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理论界普遍认同地方债务内生于财政分权体制,主流观点是收支不平衡引致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的扩张;反对派支持“利维坦假说”,认为分权可以限制地方政府支出的过度扩大.但分权究竟如何具体作用于地方债务,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建立了财政分权与地方债务关联的理论框架,从支出、收入和纵向财政不平衡三个角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分权效应不能一概而论,提高收入分权,降低支出分权,缓解纵向财政不均衡,将有助于减少地方债务.构建现代政府间关系,“五五分成”后亟需增加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严格政府支出管理;同时适度放松收入管理,赋予地方政府有限的税收立法权,构建地方税体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集权与分权的抉择—改革开放30年中国财政体制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财政体制的演变反映出财政分权程度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了财政集权的趋势;当前中央和地方间的事权错位,财权上移,事权下放,导致基层政府的支出责任过大;不当的事权和财权的划分造成了我国财政纵向不平衡较高,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依赖度较高,但税收控制度低;财政分权对政府规模、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等有着不确定的影响;未来的改革还需要在进一步权衡分权和集权优劣的基础上作出选择,适当的分权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3.
在财政分权体制下,由于地方政府的GDP增长率偏好和对地方政府用手和用脚投票机制的缺失,导致地方和中央政府的教育支出行为存在较大差异,且省级和县级政府的教育支出行为具有很强的同质性。财政分权导致地方政府减少教育支出比例,但伴随财权的下放,中央政府会增加教育支出比例。县级政府基本履行了对小学教育的供给责任,中央政府基本履行了对高等教育的供给责任。中学教育是中央、省级和县级政府一致重视的教育阶段。  相似文献   

4.
运用利维坦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并解释了这种影响方式与利维坦模型不同的根源。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追求财政规模最大化的倾向及争夺税源的财政竞争,使得当中央政府将更多的支出权力和职责转移给地方政府时,会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而收入分权的约束作用,却因为地方政府在收入自主权上的缺失,使其无法产生影响。将收入和支出结合起来,我们发现,当地方自己组织的收入越不能满足支出需要只能仰赖中央政府的补助时,就会越增加这种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性财政分权改革浪潮与相伴而生的收入集中趋势,对世界各国财政均等化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区之间在地理、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差异导致地区间政府财政能力差异,形成横向不均衡;上下级政府间很难按照职能和支出需求匹配收入来源,形成纵向不均衡。为调节横向和纵向的不均衡,各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财政分权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机理,并利用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省以下财政分权对人口流动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当老龄化水平较低时,纵向的财政分权可以促进人口大量迁入,而地方政府间横向财政自主度差异程度却对流动人口规模表现出显著的负面影响。当老龄化水平超过门限值后,政府间横向差异和纵向财政分权收入指标的影响不再显著,但财政分权支出指标对人口流入产生明显抑制作用。中央政府应根据各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进行地方政府间财政改革,并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推动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和调整落实人口老龄化政策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人口流动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财经》2013,(7):61-68
人力资本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政府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发挥对低收入群体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重要补充作用,从而提高劳动要素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劳动者和居民部门的收入水平。由于中国式财政分权特有的激励结构和制度不健全,导致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支出长期不足,且呈现结构不均等,严重制约了低收入群体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拉大了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财政分权横向监督机制的缺失无疑成为这种收入差距的强化机制。改革的措施应从事权上划、优化分权激励结构和健全财政分权制度基础与监督制约机制着手,从根本上确保政府支出的公共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8.
正现行财政体制中收入和支出责任的划分,以及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大多数以人口不流动为假定前提,以辖区的户籍人口为基础。城镇化引致的庞大人口流动改变了财政体制存在的假设前提,大量外来人口流入,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地方财政负担随之加大。地方政府事权与财力严重不对等,迫切需要财政关系在纵向、横向上进行调整,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财力与事权相对称格局,使基层政府拥有与城镇化建设相对应的财政实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支出竞争广泛存在。建立纳入财政支出分权、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及支出竞争的企业投资决策计量模型。结论显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横向竞争和纵向竞争对地区投资行为影响具有差异性并存在长期效应。为实现地方政府支出竞争的良性发展应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有利于提高地区整体投资环境的领域,同时继续完善中央和地方关系。  相似文献   

10.
依据资源基础理论,财政自主权作为一种有价值、稀缺、不可完全模仿、组织可利用的财政资源,是地方政府取得良好区域创新绩效的来源;使用2007—2016年中国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①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考虑财政分权异质性、创新绩效异质性、创新强度、内生性等问题后,结果依然稳健;②地方政府在运用支出自主权为获取良好的区域创新绩效时,存在"软约束"问题,即收入分权对支出分权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约束作用但不显著,可能的原因在于转移支付的"公共池"效应与创新锁定效应。  相似文献   

