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跨行政区域的旅游整合开发与管理的观念创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分析行政区旅游开发与管理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表现,探讨了行政区旅游开发与管理的利弊作用与发展趋势,提出跨行政区域的旅游整合开发与管理的观念创新:从行政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转向经济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从旅游产业区的发展理念转向旅游产业链的发展理念;要从旅游企业联盟走向区域联盟;要从只重视旅游产业一体化转向旅游产业一体化与制度一体化的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2.
已经付诸实施的“十一五”规划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打破省级行政区划的界限,首次提出区域规划的概念。随着规划在实践中的展开,我国正由省份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变,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迅猛发展。就目前看,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主要体现在行政区相连或相近的两个或多个独立经济单元之间的合作,如“泛珠三角合作”、“长三角合作”、“环渤海经济圈合作”等。作为这一重要战略思路的延伸,近两年来,各省区也开始从大区域、大产业的角度出发,跳出传统行政区经济的思维模式,进行区域空间形态的整合,其特点就是点线布局、带状思维。例如,安徽省把皖江产…  相似文献   

3.
农业是连片特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基础和保障。连片特困地区具备发展农业的优势和条件,但"行政区行政"和"切变"效应导致了基础设施、市场与农业组织"碎片化",农业产业过度竞争、结构趋同和规模不经济。跨行政区协同合作是破解连片特困地区农业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利用协同思维,加强各行政区合作,协同构建跨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跨域农业组织,跨域布局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打造农业地域品牌,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以实现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目标。为此,政府应给与连片特困地区政策支持,制定法律法规,促进农业产业跨域一体化建设;建立农业发展规划与协调委员会,搭建农业产业统筹协调发展平台;引领多元化投入机制构建,发挥资金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省级行政范围、区域边界维度,针对中国当前各省级区域农业科技专利普遍缺少跨省协同合作这一现象,选取中国农业科技跨域合作数量最多的四大省级行政区(北京、江苏、山东、广东)为研究对象,从多维邻近性视角出发,借助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探析地理邻近性、技术邻近性、关系邻近性对不同区域农业科技跨域协同合作的影响。研究发现:地理邻近、关系邻近普遍显著正向影响农业科技跨域协同合作,而反向表征技术邻近性的技术距离对不同区域农业科技跨域协同合作的影响正负不一,技术距离的平方项对农业科技跨域合作影响普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跨行政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跨行政区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与任何区域必须广泛对外联系的客观需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导趋势是一体化不断加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国各地区经  相似文献   

6.
肖爱  何云辉 《环境经济》2013,(10):14-18
跨行政区环境纠纷能否有效解决事关全国整体环境状况优劣,但是,因为其常表现出"群体性"特征,而被复杂化而通过行政、经济甚至政治方式解决,无法实现法治。近十来年,跨行政区环境纠纷日益突出,并以跨行政边界区域环境纠纷最为典型,且往往以群体性事件甚至流血事件的形式引起国家和社会的深度关注,如"长三角"各省边界区域环境污染、湘渝黔边界区域的"锰三角"污染事件、晋陕蒙边界区域"黑三角"污染事件、皖苏浙边界"太极洞"环境  相似文献   

7.
一、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定性 (一)基本概念 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的江浙沪三个省级行政区范围内,各地各级政府、各类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密切联系,分工协作,联动发展,高度一体化,在法律、政策、体制等创新环境中,促进知识、信息、技术、资本、设备等各种创新资源通畅流动,共享互补,形成的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8.
构建"西三角经济圈"的意义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西三角经济圈”作为一种新的大胆设想是当前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转变的实际需要。实现这一构想的思路是多方面的,要求我们积极建立跨行政区的联合协调机构和监督机构,发展大中城市以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做好经济圈内的城市群发展规划以培育城市群竞争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便提供畅通的合作渠道。  相似文献   

