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2002年开始,媒体、社会、企业界自身,都在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近几年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探讨,越来越兴蛊,也越来越深化。2006年10月,招商银行、万科等中国著名企业发起成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界的一种集体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2.
CI是什么?这个10年前中国人普遍感到陌生的问题如今已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知晓,“CI策划”、“导人CI”等时髦词组已成为众多企业界人士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题。然而,当起来越多的中国人谈论CI话题,甚至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界人士将CI当作万能药“导人”本企业时,一些真正了解CI的专家却提出了忠告:CI不是灵丹妙药.切勿迷信CI。CI完整的说法应该是CIS,中文名称叫“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最早创立这一系统学说的专家给它设定的内涵是:通过多领域的专家与企业家共同合作,为企业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独具个性的企业识别系统,从而为企…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 2000年 2月考察广东时明确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同年 5月,江泽民总书记在考察江苏、浙江、上海工作时,进一步强调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规律性把握的新概括,也是坚持、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创新范例。学习和领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4.
再论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核心竞争力”本质的界定是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问题,理论界地此存在着较大的分岐。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战略性资产。“核心竞争力”与“产品竞争力”、“企业活力”等概念既具区别又有联系。澄清企业界认识上的误区,可以增强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马丹 《经贸实践》2007,(5):59-60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企业被推到了直面反倾销在最前沿,竞争意识不断加强。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与反倾销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面对国际贸易摩擦,企业不能选择逃避,只有把握政策导向据理力争,才能切实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只有积极抗争应诉,敢于对不公正待遇说“不”,企业才有望保住和扩大海外市场。通过应诉,中国企业也在反倾销“洗礼”中迅速成长。[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管理咨询公司自身的管理水平与其向客户输出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相比,普遍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高调后面的离谱”似乎是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的不谐音,“医不自医”好像是行业性难以治愈的顽疾。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咨询企业的涌入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中国的本土咨询企业必须要对此做出深刻反思,也许我们的管理咨询业到了放下架子、换位思考,接受一次对管理咨询企业本身的管理咨询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7.
组委会评价:作为福利薪酬方案供应商,与“永远不介入客户内部管理”的“行规”略有不同的是,翰威特更注重管理技术板块的设计与企业内部管理之间的联系,翰威特的优势在于拥有全球多年的经验和技术方面的能力,同时非常了解中国市场,能够利用国外的先进理念为国内众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企业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1.强化品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增强客户信心,扩大市场份额:2、.获得了国际贸易“通行证”,消除了国际贸易壁垒:3.节省了第二方审核的精力和费用:4.在产品质量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5、有效地避免产品责任各国在执行产品质量法的实践中,由于对产品质量的投诉越来越频繁,事故原因越来越复杂,追究责任也就越来越严格;6.有利于国际问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相似文献   

9.
《资本市场》2007,(12):126-126
似乎企业界和投资界都知道这个道理:客户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但目前有两个问题要面对:一是客户资源的稀缺,二是如何衡量客户价值所带来的股东价值。曾提出“一对一”客户管理理念的唐·佩珀斯和玛莎·罗杰斯再次开创“客户回报率”这个财务衡量标准.他们认为.该标准可能成为客户战略及经营理念的一个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0.
韩进军 《经济世界》2002,(12):54-56
今天,我们都知道客户的重要性,甚至提出了客户至上的口号。满足客户需求已经成为几乎所有企业的座右铭。但为什么许多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人要呢?为什么许多产品消费者明明需要却不认可呢?原因就在于客户有偏好。我国企业界有一个几乎人人都熟悉的“市场分析法”,那就是动不动就说中国有12亿人,每个人只需买一次,一次1元,企业就可以销售12亿元。这种分析方法的毛病在于看到了需求但忘记了偏好。所谓偏好,就是客户比较喜欢甚至热中的情绪,而这是在普通的市场调查中很难发现和判断的,也是市场调查调查不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通…  相似文献   

11.
发现戴明     
《新经济》2003,(10):106-107
对成功的渴求,推动全球企业家孜孜不倦地研究成功者的创新秘诀,如诺基亚的“以人为本”、通用电器“渗透至第一环节”的全面质量管理、思科公司始终不渝的“客户至上”、中国海尔“永远追求更高”的品质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入驻中国。跨国公司为了提高自身在中国的竞争优势,采用生产和人才本土化的策略,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加盟。他们绝大部分是来自中国企业内部关键性的核心人才,这些对企业的发展、命运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才的离职,是企业发生人才流失危机的主要原因。如何预防及应对人才流失引起的危机,是中国大多数企业面临的严峻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随着2000年钟声的敲响,人类社会又进入一个新的世纪,这是一个允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改革厂放的中国,已经逐步走向世界。在企业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将企业引向成功之路,是关系到国家昌盛、民族兴旺、经济发达的重大课题。以此为契机,一场新的变革正在中国企业界悄然兴起。企业革命必然建立新的企业“游戏规则”,曾经流行一时的完全品质管理、企业改造和团队合作等企业经营管理趋势已经接近尾声,取而代之的新趋势将是科学加艺术的管理即强调经营策略、重视人力资源和降低互动成本。中国…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用“三个代表”指导我们的思想、工作和实践,全面推进新区的开发开放和经济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紧紧把握新一轮竞争和发展的先机,用先进标准发展社会生产力 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不动摇。回顾常州新…  相似文献   

15.
企业“战略”的根本雕的或“中心”是以“企业自身利益”为中心,而绝非“以客户利益”为中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由于改革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打破了“大锅饭”,企业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对自身的经济利益越来越关心。盈亏平衡分析能帮助企业的决策者观察、测算和分析盈亏情况,确定经营方针,因而引起企业界的广泛兴趣。 但是,目前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对这一方法的介绍,多是以单一品种为例,  相似文献   

17.
关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企业已置身于国际化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如何提高管理水平以更好地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关乎企业命运的重大问题之一。预算管理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管理手段,以其在企业经营中的独到功能和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理论界的重视。一、预算管理的内涵与特征预算管理是企业对未来整体经营规划的的总体安排,以便对企业未来的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控制与协调,能够帮助管理者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评价。预算本身属于计划的范畴,但…  相似文献   

18.
刘怡然 《新经济》2014,(11):66-66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整节假日政策的推进,旅游经济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假日经济”已成为一种潮流。“假日经济”究竟为旅游企业带来了什么?是机遇还是挑战?旅游企业应该如何调整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来把握“假日经济”?面对这些问题,本文将首先来探讨“假日经济”给旅游企业带来的影响,并详细论述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中把握“假日经济”的应对策略,以期能够加强旅游企业对“假日经济”的准确把握,制定出高效、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几年,跨国公司开始更多地以并购国内企业的方式进入中国、引起国人的极大关注,并成为舆论焦点。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也引起国际舆论关注。 那么,跨国并购是否会危及所在国安全?跨国并购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并购以及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如何做到双赢?在不久前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举办的“2007(第五届)跨国公司中国论坛——跨国公司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与会专家和企业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 会议呼吁,对跨国并购这个问题,思想的多元化是好的,但是应该避免情绪化。无论是中国公司的跨国井购,迁是外国公司在中国的跨国并购,从大的方面来说,其正面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如果这个时候出现过多的对于对外开放的负面声音,对于中国的发展是不利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肖果 《经济纵横》2008,(12):64-65
尽管中国在次贷危机中处于“外围”,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必难“独善其身”,“裁员”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每个人都未想到自己的命运和企业命运如此紧密,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企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