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市是碳排放产生的主要地域空间,是进行“碳中 和”核算与政策制定的主体。除了减少固定能源与交通碳排放 外,增加城市碳汇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 沈阳三环区域城市碳汇(植被、土壤、水系、建筑物)不同组 成部分的碳汇能力,估算出城市碳汇固碳量为430.93万t, 能够抵消沈阳市年能源消耗产生CO2的7.34%。在明晰城市 碳汇固碳机理、固碳潜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增 加固碳面积与提升碳密度两方面的城市碳汇功能提升策略,旨 在为中国低碳规划与碳中和实现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森林资源作为人来赖以生存的重要资产,其价格被严重低估,从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正确认识森林资源的价值,并进行合理的估计十分必要。基于实物期权理论及我国相关林业政策,在考虑碳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对森林资源进行定价。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对森林资源进行估值比较全面、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碳计量方法研究主要集中于森林,园林碳计量方法研究较少,且方法杂乱,为了更好地为我国节能减排建设提供依据,对园林碳计量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比较。文章根据IPCC发布的2006IPCC指南和中国林科院编制的《造林项目碳汇与检测计量指南》,对园林碳汇的异速生长方程法和生物量扩展因子法的需要参数数量、获取难易程度以及经济性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比较,指出在进行园林植被生物量计量时,林分、竹林、大型灌木应该优先采用异速生长方程法进行测算;小型灌木和草本类灌木可以优先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  相似文献   

4.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为国家、地区及森林经营单位制定林业方针政策,编制林业区划、规划、计划,指导林业生产而提供基础资源数据,为实现森林资源合理经营、科学管理、永续利用、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服务。森林资源调查的任务是全面查清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变化及其消长变化状况、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准确提供所需有关森林资源调查成果资料。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重要性和今后调查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调查之后的总结与反思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以海南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构建森林健康3个层次共18个指标的评价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值。利用森林资源、环境、土壤和降水量等调查数据和资料,参照国家标准及相关文献,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南省森林资源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判定目前海南省森林资源达到优质健康水平,为海南森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使碳循环成为研究热点,而城市作为人为碳排放的主要发生区域,城市碳循环的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城市碳循环包括碳的输入和输出,碳的输入主要是以食物、能源、产品等形式进入城市生态系统,经过代谢,一部分固定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形成城市碳库,另一部分返回到自然生态系统。过去的城市碳循环研究主要关注碳排放,随着城市碳循环系统整体研究的开展,城市碳储存逐渐得到关注。目前我国城市碳库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土壤碳库、植被  相似文献   

7.
黔中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项目的碳汇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大气CO2浓度不断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而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大气碳的减排增汇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随着我国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和逐步健全,退耕还林碳汇效益的经济价值将会日益凸显。通过2000~2006年黔中清镇市红枫湖流域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对林区内主要树种杉木、柳杉、桃树、李树、杏树、喜树、楸树7种林木的碳净贮量进行初步估算。随着时间的变化,森林的中、幼龄林碳贮量和碳密度都有上升的趋势,中、幼龄林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固碳潜力。通过对森林各树种蓄积量的预测,在所研究的7种树种中,杉木是研究区内碳汇功能强的树种,其次为柳杉,经果林的碳汇功能最弱,到2006年,其碳汇可达1.05×104kg,并根据模型估算,未来10年红枫湖流域的森林碳贮总量约为2.21×104kg,按每吨305元的价格计算,可产生7.17×106元的经济效益,固碳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5,(11)
在低碳经济研究进程中,碳储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抵消作用日益突显。虽然世界各国对森林和土壤碳储量进行过较多研究且有所收获,但针对城市园林植被碳储量所开展的研究只占1.27%,然而近年来该类研究明显升温。文章采用直接收获法、异速生长方程法和生物量扩展因子法,科学计量园林学校"江南大学"植被碳储量,分析不同植被单株碳储量状况,为相关部门在同等美观条件下选择优势物种,制定园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近年来在植被碳储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类分析研究,力图为未来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证。该文分别从森林、草地、园林、土壤等方面研究入手,分门别类的对各有关专家的研究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该文以横向分类比较的方法对现存的植被碳储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汇总,并结合自己在园林碳储量方面的研究,对各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结合福利效应理论,采用统计分析与空间分析方法,在探析国内森林碳汇项目开发整体现状及其典型特征的基础上,揭示我国森林碳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碳汇项目开发以造林为主、森林经营为辅,华中和西南地区是我国森林碳汇项目实施的重点区域,项目周期以中短期为主,项目开发增速有所放缓。当前我国森林碳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项目开发进展缓慢且份额占比不高、项目实施成效未能兼顾公平与效率、项目非碳效应评估监测机制不完善、项目设计层面人地差异性体现不足。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推动森林碳汇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深入发展森林碳汇提供现实依据,为我国森林碳汇政策创新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森林文化是城市森林与森林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森林为载体体现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全面理解城市森林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对加强我国城市森林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环境问题,低碳经济是缓解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林业发展是践行低碳经济的一条捷径。城市森林旅游业以城市森林公园为基础,具有发展潜力大、可操作性强、影响范围广等优点,有望成为未来低碳林业的支柱产业。城市森林公园在传统发展过程中面临法律、管理和经营方面的问题。基于低碳发展的新视角和新要求,应该制订城市森林旅游低碳发展标准体系,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提高联合管理效率,加强产品、服务、运营的低碳创新,做好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基础工作,促进新时期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13.
长株潭城市群风景林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不仅是提升城市群生态品位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大举措。但从总体上看,长株潭城市群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承载力等制约因素仍然是长株潭城市群风景林建设的重大瓶颈。因此,努力破解风景林建设的制约瓶颈,科学定位长株潭城市群风景林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生态配置。  相似文献   

