出对投资者情绪的"反迎合机制",此外不同特征的公司其投资对投资者情绪的敏感度存在横截面差异。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9-2017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科技型上市企业相关面板数据,研究私募股权投资、投资者情绪与企业R&D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存在私募股权投资的科技型企业R&D投资强度更大;投资者情绪在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R&D投入之间起中介效应,即存在私募股权投资的科技型企业的投资者情绪更为高涨,高涨的投资者情绪会促使企业加大R&D投入。企业异质性检验发现,不同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投资者情绪在私募股权投资与研发投入中的中介效应更加显著,并且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无论是年轻企业还是成熟企业,投资者情绪的中介效应均不显著。将投资者情绪纳入分析框架,深入研究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企业、政府等进行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1-2020年沪深A股高新技术企业样本,探究公司治理框架下异质性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双元创新投资的差异化作用机理,得出如下结论:①异质性机构投资者对于双元创新投资具有差异化影响,其中,专注型机构投资者更有利于双元创新投资;②专注型机构投资者影响决策者注意力资源配置,使其更注重探索性创新投资,临时型机构投资者基于市场迎合动机作用于开发性创新投资,且当管理层业绩和外部监管压力较大时,其对开发性创新投资的迎合动机更明显;③专注型机构投资者通过监督和激励管理层、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作用于企业双元创新投资,临时型机构投资者通过丰富投资者情绪作用于开发性创新投资未得到验证;④产业政策有助于增强专注型机构投资者对决策者注意力的影响,使其更专注于探索性创新投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临时型机构投资者的开发性创新迎合投资动机。研究结论为理解机构投资者差异化治理角色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企业价值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价值在90年代以前只是财务管理教科书中的一个概念。在美国,随着基金等一系列金融投资工具的产生,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股票市场的投资主体。由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目的是获得长期的高额回报,所以要求企业能够持续增加自身价值,从而增加机构投资者(股东)的财富。如果企业的管理者一旦被认为没有能力长期为股东创造满意的价值,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便会运用其所拥有的股权更换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出售企业股权。这种压力使管理者将以往重视短期利润转为注重企业价值。因此,90年代后价值管理已经成为美国企业的经营核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WTO后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企业价值以及对企业价值的管理也应该引起我国各级各类管理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银行中介和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2007年我国首次出现了股票市场和银行争夺居民储蓄存款的局面.那么,这是否有利于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本文对融资结构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社会融资长期以来过度依赖于商业银行;而对工业企业中的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以及上市国有企业与上市非国有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对比则表明,未上市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最高,股票市场的准入制度实际上将一批优质的非国有企业排除在资本市场之外.因此,一个高效率股票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我国融资结构的改善,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管理层完全没有必要为阻止居民储蓄流出银行而人为地打压股票市场.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自由现金流与非效率投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上市公司一方面因代理问题存在着低效率的过度投资,另一方面又面临融资约束导致的投资不足,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文章检验了我国资本市场上自由现金流与非效率投资之间的关系,以及代理问题和信息对称问题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我们发现,在企业投资过度的情况下,与代理问题的解释一致,自由现金流越多、代理问题越大的企业过度投资的情况越严重;在企业投资不足的情况下,与融资约束的解释一致,外部融资的缺口越大,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严重的企业呈现出更为严重的投资不足.文章的结论对于完善资本市场功能、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企业投资的决策效率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企业集团的资源配置过程需要经过内、外部两个资本市场.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企业在外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必须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和较大的投资风险,因此会面临很大的融资约束.而企业集团通过内部资本市场不但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还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企业集团可以通过多元化构建内部资本市场.但过度多元化不仅可能导致过度投资,还会造成资源配置无效,产生多元化折价.因此,内部资本市场应当有一个合理边界,这个合理边界确定的过程,就是与外部资本市场的对接、互补和互动的过程,华润的实践证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环境信息规制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企业环境信息透明度,以便督促企业积极履行环保责任。但是政策实施后,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能否被投资者解读及解读效果如何尚不清楚。文章从个股股价崩盘风险视角切入,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环境信息规制政策的市场效应。研究发现:(1)环境信息规制政策的实施会加剧个股股价崩盘风险。这种冲击效应仅在政策实施当期、企业信息透明度较低、机构持股比例较低的样本中存在。(2)由对象锁定和敏感信息锁定引起的投资者非理性情绪是环境信息规制政策加剧股价崩盘风险的主要原因,但这并不表明环境信息规制的信息效应不存在,只是短期内被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效应所掩盖。因此,相关部门应紧密结合中国资本市场背景,加强投资者教育和舆论引导,有效缓解和消除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避免投资者因环境信息管制力度加大而“谈环色变”,进而加剧股价崩盘风险;同时,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环境信息披露规则和指引,加大执行力度,推动企业切实提高环境信息透明度和信息含量,以便充分发挥环境信息规制的信息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