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框架下,确立现代社会保障的价值理念和政策取向极其重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既反映了我国高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内容,又突出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是更公平的社会,公平优先应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价值理念。根据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目标、国情以及西方福利国家的经验教训,在概念使用上,“全面小康社会”优于“福利国家”。  相似文献   

2.
在英国,从“济贫法”的颁布到最终建立以社会保障为主体,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就业、住房、教育等福利政策的福利国家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透视英国福利制度构建历程,对中国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制度是同社会文明相伴而生的,是现代国家一种基本的普遍的社会制度安排.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其中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又构成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基础.本文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及成效,初步勾勒出了一副社会保障的“全景图”.  相似文献   

4.
世界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中国的借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黎婧 《经济纵横》1999,(6):49-52
作为社会化大生产和工业革命的产物,社会保障制度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逐步在发达国家确立。以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为契机发展起来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为止,一直处于全面发展时期,“福利国家”论在西方世界被大力推广,福利...  相似文献   

5.
OECD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试图运用“再商品化”这个基本概念来分析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文章认为,战后以来普遍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独立于市场的生活保障可获性来说是一场“非商品化”的历史性变迁;而发生于1990年代以来的改革虽然主要表现在增加市场因素和减少国家因素、增加个人责任和减少政府责任等方面,但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福利与市场之间的结合程度,其性质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场“再商品化”运动。  相似文献   

6.
北欧福利国家的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群  安晓敏 《经济问题探索》2006,54(11):139-142
北欧各国因其建立的“北欧模式”而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的典范,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它们在福利国家制度建设中也暴露出了许多矛盾和问题。本文对北欧福利国家的危机,对90年代以来北欧各国福利国家的改革进行了分析,这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争议中的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回顾了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之后,指出了“婴儿潮”老龄化趋势的发展所导致的未来美国社会保障体系中老年退休金保障这一社会福利的支付危机。布什总统在其2005年的《国情咨文讲话》中提出将现行社保制度部分私有化的改革思路,力求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来改革美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根本解决老年退休金保障的支付危机。但是,私有化的改革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有极大的风险,从而有可能和社会保障制度设立的初衷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8.
蒯小明 《经济师》2006,(8):19-19,146
从历史与发展来看,社会保障制度有两种不同的建制导向,分别为发展导向与福利导向。福利导向型社会保障是一种规范而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它并不适用于目前我国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我国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该以发展为导向。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农村有较长的发展历程,具有非常独特的制度变迁路径.按时间发展的视角来考察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下由政府单一支撑;80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以家庭和土地的双依托模式;90年代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社会化模式.每种制度模式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政治、经济及社会根源,分析制度变迁背后的社会基础,是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相一致的,并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仍在继续,以中国国情、国力为基本出发点,理性而稳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福利国家作为社会保障的经典模式,其发展和改革路径一直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后,通过对主要福利国家近期状况的描述,肯定福利国家的可持续性.在评述“The Future of the Welfare State(福利国家的未来)”一文的主要观点后,尝试对福利国家的未来提出另一种思路——剖析福利国家改革和调整面临的三对主要矛盾——不断加速的全球化和相对封闭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政治上“左”和“右”的博弈、短期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长期期望福利增加.本文认为解决好这三对矛盾,福利国家的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1.
欧洲福利国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光 《经济纵横》2007,(1):43-44
以吉登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提出“第三条道路”的福利国家改革构想,即变消极福利为积极福利,变“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以市场机制激活福利机制和劳动力市场。欧洲福利国家“第三条道路”的改革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大概要经历三四十年时间,要在收入增长的时候来迅速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就是一手给你装钱,另一只手就要从你口袋里拿些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我们不能从一个平均主义再搞到一个福利主义,从过去的大锅饭、低工资、低收入的平均主义再走上一个高福利、高赤字、高债务的福利制度,这是不行的.所以我们现在提出来一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社会统筹加个人帐户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基本上要靠自己的劳动积累,在几十年的劳动积累中拿出一部分来作自己的医疗和养老保险,不可能让别人的劳动来养你的老,即再走高福利  相似文献   

13.
社会保障规模的设定目标在于使经济中个体的福利水平不受到风险冲击的影响。在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下,农户经营和消费等决策行为的现实特殊性导致了标准最优社会保障规模理论的结论不再适用。为保障农户长期福利水平最大,当前我国农村小农经济地区需要比城市产业化经济更大规模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的逻辑在于农户自我经营性特征导致了农户对于风险厌恶的增加,并且生产经营预付资金使得从负向冲击中恢复的困难更大,同时借贷约束更加严重;而为人力资本储蓄动机使得从负向冲击中恢复所付出的成本更高。这些结果都导致增加社会保障规模能够极大地提高经济中个体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4.
合作主义:中国福利制度框架的重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合作主义 (corporatism)或称三方伙伴合作的程度在当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福利制度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它与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相生相伴 ,相互依存 ,成为一枚硬币的两个侧面 ;它是现代文明国家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与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结构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要素。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上我们应该有一个理性的预期 ,使之充分体现着我们价值观的追求 ,利用“后发国家”的优势和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 ,以避免当代西方福利国家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在进行经济制度的转型过程中不能忽略福利制度的转型 ,我国新工会法的颁布客观上为树立现代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法律框架的第一个支柱打下了桩基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制度选择是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建立了一个考虑存在收入差距的异质性个体的内生增长世代交替模型,综合考察了社会保障制度选择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分析表明,现收现付制对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率有负面影响,但其收入再分配功能对提高社会总福利存在正向作用,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当收入差距较小时,现收现付制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较强,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收入再分配功能将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其综合效应可以改善社会福利.在一定的收入差异程度范围内,存在一个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现收现付制比率.基于对中国实际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未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该注重发挥现收现付制的再分配功能.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保障制度变革下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大任务之一.在十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再次强调需深入探究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运用"第三次分配"理论,立足拓展社会保障体系空间的视角,首先,运用福利经济学原理,阐明社会保障与社会慈善事业的相关性;其次,在实证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效果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下的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路径;最后,依托我国新型社会保障架构,实现社会保障与社会慈善事业的兼容.  相似文献   

17.
德国是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地,经过百多年来的不断改革完善,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具有许多优点.中国如今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尤显必要.以中国国情来看,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实行福利国家模式,而以社会保险制度为宜.因此,作为社会保险制度鼻祖的德国的做法对我国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影 《江南论坛》2004,(7):44-45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建设全国一流的社会福利中心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争创“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和“学上海、比先进、争一流”的要求,也是福利中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9.
徐广生 《经济师》1995,(4):20-21,43
<正>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美国、西欧等国实行的失业养老保障金制度的思路,已在海南省、广东省等地试行,根据新加坡公积金制度中实施购房计划的有关思路,在上海、广东等多个城市开始试行。但从总体来看,现行试点不足是缺乏综合性,使用单项化,作用局部化,管理分散化,难以科学化。我认为,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从总体上规划,不宜搞“单项工程”,且应一步到位。即建立既有社会保障作用,又有福利功能的综合性、一体化的社会保障福利制度。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的总体思路可以借鉴。  相似文献   

20.
关于搭建中国社会保障新平台的设想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上是按照欧洲社会保险模式去设计与实施,然后用社会救济制度(现称为城市“低保”)来“补台”。几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多年)的实践表明,用社会保险的方式搞社会保障可能不适合我国国情。为此,笔者提出了一项“低门槛、开放式与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新计划(参见本书附件),建议以目前尚未被社会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人群为对象,搭建中国社会保障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