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章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外部审计鉴证是否可以替代内部关系治理来提升供应商关系的价值创造效应。研究发现,紧密的供应商关系显著提升了公司的价值,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对高质量审计鉴证服务的需求,但这种需求的降低并没有弱化供应商关系对公司价值的提升作用,说明内部关系治理与高质量审计鉴证服务存在替代效应。同时,随着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上述替代效应会减弱。文章为理解外部审计鉴证与以关系治理为主要特征的转型经济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如何联合影响公司价值创造提供了更为直接的经验证据,从外部审计鉴证的视角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关系型交易影响公司价值的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我国转轨经济环境为研究背景,从供应商/客户关系的视角,分析了上市公司关系型投资对上市公司聘选会计师事务所行为的影响。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关系型投资的增多,企业会更愿意选择本地事务所,且事务所的审计任期会更长。文章的研究结果对理解企业间的交易模式以及组织边界等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于认识在转型经济市场中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和审计问题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温州区域金融危机是"温州模式"衰落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结果,其本质上是由温州经济的人格化交易特征和关系型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所致,宏观环境恶化、货币政策紧缩以及金融抑制等外部因素只是加剧危机爆发的催化剂。文章构建了交易方式—治理模式—金融风险的分析框架,剖析了温州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机理,认为人格化交易特征的温州文化及其伴生的关系型治理模式难以适应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发展,甚至阻碍了区域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文章认为,解决温州经济发展中的金融风险问题不能仅靠金融综合改革,更需通过制度创新加快推进温州经济的交易治理模式由关系型向规则型转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21年我国A股IPO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关系型交易对IPO审计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关系型交易与审计风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次,区分产权性质后,发现这种负相关关系显著存在于非国有企业中,而国有企业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都需要经过审计的会计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加之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活动和交易事项内容不断丰富、复杂,注册会计师花费的审计工作量迅速增大,需要的审计技术也日益复杂,使得详细审计难以实施,在审计方法不断变化和实践的过程中,结合着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发展要求,各方利益相关者更加注重到对企业的风险导向审计,虽只是审计模式的一种变化,但是要看到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实质,据相关研究表明,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审计目标与经济环境的变化,即审计目标和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审计证据也由内部向外部转移,其实质就是对企业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  相似文献   

6.
披露创新活动信息是企业彰显研发技术优势和获取投资者认同的重要方式,但同时也会因为泄露研发知识和技术细节而引致专有成本,这使得企业在有效揭示和传递创新专有性信息时遭遇两难抉择。本文以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企业是否会通过审计师选聘来纾解创新专有性信息传递的困境。研究发现,创新产出越多和创新效率越高的企业,越偏好选聘研发审计专长水平更高的本地审计师。进一步研究表明,当企业创新产出的独特性强、可验证性弱、创新价值被低估以及创新披露专有成本大时,这种偏好表现得更加明显。此外本文还发现,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偏好选聘具有研发审计专长的本地审计师并非缘于降低代理成本和获取外部融资的需求所致,也并非由审计合谋动机所驱使,反而是本地审计师能有效遏制管理层研发费用操纵行为,并收取了更低的审计费用。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创新活动信息传递与审计师选聘策略方面的研究,增补了审计师专长作用方面的文献,同时也为投资者有效评判企业创新信息和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蓝紫文  李增泉 《财经研究》2022,48(3):139-153
文章从关系型合约的视角研究了公司选择双重股权结构的内在动因。在我国,企业的商业模式普遍具有关系型交易特征。与市场型交易不同,关系型交易依靠交易各方由关系专有性投资所建立起的信任关系来自我履约。文章分析认为,双重股权结构带来的多倍投票权与稳定控制权可以降低关系型合约的执行成本,保障关系型合约的长期稳定执行。文章以1997-2018年339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IPO年度数据为样本,发现公司具有越多的关系型合约,越可能采用双重股权结构。进一步分析表明,当公司所在地的市场化程度、人口流动率较低,或者社会资本紧密度较高时,这种正相关关系更加显著。此外,在采用双重股权结构后,关系型合约公司会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来缓解双重股权结构所带来的代理问题。例如,公司会更大概率聘请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开展更多的投资者电话会议活动,设定更高的独立董事比例,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分析师关注。上述结果表明,在关系型社会中,双重股权结构对保障公司关系型合约的执行具有独特优势。文章结论对于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更好地理解我国制度背景下的双重股权结构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22,(1)
