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人类盲目建设、环境污染和破坏、城市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影响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协调发展。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已倍受世人关注,成为当前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热点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将是一个“城市世纪”,本文在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指标体系后,对建设生态城市,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持城市这一以人为本的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城市生态化建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市可持续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中心的陆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面向可持续城市目标,在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调控过程中,必须利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和设计。坚持景观生态学、废物利用的调控原则,保持生物多样性,建设合理的斑块、廊道系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网络,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人类盲目建设、环境污染和破坏,城市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影响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协调发展。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已倍受世人关注,成为当前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热点领域之一。然而,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强调物种的保护,保护方法主要是保护物种数量或类群的结构和数量。这种方法缺乏考虑多重尺度上生物多样性的格局和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显然是片面的、不可行的。对物种的保护必须同时考虑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以及景观的多样性和完…  相似文献   

5.
2005年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结果的公布,使人们重新审视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意义,更加强调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系统管理。保护优先区识别是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规划的中间环节和保护地布局优化的前提,已有的保护优先区识别多数基于物种本身和物种-环境的关系划定。文章以滇西北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区,引入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规划理论,选取9类15项指标构建了基于生态功能评估的保护优先区识别的指标体系。通过开展生态功能现状、敏感性和重要性评估及加权叠加分析,识别出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保护的优先区域,提出了法定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功能恢复区和生态经济发展区的分区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在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丧失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即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物质保障。虽然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一问题产生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但是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7.
区域绿地的划定涉及到区域的生态安全,本文认为,生物物种是区域绿地保护的根本,是城市生态安全保障的核心.以往的思路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方面,强调区域绿地在保障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区域绿地中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保护.本文试图回归区域绿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本源意义,并通过佛山的实例,为珠三角地区区域绿地的划定提供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规划和实施的重要环节。在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的基础上,论文选取生态功能、重要物种潜在生境、生态敏感性、生态胁迫四大类13项评价指标,构建了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打分法,将青海划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区(20.97%)、重要区(32.41%)、较重要区(37.57%)和一般重要区(9.04%)。同时,结合管控目标,制定"一区一策"措施,以期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流     
《环境经济》2010,(6):71-71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年生态服务总值10万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承担的中国森林生态服务评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生态服务总价值为每年10万亿元,大体上相当于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中国森林植被生物量总量为157.7亿吨、碳储量总量为78亿吨。中国林科院院长、森林培育专家张守攻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森林生态服务评估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  相似文献   

10.
青山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杭州市西郊,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总面积64.5hm2,栖息的鸟类有60种,其他野生动物240余种.本文论述了青山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对其功能进行了综合概述和评价,针对其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李仕华 《经济研究导刊》2014,(12):181-183,214
循环经济与城市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循环经济是从资源、生产、消费、废物利用等环节实现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的经济方式;而城市生态系统源于生物生态学,将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依照生态学的原理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既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又能实现城市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2.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出现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双重破坏的问题,研究基于复合生态平衡、生态空间活化、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目标,提出以自然生态要素识别与敏感度分析、人文生态发展需求分析为基础,以自然与人文生态安全格局分区建构、复合生态空间耦合下的功能化发展指引为核心的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重构方法框架,并结合铜陵城市边缘区——东湖地区规划建设展开理论应用与实践探索,为重构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信息生态的学科来源和研究目的作为切入点,利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作为检索工具,以信息生态作为主题检索词,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对国内信息生态方面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和归纳,并分别从信息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和微观应用方面作以评述,最后从信息生态学基本理论、信息生态平衡与评价、信息生态系统机制构建、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系统和加强微观应用实证研究方面提出了信息生态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生物对一个环境因子有不同的生态幅,同一生物在不同生长期对同一环境因子有不同的生态幅。我们基于相关研究,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生物的生态幅波动和遗传变异规律假说:不同生物或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生长期对一个环境因子的耐受极限与耐受的时间成反比;不同生物或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生长期的生态幅不是恒定的,如果不同生物或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生长期,总是生活在生态幅范围内的某一个适点的小范围内,或者频繁生活在生态幅范围外,它们的生态幅都会发生变化,生物在这一过程中将变异,如果繁衍后代将可能导致遗传变异现象。这一假说既可以比较完满地解释环境因子是如何对生物遗传变异产生作用的,进而说明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种内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以及它们的变化趋势,同时也为人们制造和控制新品种生物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一个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江西,需要坚持以改革统揽全局,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林业建设的全面发展。以建设"绿色生态江西"为发展战略,遵照新时期林业发展的思路,瞄准目标,按照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的要求,使江西省林业事业持续与高效并兴,生态与经济齐旺。  相似文献   

16.
生态系统健康已成为生态学一个热点研究领域,目前关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很多,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系统健康概念进行了阐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同一层面的意思,一个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或者说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应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健康的农业生物、合理的时空结构、清洁的生产方式,以及具有适度的生物多样性和持续的农业生产力。文章论述了生态系统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指出研究生态系统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应该重视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张有坤  樊杰 《经济地理》2012,32(6):53-58
在生产生活活动对国土空间的旺盛需求背景下,人们却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因此,必须明确区域城市空间相对合理的增长上限。以区域人居环境的相对最优化为目标,从城市化角度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研究生态景观单元是否适宜于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以北京市为例,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地形坡度、生态功能、生态价值等4个方面建立景观过程阻力评价体系;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得到北京区域城市空间增长最小累积阻力分布;同时借鉴国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规律,尝试对处于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生产技术要素投入水平下的城市空间增长上限及阈值区间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18.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关于物种关系的普遍原理,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普遍法则。本文在阐明生物物种生态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生态位理论引入“生态海南物种”的生态位理论研究中,并就海南生态经济强省战略中生态位理论及生态位利用原则进行了例证剖析。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生态海南”这一生态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适合于海南生存、发展的位置,生态经济强省的具体生态战术则需要生态位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长株潭城市群风景林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不仅是提升城市群生态品位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大举措。但从总体上看,长株潭城市群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承载力等制约因素仍然是长株潭城市群风景林建设的重大瓶颈。因此,努力破解风景林建设的制约瓶颈,科学定位长株潭城市群风景林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生态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