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层次聚类分析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具有耗散结构的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为此需要进行农业区域划分。文章在确立生态农业区划原则、明确分区依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域划分指标体系,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把整个东北地区分为6个大生态农业区、14个二级生态区。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粮基地,充分发挥地域生态优势,是把它建成我国粮食安全基地与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密云县农业生态经济分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密云县是密云水库水源、水质保护研究项目中的重点县,所以农业生态经济分区是在该县进行的基础研究之一。本文从生态经济系统原理出发,选择了69个适合密云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类的特征指标,以乡为分类的基本单元,应用5种聚类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密云县19个乡(镇)进行了不重叠、内在的等级聚合分类。结果表明,离差平方和法分类效果最好。我们按此方法将全县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和4个生态经济亚区。并对每一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经济特点和发展方向进行具体分析,为建立密云县最佳农业生态经济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因子、多层次的综合体,不仅其结构和功能十分复杂,且其内部联系也异常丰富多彩。所以分析系统因素的主次与特证,认识事物的本质面临着极大的困扰。为此,本文进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旨在为人们认识、分析、予测、决策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拓广信息量,增强判断准确率提供一些启示。一、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关联度研究的意义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社会—经济—生态  相似文献   

4.
试论农业生态经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又由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人类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因此就有着不同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不仅要求农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在经济上保持客观上所要求的比例关系,而且还要根据生态经济规律,要求农业生产在各个地区的布局上做到有计划的合理安排,以达到生态经济的综合平衡。一、生态经济区划的原则区划是区域划分的简称。农业生态经济区划就是以区域总体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区域的总体功能出发,根据其自然资源结构,技术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状况,即按照  相似文献   

5.
陈灿煌 《技术经济》2009,28(12):76-79
本文在C-D生产函数的框架下,利用1980—2005年我国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GDP的相关数据,对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和结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即财政支农支出总量每增长1个百分点,农业GDP将增长0.308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偏差。因此,政府应在增加财政支农支出总量的同时,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以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效率。  相似文献   

6.
一、油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一般特性油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实质上是属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油田区域内的一种特殊型式。是油田勘探开发和生产建设的特定区域内原有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逐步驯化而形成的.并与油田工业生态经济系统紧密联系的,由油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系统通过技术因素和技术手段联络而耦合形成的复合系统。因此,这一系统具备所有生态经济系统的一般特性,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一)生态与经济的统一性。油田区域的农业生产过程同样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在目前初级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处于矛盾的统一体中。当油田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时.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交流处于高效状态.将会促进经济系统的资金  相似文献   

7.
鲁礼新  茹芳芳 《经济地理》2007,27(1):133-136
根据渑池县100个农户样本2003—2005年社会、经济数据,用事件分析法对近期农业补贴政策的预期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农业补贴虽然能增加农户收入,但它对农户生产总投入的影响不大;农户在农业内部的资金和劳动投入结构变动与农业补贴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投入结构变动主要是由农户的生产经验和农业生产的多分有序性决定的;短期内,该农业补贴明显增加了农户的非生产性收入,也提高了农户对未来的经济预期,但对该县农户增加生产投入的激励作用还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8.
农业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耦合,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经济系统。分析系统环境、结构和功能,找出存在部题,采取合理的调控措施,建立有序结构的人工高效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近几年我们对临沂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目前状况的调查研究,在分析认识的基础上,对系统调控和提高系统生产力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位于我国沙漠化典型地区的内蒙古商都县古井子乡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为例,对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及其整治途径作一分析。一、系统特征分析西井子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西井子乡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有机组成的人工复合系统,系统边界为其行政区界。 1、系统的结构特征本系统由西井子乡的农田、林地、草地构成的生态子系统与居民、畜群构成的经济子系统组合而成,其结构特征体现于系统反馈结构(以系统土地利用结构为代表—表1)、价值结构(表2)、投入产出结构(包括能量投入产出结构—表3和经济投入产出结构—表4)之中。  相似文献   