在中国关系型交易占比较高背景下,审计师可能由于长期合作而在执行审计时表现出一些特殊性,可能导致审计师独立性的降低。另外,中国不同地区存在一些固有的正式或者非正式制度等因素导致的分割,审计在中国市场特别是那些正式制度不够完善的地区,审计质量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基于企业多有子公司跨区域经营,与之对应的是会计师事务所设立了跨区域分所。文章研究审计师专业能力与跨地域审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希望能够为相关决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实证研究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下审计行业的外部风险约束因素,包括法律约束和政府管制,对提高审计市场效率的有效性及差异性。首先结合我国特殊制度环境的分析,构建决定审计师最优努力和审慎程度的审计成本模型,然后选取2007-2012年被提起法律诉讼或受到政府管制主体处罚的审计师作为研究样本,从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和会计稳健性的视角检验法律约束程度和政府管制力度的提高是否显著改善审计师执业质量。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审计市场外部风险约束主要由政府管制主导,法律约束机制并未发挥有效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财政部和中注协责令整改要求、行业内通报批评的管制措施并未显著加强审计师执业质量,但"多头监管"显著加强了证监会行政处罚对问题审计师的管制效果。本文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改善我国审计市场外部风险约束环境,从而提高审计市场效率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家族管理、终极控制与审计师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家族控制的竞争优势与控制权私人收益两种理论基础,本文以2003-2008年的家族上市公司为样本,论文考察了家族公司家族管理、控制机制与外部审计师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于以间接方式上市的家族公司,直接上市更有可能选择审计质量较高的四大;家族管理即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家族指定管理层与高管持股比例较高的企业更有动机选择高质量审计,而家族控制机制即金字塔结构、控制权与现金流分离程度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家族管理对高质量审计师需求的正向作用在直接上市的家族公司中更为显著;家族控制对审计师需求的负向作用仅在控制权比例大于30%的子样本中显著;当家族管理控制人参与家族管理时,会降低两权分离所带来的外部审计师需求的负效应。本文的贡献在于对家族上市公司的管理与控制特征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并从家族偏好、家族管理与控制机制三方面考察了其外部审计师选择行为。研究增进了对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认识,对理解家族上市公司控制手段与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环保信用评价制度的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2006—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构建三重差分模型,考察了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结果发现:环保信用评价制度的实施显著降低了审计费用,且企业获得的环保信用评价等级越高,被收取的审计费用越低。影响机制分析表明,环保信用评价制度通过信息风险机制和经营风险机制降低了审计收费,即环保信用评价制度通过提高公司的环境信息透明度、缓解盈余波动抑制了公司的信息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而使审计师收取了更低的审计费用。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环保信用评价与审计收费之间的负向关系在非国有企业、法治环境薄弱以及信任环境较差地区的企业中更加明显。本研究丰富了环保信用评价制度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拓展了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对政府部门进一步推行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合理引导企业持续改善环境行为、助力审计师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等均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蔡利  陈晔  黄建明  徐藩 《财经科学》2022,(1):133-148
关联交易是企业集团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且普遍的交易类型,但异常关联交易也可能成为企业集团利润操纵的工具。本文选取2014—2018年沪深主板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集团统一审计对上市公司异常关联交易的影响,以期回答统一审计是不是集团治理的一种特殊机制。研究发现,集团统一审计通过发挥知识溢出效应,有效抑制了异常关联交易,而这种影响主要存在于"大所"。异常关联交易是审计师关注的重点内容,不论是复核合伙人还是项目负责人,均能显著抑制异常关联交易。进一步研究发现,集团统一审计对下一期的异常关联交易也存在抑制作用;集团统一审计的审计师任期越长,越能抑制异常关联交易;相较于地方国有企业,集团统一审计更能显著抑制中央企业的异常关联交易。研究结论表明,统一审计可以成为集团治理的一种特殊有效机制。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监管机构完善集团治理、更好发挥审计的治理作用,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社会学和制度经济学理论,以信任关系构建为出发点,阐述了企业政治关系对外部独立审计的替代效应,然后给出了中国民营上市企业2003—2008年的证据。实证结果表明,相对于无政治关系的民营企业,有政治关系的民营企业没有高质量审计需求,有政治关系的民营企业审计质量更低;作为审计风险的应对,审计师则对有政治关系的民营上市企业收取了风险溢价。本文研究结论表明,政治关系是中国资本市场独立审计的一种替代机制,外部独立审计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有待于法律法规等市场配套措施的建设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14.
