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消费作为一种发展消费,是我国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目前的教育消费水平仍较低,并独具特色。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消费有迅速扩大的趋势,因为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个人成本低,而收益率较高,刺激了对教育的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的来临,要求增加人力资本的数量,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教育需求的扩大要求教育供给的增加及教育结构的调整。因此,发展教育,增加教育供给,提  相似文献   

2.
白国华 《经济纵横》1993,(11):18-20
<正> 一宏观消费调控的目标在于实现消费需求与消费供给的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消费需求与消费供给的均衡,有长期均衡与短期均衡之分。我们这里考察的是消费需求与消费供给的短期均衡。在短期内,生产要素的供给是既定的,生产规模保持不变。因此,消费供给也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消费需求与消费供给的均衡只能通过消费需求管理来实现。本文所探讨的宏观消费调控就是指消费需求的宏观管理。对消费需求的控制,必须通过调控影响消费需求的诸种因素来实现。因此,选定最能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可持续性、公平、协同合作、追求效率四个基本原则,Logistic曲线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韩国和日本的石油消费量符合Logistic曲线的路径。从供给和需求以及替代能源三个角度来分析,中国的石油消费仍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4.
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启动消费是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大问题。我国近年来消费需求不旺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商品供给方面也存在问题。住房、农村家电、轿车、信息与网络、旅游、文教等消费已经或正在成为我国的消费热点。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需要提高职工工资和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消费信贷 ,增加消费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5.
增长中的分化:同群效应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研究》2021,(1):74-89
理解消费增长中的分化现象是更好发挥消费主引擎作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关键。本文基于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假说,利用2010—2014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分析城镇家庭消费波动与分化的同群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同群效应可以解释家庭消费性支出19.8%的变化,对衣着、食品、居住、教育支出变化的影响分别为37.7%、32.2%、25.1%和21.7%。同群效应对特大/超大城市家庭的衣着、手机等可见性支出有显著影响,大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在教育支出中面临更大的同群竞争压力。同群效应的"追赶琼斯"机制是造成消费选择和消费水平分化的主要原因,同群风险分担机制能缓解消费冲击带来的福利下降。致力促进形成国内大市场,应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降低低收入群体消费风险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同群效应在消费升级中的需求牵引作用;解决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对结构性稀缺,以优质供给激活消费大市场。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扩大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对于拉动GDP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江苏省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并预测了未来的变化趋势。针对江苏城镇居民现阶段消费结构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结合制约消费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对于推动江苏城镇居民消费升级,进而扩大江苏消费需求,拉动江苏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成华 《当代经济》2018,(8):11-14
农民消费与公共品的供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借鉴李燕凌(2004)所提出的C-L模型的思想,利用2006年至2016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近些年的农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随着农村公共品供给状况的改善,农民的消费结构在不断地优化和升级.但公共品供给与农民消费需求之间仍然存在差距,需要进—步加大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并降低农民的消费成本.  相似文献   

8.
2005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一年,但目前宏观经济中出现了GDP增速减缓和消费需求疲软的突出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相关文献通常在凯恩斯短期消费函数的基础上,认为消费拖累了GDP增长,并建议实施提高消费倾向、刺激消费需求的宏观消费管理政策。文章通过长期消费函数分析后发现是有效供给不足压抑了消费。因此,文章建议从加强供给管理入手,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才是化解宏观经济矛盾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黄登春 《经济师》2002,(4):67-68
供给创新包括技术、产品、制度、市场与管理的创新 ,是全方位的创新。近年来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制约经济增长的根源就在于供给创新乏力 ,因而激励消费需求最根本的出路是不断进行供给创新 ,创造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0.
对公共消费政府供给在转型经济中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文君 《经济师》2002,(10):32-33
公共消费内在地具有平等与效率的双重涵义 ,直接规定着政府的公共供给。鉴于我国传统公共消费下变异的平等和较低的效率所发出的警示 ,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 ,在转型经济中我国政府应在提供市场经济中的纯粹公共物品与矫正市场扭曲方面有所作为 ,以保证必要的效率和公平 ,在社会效率增进中提高公共消费的供给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侧重研究消费需求系统模型。通过分析效用与消费函数的关系、需求系统函数方程的约束和理论假设、以及模型的选择和使用可能面临的问题,试图加深对消费函数和消费需求模型的理解和实证运用,为消费需求的政策制定提供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依据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是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须化解的主要矛盾,把握消费需求变化规律,掌握消费结构及其变化,从供给侧提出化解矛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最终消费率不断走低、居民消费增长滞后是目前江苏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其形成根源既有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收入因素,也有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储蓄率过高以及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弱化等非收入因素。本文运用大量省内外统计资料,在客观分析江苏消费需求增长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消费需求的六大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扩大内需包括扩大国内的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两个部分,并包含着两个涵义一是扩大本身需求不足的市场,二是扩大有潜力增加需求的市场。在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中,不能是笼统地讲扩大消费,而必须明确地区分人们的生活必需消费与非必需消费,应以扩大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为主。同时,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地扩大高等教育需求和有力地扩大现代农业建设的需求,更是不容忽视的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消费需求形势依然严峻,但只要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进城镇供给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和深挖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的潜力,扩大我国消费需求仍大有可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目标也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全面快速增长,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但是消费率却越来越低。着眼于我国中长期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尽快扭转投资消费失衡,形成消费主导新格局,既是短期政策的着力点,又是中长期的战略选择;既是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也是改革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7.
成志雄 《经济师》2008,(11):8-9
我国香港特区与内地在高等教育上的合作成为焦点话题,教育消费也是社会消费的一个热点。文章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分析了两地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从教育消费的角度阐述了两地高等教育合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当前必须在明确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基础上,调整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增长。投资与消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两个拉动力,但投资拉动力是中间需求,不过是起供给效应的副产品;消费需求作为国民经济的最终需求,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相似文献   

19.
借鉴国际经验改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高等教育在近10多年来,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但我国高等教育还面临供给与需求的巨大矛盾,离公共教育财政的目标也相距甚远。本文在总结美英日等主要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有关措施,试图从财政制度方面,提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供需矛盾,并使之更好地符合公平与效率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文化消费在社会结构与社会重构中的作用愈发明显。文章结合经济地理学、文化社会学、消费经济学等多维研究视角,遵循指标选择的科学性、综合性、针对性和数据可获取性原则,以及中国文化消费的具体情况,从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满意度三个层面构建文化消费指数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探讨中国文化消费水平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省域文化消费水平在空间上整体表现为东西差异,且存在一条类似人口、经济分布规律的"胡焕庸线","胡线"两侧文化消费水平差异较大。②中国省域文化消费水平梯度差异明显,以板块内差距为主,板块间差距为辅。③文化产品供给、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能力以及教育发展程度共同驱动中国省域文化消费水平的地域分异。④建议通过完善文化消费市场、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挖掘文化产品内涵、推广文化教育并培养专业人才、制定差异化文化政策等策略,合理引导文化消费,实现区域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