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浅谈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支撑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被瓦解,人们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医疗制度改革的错位,医药价格飞涨,"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困扰人们心身健康的社会问题。为此,建立、健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制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发达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城乡统筹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通过梳理发达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后认为:城乡医疗保障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政府在城乡统筹中承担的责任与其制度理念相融合,城乡统筹中医疗经费来源和支付范围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与法律制度建设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这些有益经验,对我国现阶段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不可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但也不能长期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对各国(地区)建立覆盖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研究,进一步强调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改善所有居民的健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医疗保障制度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制约,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常面临着政府财政难以支付公共医疗卫生代价、社会医疗保险不健全、覆盖范围狭窄的种种难题.本文以印度和中国为例,在对两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进行比较介绍的基础之上,指出实现医疗资源的公平性时于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莉  唐高明 《当代经济》2016,(30):118-120
为了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医疗保障体系的客观要求,需要对其管理体系进行有效梳理,促进公立医院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旨在从公立医院人力资源规划与综合评价的角度出发,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为城乡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自身则日益"边缘化",其医疗保障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建立覆盖全民的分为三个层次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安全网:第一层次为基本医疗保障;第二层次为补充医疗保障及商业保险;第三层次为医疗救助,可以更好地发挥保障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最终的目标是构建城镇职工一体化的医疗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制度的、经济的和思想的根源,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本文通过对社会医疗保险现状的介绍和目前社会医疗保险的存在的缺陷,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建议,以尽快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力推进的医疗保障制度体制的改革,是整个经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又关系到经济发展以及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近几年,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事业单位,都为医疗费用超乎录常的上涨而担忧,一方面,稳定是第一位的,而广大人民的安居乐业则是稳定的基础与保证,目前,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低收入阶层已难以随动辄便上万元的医疗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欠缺造成的人心不安正在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权钱交易的腐败相当严重和相当普遍地渗透到医疗领域,由“灰色收入”推动的水涨船高的医疗费用转嫁到大众头上,引起人们极大的不满,因此,如何尽快建立真正体现“三个代表”思想,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析德国和日本两上发达国家比较典型的医疗保障制度,以便于我们在改革和建立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时,从中借鉴并吸取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如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热点问题再度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就中国现医疗保障的现状而言,财政在医疗保障方面的支出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国家财政支出在项目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地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对失衡.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上的倾斜局面以及不同省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形势,严重影响了全民医疗保障和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开展.调节国家财政对于医疗保障失衡,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国家财政支出在均衡结构下突现效率.将从财政支出结构的失衡现状谈起,总结和分析了财政支出对于医疗保障失衡的原因,并针对此失衡原因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医疗保障与医药卫生事业紧密相关,其对国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论述了城乡医疗保险的一些问题,对建立具有中国有特色的城乡社会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提出了一些见解,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国昌 《经济论坛》2006,(6):101-104
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医疗欠费问题日益突出,有效规避医疗欠费,为医院发展扫除障碍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文章针对医疗欠费增长的原因从社会因素、医院及医务人员自身因素及患者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医疗保障体制对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推动国家公共卫生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当前国内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集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分析了包括社会医疗保障体制效应、社会医疗道德风险控制、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行业管理以及优化管理机制实现医疗公益性等多重中国医疗保障体制的改革规制,旨在为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医疗欠费问题日益突出,对医院乃至社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从社会、医院、患者三方面分析医疗欠费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已在城镇基本建立了初级的医疗保障体系,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社会医疗保障仍存在着医疗保障覆盖面窄,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不同步等问题。突破这些困境,从而保障我国居民基本医疗需求,关键在于改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也就是说,我国社会医疗保障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基本医疗保险”加“社会医疗救助”,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医疗保险统筹互济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缺乏基本医疗保障的困难群体,各级政府必须尽快弥补医疗救助缺位。  相似文献   

16.
坚持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发展道路,加快医疗保障由数量上的增长转向质量上的提升,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人口结构的转变、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制度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规律是推动医疗保障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动力。文章结合新时代中国医疗保障发展定位和价值追求,从微观个体层面、中观企业层面和宏观政府层面阐述了中国医疗保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并进一步从个体、企业和政府三个维度构建了中国医疗保障质量测度体系。文章认为,中国医疗保障质量的提升在于以下三个层面:在微观个体层面要不断提高居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增强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加强精神保障;在中观企业层面要进一步降低医保缴费率,调整并优化医保缴费在企业和职工之间的转嫁关系;在宏观政府层面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质量,调整并优化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和改善医保基金收支关系。  相似文献   

17.
国家先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制度上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障.但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管理中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制度、政策之间相互不衔接等问题.本文从有效整合各方面的医疗保障资源入手,探索建立制度合理,运转规范、保障有力的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以体现社会的公平性和资源的共事性,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陈利权  关玉凤 《经济论坛》2005,(12):136-137
湛江市是全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试点地区,在1995年就开始试行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我院作为广东省教育厅驻湛单位也于1995年开始试行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障制度。本文就我院多年实施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模式的经验,谈谈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模式的不足与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作为社会转型成本.不可避免地逐渐产生了“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指在城市中那些被排除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之中,不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生活处于困境的人。弱势群体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经济上的匮乏。文章就弱势群体医疗保障的对策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在"全民医保"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医疗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从大学生的视角,揭示目前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在现有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剖析了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的弊端,提出了建立健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