小微企业融资难已成为共识,随着生产成本上涨、利润下降及其转型需求,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会更加突出。大型银行重抵押物的市场交易型贷款技术模式,把没有和缺乏充足合格抵押物的小微企业拒之门外。但基于关系型贷款技术的中小银行却为小微企业融资打开了可行之门,通过抵押物从"有形"到"无形",从"物"向"权"拓展,实现轻"抵押物"向重"还款能力"思路转变,可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的信贷可得性。  相似文献   

15.
黄俊  丁竹  位豪强 《财经研究》2018,(8):128-140
在我国人情交织的商业背景下,许多公司聘请了与高管存在社会关联的独立董事,由此产生了拖累企业治理效果的担忧.然而,企业聘请这类独立董事仅仅是关系作用下任人唯亲的行为吗?文章通过收集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与董事长或总经理的社会关系数据,以2008-2015年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较多地与商业伙伴进行关系型交易的企业更倾向于聘请关系型独董.其原因在于,社会关系带来的信任使关系型独董能够为企业保守交易过程中的商业信息,并且支持企业为稳固商业关系而做出的相关决策.这一现象在企业处于激烈的行业竞争及较差的地区商业环境时更加明显.经济后果分析表明,这类企业聘请关系型独董后进行了更多的专有资产投资,并获得了更快的销售增长.文章研究表明,企业选择关系型独董不仅仅是关系使然,很可能是企业权衡自身特质后的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基于节约交易费用视角,本文以2007—2012年274家重大资产重组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检验审计费用增长率和审计服务质量对审计师变更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费用增加率越高,重大资产重组企业变更审计师概率越高;审计服务质量越高,重大资产重组企业变更审计师概率越低。进一步考量企业产权性质对审计师变更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重组公司更倾向于维持现任审计师,而非国有重组公司更倾向于变更审计师。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企业家宗教信仰的直接调查数据,考察了企业家的个人宗教信仰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研发型投资,有宗教信仰的企业家偏好于风险相对较小的关系型投资;不同类型的宗教信仰对企业投资偏好具有不同的影响,笃信东方宗教的企业家相对于笃信西方宗教的企业家更加偏好于关系型投资;企业家的宗教信仰对投资偏好的影响因企业家是否具有政治身份而有所不同,相对于有政治身份的企业家,没有政治身份的企业家的宗教信仰会更加显著地正向影响关系型投资,表明政治身份可能会弱化宗教信仰在关系型投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5,(12)
文章通过对当今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如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会计制度监督不到位、企业内部缺乏配套制度的支持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低、结构不合理等展开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应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体系、设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外部审计、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现代企业在设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对企业进行监督、分析,并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完善企业内部制度,使现代企业在良好的环境中有效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日常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燕 《经济师》2011,(6):182-183
实行内部审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需要,也是企业深化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需求,更是企业内部管理者的责任。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审计监督,它的目的是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进企业的内部日常管理工作。文章从地位和作用两个方面阐述了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蒋荣  刘星  刘斌 《财经研究》2007,33(11):92-103
外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机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治理效应一直备受各界关注。文章运用Logist回归方法,以1999~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的CEO变更为视角,通过研究CEO变更与"非标"意见的相关性,探讨外部审计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CEO变更与"非标"意见显著正相关;"非标"意见下,CEO变更对公司业绩的敏感性强于标准审计意见公司;不过,"非标"意见并没有增强CEO变更对两职分离与股权制衡的敏感性。上述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外部审计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同时表明外部审计的治理效应有赖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