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底线伦理是营造社会和谐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本文将从什么是底线伦理、底线伦理沦丧的原因、如何拯救等几个方面对底线伦理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经济伦理观念和计划经济传承下来的经济伦理观念成为国家在进行经济改革时所面临的价值取向,其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国家在平衡"经济效率"与"经济公平"关系的基础上,基于推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率"提高和确保转轨的稳定性的经济改革指导思想,而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出现诸多"非效率"甚至"损失"的行为,完全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将国家经济伦理引入到对商业银行股改上市行为的逻辑分析上,可了解其背后真实的政治经济学含义.  相似文献   

3.
袁洁 《经济师》2011,(9):74-75
文章从当下企业伦理底线缺失的现状入手,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伦理底线的形成机制。分析显示,如果没有适当的外部监管机制,交易双方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信息不完全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导致伦理底线缺失。只有外部监管和企业自律共同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效率与公平并重"。  相似文献   

4.
“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应星 《开放时代》2007,(6):106-120
本文认为当代中国乡村集体行动再生产的基础并非利益或理性,而是伦理。这种伦理在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概念:"气"。本文着重从农民与基层政府的互动角度分析了"气"在乡村集体行动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指出基层政府对行动精英惯有的强力打压引发了反弹,使农民的抗争变成了为获得人格尊严和底线承认的殊死斗争。本文认为应该把"承认的政治学"提高到与"团结的政治学"并重的高度,并对如何纾解集体行动中的"气"、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学习力是教师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的一种核心能力.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社会转型期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一种以"底线"为导向,调控事物按预定方向发展的思维技巧.坚持底线思维,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提升教师的学习力,是提升教师素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毛峰  张宁 《资本市场》2008,(5):106-109
中国企业文化,重在端正企业之德,利于国家现代化之用、丰厚企业内外万民之生,合"六府三事"于一身,以推行"和谐社会的君子型企业文化"为己任,则万年绵延的中华文明,荟萃于"企业文化","中国企业家"奋君子仁义之德,成可大可久之功,必长盏不衷,与天地并久、与大道合一也!  相似文献   

7.
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文学伦理学是将文学与伦理学相结合,从而对文学作品中的伦理现象和伦理关系进行分析.在德莱赛的代表作品《嘉莉妹妹》中,主人公们所体现出来的种种伦理价值取向都是值得分析的文学伦理现象.本文将通过对伦理学基本概念,文学与伦理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的分析,进而浅析作品《嘉莉妹妹》中,主人公伦理关系的步步堕落,以及其在社会伦理之巅坠落的"美国梦".  相似文献   

8.
抑兼并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王安石变法的各项措施,都具有打击兼并的明显意图.王安石变法之所以最终被废除,与其抑兼并思想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密切相关.从传统政治伦理出发,凭借一己的道德勇气和行政权力,王安石希望在短时期内根本改变国家的经济状况,结果事与愿违.这表明:国家干预可以解决暂时的经济失衡和财政需求,但由于这种干预阻碍了民间经济的自然生存和发展,要真正达到"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目标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 "和合"文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文化渊源.从<论语·述而>中孔子所倡导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为美",<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汉代董仲舒的"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到宋代张载在<正蒙>中首先提出的"天人合一",再到元明清和民国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为公"思想,最后到今天我们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不传承着博大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人民服务成为行政伦理坚持的核心价值取向,独立、平等、公平、公正、秩序、规则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监督与评价体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多数行政主体能够恪守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指针.但是,由于受社会转型时期思想观念多元化、政府职能缺位、权力制约和监管机制不健全、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余毒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改革发展的进程.因此,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明确建设方向,切实提高代表国家和人民行使公共权力的行政主体的伦理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健康有序运行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1.
在本文中,作者深入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文本,并通过对"正当性"与"合法性"这对重要概念之分析,指出何以施米特对其"政治"概念的论证是失败的.在作者看来,即使在一个渺无和平与正义的现实世界中,只要一个和平乃至正义的世界在规范层面仍是可以设想的乃至可以构想的,那么它对于人类而言便是可以实践的.我们就能够像罗尔斯在其生命最后几年仍坚持的那样,执着地去探索人类世界"可实践的最好极限".  相似文献   

12.
经济安全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安全,国家安全的经济底线是国家安全的基本底线,它主要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底线、全国人民可持续生存的底线和中国民族经济独立自主的底线三条相互联系的底线综合构成。当前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界限的重要精神,自觉主动地修复国家安全的经济底线缺口,"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相似文献   