10.
<正> 1980年11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林业经济理论讨论会上,对森林生态经济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提出开展森林生态经济研究,建立森林生态经济学的建议。森林生态经济学是生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新学科的建立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一生态平衡是发展农业的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过去我们狠抓粮食生产是对的,但是忽视和损害了经济作物、林业、畜牧业、渔业,没有注意保持生态平衡,这是一个很大的教训。”这一教训至今还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农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具有耗散结构的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为此需要进行农业区域划分。文章在确立生态农业区划原则、明确分区依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域划分指标体系,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把整个东北地区分为6个大生态农业区、14个二级生态区。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粮基地,充分发挥地域生态优势,是把它建成我国粮食安全基地与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对粮食经济生态压力的内在机理,文章基于"压力—状态"模型进行粮食经济生态压力测度,选取了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施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等8个变量,通过评价值转化、综合评价值计量、协调度测算等方法剖析研究区域的粮食经济生态压力水平。结果显示:江汉平原位为流域粮食经济生态综合压力之首,江汉平原的天门和仙桃的粮食经济生态压力亦在其他区域之上,流域内多地呈现出综合评价得分与协调度评价值呈负相关的态势,表明地区隐藏的生态危机广泛存在。研究结论:(1)经济发展与生态农业发展的不同步导致粮食经济生态压力高企。(2)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源在于农业生产思想对农户行为的驱使。(3)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行为同样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方案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结合农林渔牧业生产、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在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又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体验活动的农业经营模式。休闲观光农业能够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实现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它的发,晨过程也可能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方案时要根据农业与旅游这两个行业的特点。通过各自的经营管理要素对其分别进行比较分析,找到了两个行业的异同,并采用经营管理构建方法。逐步导出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方案。  相似文献   

14.
陈海燕  陆明 《技术经济》2003,22(12):40-42
农业要发展必须符合农业自身内在的规律性,而凤阳县农业发展的客观现实与这一内在规律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矛盾,造成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农业生态失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佳,妨碍了凤阳农业经济全面深入地发展。为此,有必要重新认识凤阳的农业生产结构,并根据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我国西北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关系,基于西北干旱区所辖省份2004—2018年数据构建农业"生态—经济—服务"系统(EES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EES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西北干旱区15年间EES系统整体水平不断上升,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显著上升,农业生态环境水平上升幅度较小,波动大;系统耦合度水平较高,协调程度由过渡发展跨入协调发展;系统协调发展类型由生态优先型转变为生态滞后型。针对以上结论,提出通过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补齐生态短板,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措施等相关建议来保障三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7):129-133
采用非参数DEA的曼奎斯特(Malmquist)指数法,对2003—2009年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的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2003—2009年,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年平均提升率为6.4%,其中,技术进步对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提升贡献了1.6个百分点,技术效率则贡献了4.7个百分点。从区域结构看,2003—2009年,东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呈现负增长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均呈现正增长趋势;区域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来评价农业系统是否持续、协调地发展,是一种把产量、质量、效益与环境综合起来安排农业生产的农业模式。以此为依据构建湖南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子系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分析湖南省2001—2011年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情况。  相似文献   

18.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产业空间规划在当前中国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中位居要席。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生态承载力与社会经济效率双重约束,设计了一套基于生态功能和生产效率的产业空间规划路径: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数据包络分析、因子分析、象限分析等多种数理分析方法,首先从土地生态功能评价和社会经济系统生产效率评价出发,构建基于生态—生产二维结构关系的综合承接潜力评价矩阵,然后结合各区县产业发展基础的定量测度,对六大重点承接产业优势度分布的空间适宜性进行判别,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引导方案,为引导城市带尺度下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整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非均一评价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只有处于一种安全的状态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谐与永续发展。由于不同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组分和功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导致不同区域的生态安全内容也不完全一样,因此本文以吉林省为特定区域,利用非均一评价与判别分析方法对吉林省不同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判别、聚类与系统分析,最终针对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和物质减量分解模型,研究了1990—2012年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系统的物质流状况及其结构,并将之与农业经济发展指标相联系,利用分离指数等指标考察了经济增长与物质投入的脱钩关系,对物质输入进行了减量效应和反弹效应分解。结果表明:二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输入输出不断增加,物质投入以化肥和能源为主,农业经济增长和物质投入处于相对脱钩状态,物质利用效率提高速度低于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农业经济系统呈现弱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