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如何在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努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在理论界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甚至存在着若干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有必要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一、在市场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上,把二者的改革简单割裂开来。认为“中国只搞经济体制改革而没搞成不搞政治体制改革。”持这种观点的同志首先就忽略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即我国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一开始,就不单是纯经济领域的改革,而是“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强调“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邓…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迄今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这场肇始农业的经济改革,不仅改变了占社会总人口80%左右的我国农村经济格局,而且深刻地影响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从形式上看,经济体制改革首先牵动的当然是经济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但正如任何经济关系的变动必然涉及到人们的利益关系的调整一样,农村经济改革在更新农村经济组织与生产形式的过程中,也自然地变革着农村分配关系和农民收入水平。中  相似文献   

3.
城乡统筹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30年之后回归到了改革初始水平。这虽然预示着新的改革临界点,但它发生在更高收入水平的发展阶段和中国二元结构转换的关键性时期,城乡发展所面临的条件和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政治经济模型和新增长理论的二元经济模型分析表明,体制、要素和技术等因素相互作用,是造成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因素。劳动力市场在扭转收入差距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统筹城乡发展要优先选择人力资本、农业科技、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重要领域,通过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措施,在改革中寻求双赢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唐志军 《商周刊》2011,(26):15-15
站在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的中国,到了该直面深层改革呼声,实现关键突破的时候了。综合学界和社会的声音,待突破的重点,无疑是相对较弱的政治、社会、文化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政治生活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大大加快。这种趋势,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将加快进程。党政机关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深化机构改革;“依法治国”作为基本的治国方略将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推进实施。  相似文献   

6.
1994年,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攻坚战。税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金融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工资改革和物价改革同时出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合商品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希望与忧虑并存。这就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增加,部分亏损企业职工工资不能全额发放,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党中央、国务院为搞好国有企业已经做了极大的努力。从八十年代初在四川开始的放权试点,到实行厂长责任制;从颁布《企业法》到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从试行承包制到试行股份制改造;从市长与企业挂钩限期扭亏,…  相似文献   

7.
改革再出发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矛盾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人们在呼唤将中国的改革推向深入,人们呼唤"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新的顶层设计",人们呼唤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似乎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休克疗法"与中国渐进式改革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子洁 《经济论坛》2009,(11):42-44
中国和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都是向市场经济过渡,但两国在改革的性质和方式的选择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俄罗斯所谓的激进式改革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孰优孰劣,本文对比了中、俄两国进行改革的背景、改革路径的选择以及分析在不同模式下改革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后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逐步推进。中国30年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过渡,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无疑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都是向市场经济过渡,但两国在改革的性质和方式的选择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俄罗斯所谓的激进式改革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孰优孰劣,本文对比了中、俄两国进行改革的背景、改革路径的选择以及分析在不同模式下改革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后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逐步推进。中国30年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过渡,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无疑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叶亚南 《时代经贸》2006,(11Z):108-108,F0003
从引发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割裂。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一轮改革中,协调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和前进的步伐,使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年的中国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功。中国改革,举世关注,世人称之为“中国奇迹”;中国改革,举世困惑,世人称之为“中国之谜”。中国改革,为什么取得成功?什么是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国内也有种种总结,多为体制改革的仄派总结。我主张对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要作宽派的总结:中国改革是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包括从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变革到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革,从理论路线的变革到社会主义模式的变革,从经济体制的变革到政治体制的变革。中国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从宏观全局上考察,它是社会大配套的改革,有三条基本经验:激进的政治改革中国…  相似文献   

12.
吴强 《经济问题》1991,(4):51-5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经历了风风雨雨的11年。11年的改革和发展使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获得了大面积丰收。其中“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它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奠定了  相似文献   

13.
王悦荣 《经济师》2002,(7):249-249
“入世”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正在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正起着巨大的助推作用。其影响不仅涉及中国有形的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而且更重要的是外在地强制中国从政府到社会、从官员到民众理念层面的速变和调适。中国加入WTO后 ,首先受冲击的是政府部门 ,而不是企业。因为WTO运作的一系列规则 ,绝大多数都直接规范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行政行为和运行机制。对中国政府而言 ,加入WTO意味着政府管理环境的变化以及“游戏规则”的改变。因此 ,中国政府要迎接这种挑战 ,就必须进一步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行政行为和运行机制的规范以及政府理念的转变和调适。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广东已有的改革经验,从三大领域展开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一是经济方面围绕着“腾笼换乌”的产业升级问题,这关乎广东能否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逃避“中等收入陷阱”,扶植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础。二是以建设“大社会”为目标的社会改革。三是作为关联点的行政体制改革。尽管经济、社会和行政方面的改革各自具有自己的内容,但是既不能把它们切割开来,也不能互相取代。这些改革的意义都已经超越了它们各自的领域,而具有了非常重大的政治意义。无论成败,广东的改革都会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有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轨迹,但从实际发生的一些现象上看,政治是经济发展的开关。经济学家研究发展经济的学说,政治家则掌管实行哪些经济学说的钥匙。政治家的责任重啊!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同步的和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两种情况都存在。  相似文献   

16.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13):F0002-F0002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被列为改革六大重点任务之首。正在此间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上,不少与会国内外宫员和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认为中国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亟待深入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尤其是深层次的财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内容提要:50年代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958—1966年初步探索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行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发展角度冷静地思考和设计政治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体制改革可分为两种:一是以建设民主政治体制为目标和重点的纯粹的政治体制改革,另一种是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就中国从农村社会、农业经济向城市社会和现代工商业经济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较为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看,由于期间各种复杂的问题较多,为使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要选择政治上较为集中的体制与经济上自由的市场体制相搭配的模式。政治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应当放在促进经济发展上:将目前还带有计划、行政、生产建设型色彩的政府,转变成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型的政府,大幅度地减少阻碍经济发展、降低办事效率和产生寻租腐败的行政审批、许可、收费和垄断;改革县和县以下政治体制,取消乡一级政权体制,压缩县一级政权体制的机构和人员,从而减轻农民和企业的负担;理顺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财政税收和事权关系,不仅要划分各级地方的收入,还要明确各级地方应当负的责任,既避免中央财力分散没有权威的情况发生,也要避免收钱不干事和干事没有钱,使基层加重农民和企业负担、百姓和企业怨声载道的局面出现;改革党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方式,党的领导以现代企业组织的形式出现,使党对企业的领导成本最小、效率提高和摩擦减少;改革土地制度,使村组织和乡县政权  相似文献   

19.
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乱子出得特别多,与不重视政治文化改革有很大关系。开放十年的主要成就,不在经济方面而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历史上看,对外开放从物质层到制度层再到观念层的发展,乃是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表现。只要社会精英能不断推进改革,引进新的价值观念,就可以培养出新一代适应竞争的中国人,并使改革和发展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0.
●男,1955年9月20日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现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中国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被世界银行、UNDP、ESCAP、OECD等国际组织聘为经济顾问●主要著作:《渐进之路——对经济改革的经济学思考》《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经济文论》《樊纲集》《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等著名经济学家 教授 樊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