14.
营造城市森林以促进“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介绍了城市森林和国家森林城市的相关概念,概括了城市森林的综合效益和对城市环境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应该以营造城市森林的方式来促进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从而推动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长沙市150户居民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对森林的多种效益的认识程度多停留在宏观层面上的大致了解,缺乏微观层面上的细致把握,在对森林多种效益费用的支付愿望上表现出较强的政府依赖倾向.对此,加大森林、林业知识的普及力度,拓展林业产业的发展空间,是提高人们认识森林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城市森林公园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能承载各种游 憩活动,为市民带来多种益处。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与炮台湾 森林公园为例,利用GPS设备每隔10s采集一次游客的地理坐 标位置,并应用栅格密度、标准差椭圆与热点识别3种空间统 计方法分析相关空间位置点,识别受游客喜爱的游憩场地与景 观空间类型。结果表明:游客在2个森林公园中的分布并不均 匀,共青森林公园西部与炮台湾森林公园南部吸引了大量游 客;最吸引游客停留的区域包括儿童游乐设施区、广场、大草 坪、烧烤区和滨江区域。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森林公园的 规划设计与管理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别从理论上、森林生态系统本身和林业生产过程三个方面探讨了森林生态环境因素作为林业(农业)生产要素的依据。指出确定森林生态环境因素是林业生产要素的观点意义在于:为森林生态环境价值计算提供理论根据;重新明确形成林业产出的成本因素。  相似文献   

18.
林农行为视角下政策性森林保险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但同时又是一个充满风险的产业。因此,进一步完善森林保险制度、深入开展森林保险业务是促进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森林保险纯商业性路子走不通,应走政策支持型森林保险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The paper studies optimal forest taxation under uncertainty about future timber price when private forest owners value amenity services of forest stands and forest stands have public goods characteristics. It is assumed that preferences of forest owners can be described by a quasi-linear, intertemporal utility function which reflects risk aversion in terms of consumption and constant marginal utility in terms of amenity services. The comparative statics of current and future harvesting in terms of timber price risk, site productivity tax and yield tax are first developed. It is shown that, given the optimal site productivity tax, which is independent of the timber harvested and thus non-distortionary, it is desirable to introduce the yield tax at the margin; it both corrects externality due to the public goods characteristic of forest stands and serves as a social insurance device. The optimal yield tax is less than 100% and depends on the social value of forest stands, timber price risk and properties of compensated timber supply. In the general case the 'inverse elasticity rule – according to which the optimal yield tax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size of the substitution effects – may not hold. Under certainty, the desirability of the yield tax, given the optimal site productivity tax, depends only on the existence of public goods characteristic and is thus a pure Pigouvian tax.  相似文献   

20.
1998年《森林法》实施十几年之后,人们对于森林的功能定位、内涵界定都发生重大变化,林业的性质以及林业建设的任务迅速转型。现行《森林法》在林业经营机制、林业管理体制以及林业产权制度方面的规定已经对林业建设形成掣肘,迫切需要进行修订以适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森林法》需要在立法宗旨、法律性质、制度内容、行政管理和森林保护等方面做出方向性改变,并应当建立森林物权制度和生态公益林管理制度,改革商品林管理制度和盗伐滥伐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