13.
经济秩序与伦理秩序是人类秩序系统中两大子系统,从根本上来说,造成人类秩序问题的正是这两大子系统关系上的紧张.自从亚当斯密"经济人"本性在理论上获得道德合理性论证以来,"经济冲动"也就在实践上拥有了超强的道德合法性.然而,"经济冲动"带来的却是社会领域的断裂和人的深层意义的消解.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由"经济冲动"所带来的"领域的断裂"与"大分裂",西方一些学者用一种与"经济决定论"截然对立的文化学的方法重建人的存在道德合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乏普遍的思想意义.但是,这种"关系式"的思考方式仍然脱离不了工具理性主义的窠臼,其理论的结果只能是人在获得伦理本位的同时并没有得到真实的自由.因此,只有真正把握自由的道德意蕴,把思想的视角从经济转向伦理的同时再从伦理复归向道德.才能实现物质和精神、权利和义务、个体和整体、自然与自由的和谐统一.而可以用来和解经济与伦理之间紧张关系的就是生态伦理哲学思维范式.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我们在获得经济建设长足发展的同时必须重建社会的伦理文化.这也正是和谐社会建设之时代课题的生态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资本市场的财务伦理缺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擎 《财经科学》2006,(8):36-42
财务伦理是财务活动的伦理性质和伦理特征,是财务行为所彰显的生存准则.然而,在"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博弈中,财务伦理失范的现象频频发生,极大地动摇了利益相关者对财务主体的诚信信念.本文剖析了资本市场财务伦理缺失的表征及其成因,提出了重构伦理平台的协调路径.  相似文献   

15.
古人手札,处处可见人情物意之美。比如,王羲之的《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又如,胡介的《与康小范》:"笋茶奉敬。素交淡泊。所能与有道共者,草木之味耳。"草木之味、四时佳兴与浅语温言搅拌在一起,用纸墨包裹着,在某个早上送进书房来。良友,新茶,还有窗外的好天色,这样的时光过得越慢越好。  相似文献   

16.
网络问政是科技伦理诉求的政治实践与见证,网络问政的关键是落实网络科技伦理,网络问政的重心是依赖."问政"伦理推进网络问政取得实际治理成效,网络问政的基本路径在于网络科技伦理与"问政"伦理、伦理与效率的有机统一.网络问政既需要网络科技伦理来导向,又需要"问政"本身的伦理规制来实现.网络科技伦理与"问政"本身的伦理规制构成了网络问政的二维层叠伦理结构与机制.在网络问政风起云涌的今天,厘清网络问政的二维伦理结构与机制,对于推进网络问政有序发展和有效建构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经历了高失业、低增长的弱复苏过程,美国经济的"新常态"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2011年以来,中国也出现了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本文从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经济"新常态",并比较了当前中国和美国两种"新常态"经济的周期性特征,认为美国"新常态"经济复苏向好的基础比较坚实,但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中国"新常态"经济仍处于去杠杆、去泡沫过程。中美两种"新常态"经济出现周期错配继续延续的可能性加大,但中国具备一系列政策工具防止中美经济周期错配深度恶化可能引发的二次冲击。当前迫切需要保持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在去杠杆的同时,通过微刺激实现底线增长率以上的增长目标;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尽量避免与发达经济体"脱钩",挖掘经济增长新源泉,实现可持续的高效增长。  相似文献   

18.
汪晖 《开放时代》2014,(6):49-70
构成20世纪中国的尊严政治的那些主要概念,如阶级或阶级性政党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范畴,早已或正在被以"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概念所替代。历史终结论所要终结的正是由这些范畴组织起来的"历史"。在1989年~1991年的巨变之后,这些与中国革命和工人国家相关联的政治甚至被视为现代尊严政治的对立面。本文从新工人与新穷人两个群体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出发,讨论在现代工人国家失败和阶级政治衰落的语境中,如何理解阶级概念、阶级政治与阶级形成问题。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侧重分析了工人国家的失败与代表性断裂在内外政治关系中的多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9.
何谓生态公民?生态公民何以蕴含伦理精神、何种伦理精神以及如何培育这样的伦理精神?这些问题试图从深层回答生态公民如何从知到行、知行合一,以及如何实现知、情、意、行之贯通等现实难题。从伦理学视角观之,这种使生态公民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且知行合一的动力就是伦理精神。伦理学维度中的"精神"指向"良知","伦理精神"是指"具有普遍性的良知"。生态公民以生态共同体之和谐、稳定、美丽为出发点彰显了人类的"普遍性良知"与"共有之善",共善—幸福—和谐是其精神追求,集体记忆—主体觉醒—学会伦理地思考是培育生态公民精神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潘龙  孟繁超 《经济学家》2012,(12):95-97
笔者认为,对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利用"之概念不能简单等同于民法理论中的"用益"之概念。前者指的是在国家开发规划或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现自然资源服务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之效用,此过程包含了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