9.
浅析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的差距问题日益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建立一个怎样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机制,是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议题。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包括调控的对象,目标和手段。我国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对象以省级行政区为主,目标是实现区际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和区际经济协调发展,调控的政策手段为财政,货币和区域贸易及对外开放政策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七个有代表性的省级行政区,利用其2000年二季度至2011年四季度的宏观经济季度数据,通过长期约束建立SVAR模型,用脉冲响应函数(IRF)定量分析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冲击对这七个省级行政区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发现货币政策冲击对于所选的省级行政区有显著的区域效应,即货币政策冲击所造成各个省份的通货膨胀周期是不同的。据此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来发掘产生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情况、非农发展情况及产业结构因素是这种区域效应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快速城市化和区域经济要素流动的背景下,跨市交通的规划与政策成为推进不同行政区之间空间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我国目前仍缺乏良好的协调框架推动跨市交通规划和政策的实施,以更好地促进空间协同发展。在都市区和同城化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广州—佛山,深圳—东莞—惠州,杭州—德清等都市区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跨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和交通政策,对各个地区的跨市交通规划与政策实施开展评估继而来理解跨行政区的空间协同发展。最后,从调整行政组织、加深协作程度和加强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推动跨市交通发展与空间管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钟贤巍  辛本禄 《经济纵横》2004,(5):33-35,15
政府主导型的行政区经济严重影响了东北整体和长远的发展。政府经济行为的特点构成了东北的行政区经济属性。东北行政区经济的形成和不断强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东北振兴的过程应是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宏观上,要对整个东北区域发展做总体的市场性规划,三省及相关市区之间建立经常性制度性对话和协调机制;微观上要处理好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应弱化和退出“经济主体”的角色,资源配置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维度出发,基于环境绩效指数(EPI)、人类发展指数(HPI)和政治文化指数(PCI),构建省级行政区尺度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11—2014年我国省级行政区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其特征,划分出基本类型。研究表明:1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美丽中国建设水平呈现整体上升的态势,但空间差异显著。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较高的省级行政区多位于东部地区,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较低的省级行政区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从美丽中国建设水平综合排名变化看,排名上升幅度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多位于中西部地区,而下降幅度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多位于东部地区。2依据美丽中国建设水平的变化情况,可以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分为7个基本类型,即全面提升型、经济社会和政治文化引导—上升型、政治文化和环境绩效引导—上升型、政治文化引导—上升型、环境绩效下滑—下降型、政治文化和经济社会下滑—下降型、全面下降型。其中,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属于上升型,约占省级行政区总数量80%。  相似文献   

14.
当今,城市群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国家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特别强调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培育和规划。淮海城市群是国内较早成立的典型的省际边缘合作型城市群。本文系统回顾了淮海城市群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协同发展历程,梳理总结了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问题导向出发,提出了未来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经济时代,国际社会中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和全球化的经济格局开始显现.目前我国区域经济还是行政区经济,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各种矛盾,使区域内统一的共同市场难以形成,最终导致这个区域经济增长的成本加大,增长速度放缓,严重地阻碍了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跨越行政区障碍,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并实施一系列新思路,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跨省区域治理、设立非官方的合作组织、为城市圈发展创造契机,带动各省市相互之间的主动合作与支持,以解决我国大都市圈行政区经济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表现出独特的竞争与依赖关系。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调整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从经济发展的实践历程来看,我国经济正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过渡,与之相对应,上层建筑方面也将经历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行政,最终到区域治理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研究的基本范畴进行界定、回顾与评述我国体制机制演变发展历程以及对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完善我国区域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基本原则,并对我国区域管理体制机制调控对象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此提出了在国家层面促进分散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在跨行政区层面促进行政管理向区域治理机制转变,在行政区层面上促进区域合作和互助机制健全发展等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思路和重点;提出了健全区域管理的法律基础,不断强化经济区规划的引领作用,不断完善区域开发的政策体系,加强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支持和促进扶持机制健全发展等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8.
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政策博弈模型表明:地方政府对环保部门的环境执法有重要影响,在区域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很难真正执行中央政府的治理政策;如果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政府的问责力度,可能使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经济发展压力而不得不对本行政区的污染进行治理。为实现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的良好治理,有必要对条块分割的环境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改变地方政府的利益偏好,通过采取承诺行动提高中央政府的政策效率和置信度,建立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实现流域生态质量改善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9.
从地域邻近性、区域经济发展互补性、区域文化一致性及政府鼓励与扶持4个角度研究了跨行政区域知识流动的动因。重点从情景结构角度研究行政区内不同关系企业间的知识存量、流量与频率变化,以及行政区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与政府间的知识流动特性。从政府角色定位角度研究了强政府推动型与弱政府扶持型中跨行政区创新主体间的知识流动特性。  相似文献   

20.
行政区经济:制约珠三角区域城市群体效应   行政区经济是指在既定的行政区划范围内,由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经济现象.它是以国内区域经济的分割为特征,与经济一体化相悖的一种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