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区域电力消费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证研究区域电力消费需求的决定因素,对我国各个地区能源(电力)供求与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以2004年中国省域电力消费量截面数据为电力需求的度量指标,采用截面回归分析模型和多种检验指标,分析并估计检验了经济、人口、电价及第二产业比重对区域电力需求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区域经济、人口、第二产业比重各增长1%,区域电力需求将分别增长0.38%、0.27%、1.91%,当电力消费价格增长1%时,区域电力需求将降低4.46%。结论表明:电力消费与区域经济及人口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内生联系,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人口规模的控制对电力消费产生影响是可能的;第二产业比重和电价是影响中国区域电力消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价对电力需求的影响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企业的用电水平,电价高于企业承受能力时,用电量明显减少;二是影响高耗电产业发展的地区分布和现有布局,高耗电产业将纷纷由电价高的地区转移到电价低的地区,致使各地区电力需求增长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三是影响居民的用电习惯,购买更加节能的电器或者转向使用太阳能等其他能源。  相似文献   

3.
李劲松 《时代经贸》2005,(1):128-131
电力作为主要的基础能源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电力弹性消费系数作为衡量电力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一项重要指标长期被人关注,电力供需及产业发展形势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4.
电力建设必须同经济发展相协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电气化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大大提高,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4%,由此决定了电力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相关性及电力经济在宏观经济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显然,电力需求与经济增长成正比。电力供应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是电力发展的主要目标。任何电力建设的大起大落都将导致电力供需的不平衡。同时,任何电力的短缺与过剩都将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电力发展与建设怎样同经济增长相协调,需要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5.
电力企业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力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保证,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同时,电力工业的发展又是衡量一个国家电气化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将对电力需求、电力生产、电力销售和电力建设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当前,电力企业要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国内经济工业化和农村迅速城镇化的经济环境。这些因素都意味着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增长。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6.
宋庆 《财富时代》2003,(12M):26-27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导致对电力的需求强劲增长,而且其增幅远远超出了政府的预期。  相似文献   

7.
作为既能满足电力需求,又能解决气候变化并重振农村经济的三全齐美之选,美国风电产业近年迅猛增长,未来有望提供全美20%的电力供给.本文结合美国公布的最新资料,对美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现状、供求特征、核心政策、主要问题和未来走向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与归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世纪末期以来日益凸现的经济信息化态势为背景,扼要探讨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新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或为传统理论的新发展提供的现实需求。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边际收益递减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要素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企业理论、金融理论、产业分类理论、会计理论、城市化理论。  相似文献   

9.
1.总体情况。汽车产业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劳动力密集的综合性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汽车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近几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入世的利好刺激以及消费环境的逐步改善,促使2002年、2003年中国汽车需求连续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7.01%和34.21%。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考察风电与传统能源电力的需求替代弹性入手,通过构建社会对电力需求函数,分析了传统能源电力与风电的需求替代关系。政府若能通过政策手段内化传统电力对社会环境的负外部性,提高传统电力的价格,则社会对风电的需求量将会显著增加。在需求拉动下,风电产业会实现快速的增长。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以2009年为例,传统电力价格每上涨0.01元,社会对风电的需求将最高增加1.03亿千瓦左右。因此,我国政府在制定一系列风电产业支持政策的同时,可以尝试利用碳税或发放污染配额等政策手段,适当提高传统能源电力价格,拉动社会对风电的需求总量,促进风电产业的发展,实现社会福利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所以对电力的需求也是高速增长,但电力的供需并未处于平衡状态.本文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力需求预测,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较好的预测电力需求,缓解供需矛盾,从而为职能部门的有效决策提供依据,以此促进经济更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范益 《经济问题》2008,(10):66-68
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对电力需求愈发强烈,而电力供应显得愈发紧张。县级供电公司担负着当地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用电的供用电管理任务。如何保障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用电需求,是供电部门要认真思考和谋划的重大课题。孝义供电支公司通过狠抓安全生产、电网建设、经营管理、优质服务、廉政建设、企业文化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努力超越,实现卓越发展,保障了供用电需求。  相似文献   

13.
电力生产消费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但迄今大部分研究都忽略了碳排放约束对电力需求的影响。论文基于我国199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一步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考察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的电力需求量。实证结果如下:碳排放与电力需求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同时不同地区碳排放对电力需求的影响在时间上具有一定滞后性。经济增长、资本存量等对电力消费有正向的作用,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的影响则显示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性,而城市化水平和电力价格对电力需求并无显著影响。因此,国家实行碳减排政策时应考虑地区间差异,并通过如引导"绿色低碳"投资方式、鼓励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转变能源结构等途径,以在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同时保障电力正常供应,为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4.
刘建翠 《经济师》2009,(10):221-222
文章在总结韩国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的基础上,从产业增长和三大需求两方面分析了韩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产业发展中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尤其是制造业;在三大需求中,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但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的下降却是不容忽视的。最后,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电力的需求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快速增长。为了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电力增长的稳定性,了解电力周期的波动情况,找出其周期特征,成了重要的一个问题。文章利用H-P滤波法对1978年~2007年中国的电力需求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变化趋势,分析电力需求波动各周期的特征,为预测未来电力需求走势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电力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到1994年底,发电量由1980年的49.47亿千瓦时发展到228.93亿千瓦时,增长了3.6倍,年均增长11.5%;装机总容量由1980年的173.38万千瓦发展到1994年的531千瓦,增长了2.07倍,年均增长9.7%;电网也有了很大发展,到1994年底电网的供电范围已覆盖全省 69个县市;尽管我省电力发展很快,但与国民经济持续、快续增长和人民生活对电力的需求相比仍然差距很大,当前电力的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1993年缺电20亿千瓦时左右,1994年虽有好转,但缺电仍很严重,电力弹性系数降至0.49以下。电力能否摆脱“瓶颈”是事关我省在今后15年能否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战略目标的全局。 电力工业具有依靠外延为主扩大再生产的基本特点;要解决我省电力“瓶颈”制约矛盾,除了现有  相似文献   

17.
电力产业作为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网络型基础设施产业,其特殊的经济地位以及技术经济特征与政府监管需求有直接联系。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技术变迁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电力价格和市场准入均体现了监管需求的演变,并进一步对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的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电力消费情况出现了比较紧张情况,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能源需求,智能电网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够更好的对电力需求进行侧管理。对电力需求的侧管理技术进行研究,能够降低在供电高峰期出现负荷不断增长的情况,同时也能提高用电效率,这样在能源节约方面也是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对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和保证能源供应安全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出发点是: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本文以珠三角区域为例,分析重点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探讨科技服务业与重点产业发展的耦合与匹配,探讨适应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服务业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的路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20.
王炬 《经贸实践》2011,(4):12-13
改革开放前30年中,电力、冶金、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能耗产业通过保障供应,为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已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今天,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日益面临挑战,以提高能源等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为核心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和低碳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