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逐年增长。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代替,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这种大规模的转移,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给交通管理、城市管理和社会安全增加了许多难度,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对此必须认真分析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曾国友 《财经科学》2001,(3):105-108
四川丘陵地区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步伐,从而增强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来看,丘陵地区乡镇企业还存在着大量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其发展速度和质量。对此,本课题提出了宏观调控、市场引导、提高素质、速度与效率并重、扩大规模、组建企业集团,优化结构等丘陵地区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意义、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适应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的户籍制度、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应在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以户籍和土地为主的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并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就业市场,创造新的非农就业机会,以此来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我国作为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当前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严重危害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制度障碍,倡导在现阶段我国政策逐渐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要更好地转移农民就业,也就是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这又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有非常大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分析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状况,找出一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增加农民收入与乡镇政府改革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农民收入来源于农业收入,在城市部门的就业收入和农村非农产业就业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可能途径是:通过财政支农发展农业,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本文认为,通过财政支农发展农业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效果有限,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为此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乡镇政府。  相似文献   

7.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虹 《当代经济》2008,(5):84-85
本文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乡镇企业,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层级流动,使我国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8.
陈俊 《经济与管理》2009,23(7):5-10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面对农民就业的新特征,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界定.经济危机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让农民不脱离本乡本土就能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9.
部分海外经济学家不久前参加市场经济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中国收入差距、投资政策、市场竞争、企业改革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日本伊桥大学教授南亮:解决城乡差别,应主要靠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但是,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很低,向工业转移就很困难。这就要求政府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在农业区发展乡镇企业也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之一。但在农业区发展农村工业,建立工业开发区,一  相似文献   

10.
我国乡镇企业国际竞争的SWO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镇企业对于促进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加入WTO后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的挑战。对乡镇企业进行国际竞争的SWOT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分析我国乡镇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由此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扬长避短,以此更好地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乡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扩张就业容量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中国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巨大,任何单一路径不能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结合中国国情,本文认为:我国梯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三大路径是:扩张大中城市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扩张小城镇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2.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以刘易斯和托达罗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和理论为主,本文分析了该理论在我国适用的局限性,主要原因是我国城市高失业率使得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受阻,而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因此只靠城市根本无法吸纳,本文提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军 《生产力研究》2003,(6):35-36,4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 ,为此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合理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前 ,乡镇企业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 :与国有企业结构趋同 ,未能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经营规模狭小 ,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技术装备低下 ,企业创新能力弱。在这种情况下 ,乡镇企业要实现大的发展 ,就必须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第一 ,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农村有 4 5亿劳动力 ,但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约有 2亿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有的通过继续向农业内部的深度、广度进军实现就业 ,有的通过空间转移到城市实现就业 ,而绝大部分要通过乡镇企业消化吸收。因此调整乡镇企业结构 …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绕不开的关键环节。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提高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进而使其有序、稳定、高层次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首先对职业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概念的界定,进一步分析加强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深入分析郑州市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得忠 《经济问题》2007,336(8):73-7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渠道较少、外出就业以短期输出为主、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缺乏、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制约等问题.这与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减弱、农民自身素质低下等有关.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以系统化的理念、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市场化的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与组织,统筹规划,实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壮大劳动力大容量转移的载体,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  相似文献   

17.
褚宝萍 《经济师》2003,(9):232-233
青海省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不仅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了农民收入 ,转变了农民观念 ,更为关键的是壮大了农村经济实力 ,为青海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财富。我国加入WTO后 ,在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势下 ,青海省乡镇企业如何应对 ,文章从乡镇企业的成形、发展等角度 ,结合青海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机制优势:苏南乡镇企业取胜之宝 乡镇企业怎么会在我国异军突起?联系中国具体国情的大背景考察,乃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客观要求,是农村社会分工深化所驱使。从苏南这一具体地区看,乡镇企业怎么会在全国率先兴起?那就得承认苏南乡镇企业本身所具有的机制优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化是解决中国日益突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伴随着此过程,也出现了其他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如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城市带来一系列问题等,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应采取相关配套措施,多管齐下,才不至于偏离我们的最初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传江  张辉  黄云平 《经济评论》2004,130(6):39-43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增无减 ,但是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而且大量过剩、非农产业规模较小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 ,是最根本的差距所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与东部地区相比呈现显著不同的特征 ,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同城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与东部地区也不尽相同。为此中西部地区需要 :(1)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小城镇“三位一体”的发展 ;(2 )构建农民退出新型机制 ,打造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完善城市群带 ,增强城市辐射能力 ,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 ;(4 )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管理市场化与资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