11.
纵向财政不平衡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意义上的纵向财政平衡指的是在一个多层级政府体制里,每一个层级政府的支出都有其足够独立的自主收入来源,如果每一层级政府的独立自主收人刚好可以满足其支出,一般就认为这个国家是处于纵向财政平衡状态,反之,则认为是纵向财政不平衡(vertical fiscal imbalance,以下以VFI表示)。这种自上个世纪60、70年代由Wagner、Hunter等发展起来的传统财政平衡理论,由于没有福利经济学的根基而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和挑战,一些学者在福利经济学框架里,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最优税收理论以及博弈论对其进行了分析和发展,本文对近些年来纵向财政不平衡理论相关文献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2.
殷家雄 《时代经贸》2012,(6):227-227,230
一、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减小收支缺口 1.明晰事权 很明显,分税制后地方政府财政的自给能力是不足的。但是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又要到什么程度合适呢?收入决定于支出责任,支出责任决定于事权。所以,必须要明晰中央、地方以及地方以下政府的事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完整的财政分权内涵上比较分析了1995—2009年中国与OECD国家的财政分权情况,结果发现,不管是收入还是支出,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程度都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呈现出中国政治集权下的财政分权和OECD政治分权下的财政集权两种模式。中国的财政支出分权程度与经济增长和财政均等化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而这在OECD国家是不显著的。在中国的财政分权结构中,结构偏向的经济性支出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重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扩张的预算外支出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所谓“事权与财权匹配”问题的实质是公共职责不清晰和预算软约束的地方政府收支扩张的财政机会主义倾向。财政分权改革的后续深化方向是在明确规范化地方政府公共职责和硬化预算约束的基础上适度财政集权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为出发点,基于2009—2017年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审视财政压力、政府竞争与地方政府民生支出偏向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政府竞争而言,财政压力才是降低地方政府民生支出偏向的主要原因。财政压力对政府竞争具有调节作用,政府竞争对民生支出偏向的反向作用程度显著依赖于财政压力。具体而言,政府竞争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偏向不具有直接效应,但在财政压力的调节作用下显著影响上述三项支出。本文进一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越低,政府竞争与民生支出偏向之间的相关关系越不显著;地方政府在执行多任务导向型的中央决策时,具有较为明显的自我选择倾向。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在以生产地原则为基础的课税制度主导下,我国增值税收入地方政府间的分享呈现逆向分配特征.全面"营改增"后,地方政府纵向分享增值税收入比重虽有提升,但横向分享不均衡的弊病始终存在,而当前留抵退税背景下地方政府收入分成和退税责任不匹配再次凸显了这一问题.为推动地方政府间收入均衡发展,我国借助留抵退税地方分担调整机制部分缓解了地区间收入分配不均衡的矛盾,但仍存在调整范围过窄、比例设置不科学、实施效率有待提升等问题.新时期,增值税收入地区间分享不均衡问题的解决,需要以受益原则导向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通过坚持税源贡献、税负归属、成本和收益相匹配原则合理分配地区间收入.同时,应结合消费支出、居民数量等因素推动增值税收入在地区间的加权分配,并通过建立专门的留抵退税财政调节基金、加强地方主体税种建设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效缓解地区间增值税收入分享不均衡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中国地市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分税制背景下的财政分权与转移支付对土地财政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市级政府支出分权明显高于收入分权,存在财力和事权的不对等。收入分权与土地财政没有显著关系,支出分权与土地财政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分税制引致地方政府事权的不断扩大是引发土地财政的主要原因。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土地财政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能有效缓解土地财政。上述关系还受到地域的影响,在西部地区影响关系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分税制改革奠定了现行财政体制的基础,但也存在财力与事权难以有效匹配、部门间财政关系缺乏基本规则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任务远未完成。未来怎么办,需要我们从具体国情出发,特别是不能忽略历史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2008年以来,河北省从政府支出责任划分入手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重要启示。在赴河北省调研与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明晰支出责任应该成为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的一个切入点。基于此,需要细化中央和地方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理顺与规范横向的政府间财政关系,细划省以下政府间支出责任,建立健全财政管理的基础及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立法确立支出责任划分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8.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财政管理体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解决财政纵向(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和横向(地方财政与地区财政)不平衡及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国情便是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地区之间的差距更加拉大,财政收入相差悬殊。由于分税制财政体制尚处于试运行阶段,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也正在规范调整过程中,单靠分税制体制本身是很难妥善解决纵向、横向财政收支不平衡问题的。因此,完善与发展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便被提上日程。  一、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目前,…  相似文献   

19.
财政分权体现了各级政府之间的经济关系。现行财政分权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与不足,需要通过确立合理的原则和目标,深化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的财政分权模式。构建和谐财政分权体制,要进一步规范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合理划分政府间财权,规范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20.
政府支出决算与预算的差异可称之为支出预算偏离,其大小直接关系到现代预算制度的建设和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效果。预算最大化理论指出地方政府追求自由裁量预算的最大化,这会导致预算支出大于决算支出,而财政支出分权则便利了地方政府追求自由裁量预算最大化的条件,因此,财政支出分权是导致支出预算偏离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1994—2017年全省层面和市县加总层面的财政预决算数据,本文发现,财政支出分权程度越高,政府支出预算偏离的程度也越大。不同形式的稳健性检验较好地支持了上述结论。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透明度能够降低财政支出分权对预算偏离影响的程度。合理调整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将有效降低政府支出预算偏离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